APP下载

大贪官和珅“反贪”

2014-02-28

人民公仆 2014年4期
关键词:云贵反贪海宁

■ 焦 利

大贪官和珅“反贪”

■ 焦 利

和珅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其实,一个贪官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大贪特贪的。一般来说,凡是大贪官,都有一个较好的开始,随着步步高升,逐渐开始贪渎,以后越来越贪,最终落马,由“人上人”沦为“阶下囚”。和珅的经历就是这样,刚出道的时候,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本文要讲的,就是和珅进入官场后查办的第一个案件,也是对他一生影响较大的案件。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70岁的乾隆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了他第五次下江南的行程。刚刚30岁的和珅因为得到乾隆的宠幸,所以这次也陪同皇帝南巡,和珅是鞍前马后忙得不亦乐乎,把老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十分满意。乾隆越来越觉得自己离不开和珅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但在这种情况下,在南巡队伍走到山东的时候,和珅忽然离开了乾隆,带着一队人马急匆匆地直奔云南、贵州方向而去。

他要去哪儿?为什么不陪着皇帝南巡了?乾隆不是一刻也离不开和珅么?为什么又要让他离开自己远赴云贵呢?

原来南巡路上,发生了一件让乾隆十分恼火的事情。

有一个曾任云南粮储道和贵州按察使的官员,叫海宁,这个海宁新近解除旧任,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上任之前,按惯例皇帝都要接见一下新任官员,进行一番“任职谈话”,同时也顺便了解一下地方上其他官员的表现。海宁在云贵两地任职多年,而且他的父亲也曾当过云贵总督,所以对这两个省的情况比较了解,乾隆也想从海宁这儿多了解一些云贵的治理和吏治情况。别看乾隆是在南巡途中,但是一切公务照常进行,绝不像传说中的“乾隆下江南”,只是游山玩水寻美人。

这个海宁,当着皇帝的面,并没有反映什么重要情况,特别是对云贵总督李侍尧,还说了不少好话,说他很能干,有本事,把云贵两省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把李侍尧大大赞美了一番。

但是,背地里,海宁又跟别人说了许多李侍尧的坏话,特别是在跟一些当官的亲朋故交吃饭喝酒的时候,酒酣耳热之际,便抖落出不少李侍尧在云南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事情。这些小道消息没多久就传到乾隆的耳里。

乾隆对此大为脑火:好你个海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居然敢对皇帝玩花样!于是,立刻传谕军机大臣,以欺君之罪严审海宁。

那么,海宁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云贵总督李侍尧在乾隆心中的分量有关。

云贵总督李侍尧是辽宁铁岭人。他是乾隆皇帝最赏识的干将、能臣之一,被乾隆誉为“天下奇才”。因为乾隆经常当众夸奖李侍尧,谁都知道皇上喜欢他。所以海宁当然不敢在皇上面前说李侍尧的坏话,而是投其所好,对李侍尧大加赞扬。但是,他对李侍尧又的确有许多不满,憋在心里难受,所以只好背后跟别人议论,发泄发泄。没想到却因此获罪了。

在军机大臣的严厉审讯之下,海宁只好把有关李侍尧贪污受贿的种种传闻和盘托出。但是为了给自己开脱,海宁也一再强调,这些事都是听别人说的,自己并没有掌握真凭实据,所以不敢向皇帝报告,并不是故意要隐瞒实情,欺骗皇上。

乾隆看了军机处呈上来的海宁口供,里面对李侍尧侵贪纳贿的事情列了许多款,虽说是传闻,但也是有鼻子有眼,让人感觉八成都是真的。

李侍尧的这些事,既然有人揭发出来,那么,是查还是不查?乾隆有点犹豫:查吧,万一真查出问题,到时候不好处理,因为李侍尧毕竟是他喜欢的能臣;不查吧,下面对李侍尧已经是议论纷纷了,不查显得皇上有袒护之嫌。怎么办呢?

听听和珅的意见吧。乾隆现在遇事很愿意和和珅商量。和珅虽然年轻,却也称得上老谋深算。他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皇上一向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所以,对于海宁的奏报想来一定会十分重视。李侍尧历任封疆,久居督抚之位20多年,拥兵自重,在督抚当中影响很大。所以,无论海宁说的是否属实,都应该派钦差对李侍尧作详细调查。无罪,则还其清白;有罪,则皇上裁断。这样,也好让皇上和臣子们安心。

也许是“拥兵自重”这个词碰到了乾隆心里最敏感的那根弦,当皇帝的,不怕大臣贪污,就怕大臣有二心。所以,乾隆对和珅的分析点头称是:“和爱卿分析得不错!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办吧。朕命你为钦差大臣,与刑部侍郎喀宁阿立即前往云南调查李侍尧贪污索贿之事。记住:一定要根据海宁提供的线索,一查到底,决不允许朝廷大臣借任何理由勒索下属!”

就这样,和珅和刑部侍郎喀宁阿拿着圣旨,离开了南巡的队伍,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云贵两省查案了。对30岁的和珅来说,这可是他第一次查办案件,而查办的对象又是皇上十分欣赏的资深总督李侍尧,这件事能不能办好,将直接影响他在乾隆和大臣们心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他今后的升迁。这对和珅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

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和珅怎么想?有没有退缩?没有。不仅没有退缩,他还把这次查案看作是自己扬刀立威的机会。为什么?

和珅心里明白,自己这几年升迁得太快了,虽然朝中多数人都对他恭敬客气,甚至溜须拍马,但心里肯定不服,许多人觉得他不过是个靠长相和拍马屁起家的官场“暴发户”,并不认为他有什么真本事。这一点和珅从大家的目光中就能感觉到。所以,他想利用这次查办李侍尧的机会,亮亮自己的本事,让别人今后再也不敢小看他。

到云南之后,和珅针对李侍尧目空一切,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特点,故意示弱,装出自己对查案工作什么都不懂,而且也并不想真心查案的样子麻痹李侍尧,让他放松警惕。此后几天,大家看到和珅整天游山玩水,对李侍尧贪污的事儿问都不问,却拿出自己写的游览诗让大家品评,什么“此山大有逍遥趣,减却匆忙于役心”,什么“探奇览胜恣游骋,况闻前有神仙境”等等,一副陶醉于山川美景中的样子。

李侍尧果然中计。你想:李侍尧当副都统的时候,和珅还没出生呢;李侍尧当广州将军的时候,和珅才5岁;李侍尧当两广总督的时候,和珅才6岁,你说李侍尧能把和珅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吗?

和珅纵情山水的消息传到李侍尧耳朵里,李侍尧觉得和珅查案可能真的是走走过场,没有和自己作对的意思,所以也就放下心来,只等风头过去,自己好官复原职。可惜呀!可能是太小看“嘴上没毛”的和珅了,这位乾隆眼中的能臣,与下属交谈几句话就能知道对方有没有才干的“天下奇才”,如今却是“大意失荆州”,被自己一向看不起的和珅给骗了。

和珅表面上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不思公务,那都是做给李侍尧的耳目们看的。暗地里,他却派出得力干员,悄悄查访有价值的证据线索,同时,亲自出马,搞定了云南巡抚孙士毅,为案件的调查打开了突破口。

孙士毅给和珅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孙士毅说:“和大人,其他的事我没有确凿的证据,实在不敢随便乱说。不过,李侍尧的心腹大管家张永受应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李侍尧和他人之间所有的财物礼品往来,全由张永受负责经办。多年来经手李府的财物进出,张永受心里有本明细账。只要能让他招供,整个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和珅一听大喜,立刻命人把李侍尧的大管家张永受抓起来,软硬兼施,终于撬开了张永受的嘴巴。和珅命人把张永受的供词一一记录在案,然后迅速传唤相关当事人,也就是张永受供出来的给李侍尧送大礼的那些人。和珅把这些人叫来,把张永受的供词拣主要的念了几段,警告他们说:“各位也知道,行贿与受贿同罪。朝廷现在已经准备处理李侍尧了,你们也被张永受供出来了。现在,如果你们再不揭发李侍尧的罪行,配合朝廷查案,就没有机会减轻罪责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有劣迹的官员为了自保,纷纷倒戈一击,揭发李侍尧贪污受贿的罪行,并再三声明,自己是迫于李侍尧的淫威,才被迫行贿的,实在是迫不得已!

就这样,和珅通过外围深入细致的工作,将李侍尧贪污受贿之事基本查清。

经查,在李侍尧的管辖范围内,官位要贿赂才能得到,事情要贿赂才能办成。而李侍尧收受贿赂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有时候,李侍尧是以红白喜事、寿诞、建房等为借口,大肆收贿。有时候,李侍尧借办贡之机搜刮银两。有时候,李侍尧利用职务之便,巧取豪夺。李侍尧有两颗名贵的珍珠,成了他敛钱的“聚宝盆”。他吩咐张永受将这两颗珍珠代为“出售”。张永受找了昆明县两个官员为买家,二人不敢不买,一个以2000两银子的价格买下,另一个以3000两银子的价格买下。李侍尧5000两银子成功到手。荒唐的是,不久之后,在张永受的暗示之下,这两个人又把珍珠奉还给了李侍尧,李侍尧又可以把珍珠再卖给别人了。这哪里是卖珍珠,分明是抢钱哪!

就是通过这些手段,以及前面所述的以金换银等手段,李侍尧贪污受贿总额达35000两银子!

尽管乾隆皇帝很生气,到真要处罚李侍尧的时候,他又犹豫不决了。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

一是乾隆觉得李侍尧的确是大清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什么要让李侍尧以大学士出任云贵总督?就是因为前几年西南边陲局势不稳,邻国缅甸在云南边境屡生事端,派了几位大将过去,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损兵折将,搞得大清国颜面尽失。不得已,乾隆才派李侍尧出任云贵总督,坐镇南疆。李侍尧担任云贵总督期间,积极推动大清国和缅甸为结束敌对状态而进行谈判。李侍尧协助大学士阿桂,对举棋不定的缅甸头人“断接济,绝侦探,以示威德,不予迁就”,促使其回到谈判桌上,为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赢得了西南边疆的安宁。正因为如此,乾隆觉得,为这35000两银子杀掉一员大将有点可惜。

二是李侍尧的贪贿金额,35000两,说小不小,说大不大。

在清代,《大清律例》中没有“贪污罪”这个罪名,与现代贪污罪相似的,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本来根据《大清律》的规定,犯这种罪,是赃至40两,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贪官们贪污的数额越来越多,如果贪40两就斩,恐怕没几个官员能活了。所以,雍正三年,针对这一律条又附加了一个“例”,即“凡侵盗钱粮入己,自1000两以下,仍照监守自盗律拟斩,准徒五年;数满1000两以上者,拟斩监候,秋后处决,遇赦不准援免”。也就是说,贪污1000两以下的,可以用5年徒刑抵死罪;1000两以上的,判处斩监候。李侍尧以金换银3300两,属于监守自盗,单就这一条,就够得上斩监候了。

如果依法治罪,李侍尧贪贿金额总共35000两,死个十次八次都够了。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官员们从上到下,贪贿成风,3万多两银子对一个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来说,又的确是小菜一碟。这一点乾隆心里很清楚。那么,对李侍尧是依律处斩还是网开一面呢?乾隆心里有点儿纠结。

更让乾隆纠结的是第三个原因:他收到了从京城发来的负责到李侍尧家抄家的英廉的奏报。

抄家结果显示,李侍尧不仅没有二心,而且还绝对忠诚!英廉报上来的抄家清单中,银子不算太多,但奇珍异宝却不少。比如,有“黄金佛三座,珍珠葡萄一架,珊瑚树四尺者三株”等等。乾隆皇帝虽然马上就要进入古稀之年了,不过记性倒还不错。他分明记得,这些东西都是以前李侍尧进献的贡品。按清朝皇室的规定,所有的贡品,一般都按进三退一的成例收纳,也就是说,对于大臣的进贡,皇上一般只留下2/3,剩下的1/3退还给进贡者,以示恩宠。但退回的贡品,官员不能挪作他用,一般是在该官员死后,由其家人再交给内务府。说到底,那些东西还是皇帝的,先在你们家放放而已。乾隆看着抄家的清单,心想,这些贵重的宝物都是我退给李侍尧的贡品,不能算贪污啊!

更让乾隆感动的,是英廉报上来的另一份奏折。英廉报告说,三月初二,有一个李侍尧的家人叫喜儿,自行投到官府,供称:“刚开了年,我家主人就差我从云南进京,交给我一张贡单,准备照此单备办万寿贡物。没想到进京之后,见李家已被封了门,知道李总督坏了事,所以特来投案。”随着奏折送到的,是李侍尧那些准备采办贡品的贡单。也就是说,刚进入正月,李侍尧就开始为乾隆的70大寿准备贡品了。要知道,乾隆70大寿要8月份才到啊!再看那些贡品清单,光是珍贵的玉器、瓷器、木器就有80多件,怎样收集,怎样护送都有详细规划。乾隆拿着贡单不住地点头:看来,李侍尧真是孝心可嘉!

不过,再往下一想,乾隆又开始摇头了,为什么?这么多精美的贡品要值多少钱?李侍尧就凭他的俸禄加养廉银能不能买得起?乾隆又不是傻子,一看抄家清单和贡品清单,他就知道,李侍尧贪污受贿的大部分钱财,都用来给他置办贡品了。但令乾隆感动的是,李侍尧的供词中根本没提办贡的事儿!这显然是在维护皇帝的脸面。如果因为35000两银子就把李侍尧杀了,是不是有点太可惜了?他的功劳和忠心难道是这区区35000两银子就能买到的吗?但是,如果不杀李侍尧,似乎也于法不合。毕竟这次彻查李侍尧搞得动静有点儿大,又是北京抄家,又是云南调查,搞得上上下下都知道了。皇上也不想让大家说自己有法不依呀!况且,这李侍尧太狂傲跋扈,也得敲打敲打他,让他懂得收敛。

乾隆皇帝左思右想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后干脆不想了,算了,让和珅先提个方案吧!

和珅拟出判决意见是:“斩监候,夺其爵以授其弟奉尧。”并上报朝廷。

不过,和珅所拟的,只是一个初审的判决意见。因为李侍尧是大学士兼总督,级别很高,他的案子就属于特别重大的案件。按规定,这种特别重大案件都必须经过九卿会审才能最终定案。所谓“九卿会审”,是指遇有特别重大或特别疑难的案件,皇帝会召集中央九个主要部门的主官,即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共同审理或进行复核审议。如果皇上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召集亲王、大学士等参加,即大学士、九卿会审。

乾隆有心免李侍尧一死,所以,在将李侍尧交大学士、九卿会审的时候,把和珅所拟的“斩监候”的判决意见一并交给大家讨论,其实也就是暗示大家:就按照和珅的意见判吧!

没想到,会审的结果大大出乎乾隆的意料之外!

不知道是由于和珅资历太浅,大家没把他的判决当回事,还是由于李侍尧平常傲气太盛,得罪的人太多,或者是由于大学士九卿们没有领会皇上的意图,所以坚持依法量刑裁判?反正,这次大学士、九卿会审不仅效率很高,而且意见也格外集中,大家一致认为:和珅所办李侍尧一案,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但是量刑过轻,应依法改判为“斩立决”。

乾隆皇帝还在从南巡回京的路上,就接到了大学士、九卿会审的结果。乾隆心里那个气呀!心想:这帮大臣真是一堆木头!为什么就不能像和珅那样,对我的暗示心领神会呢?难道非要我明说不可吗?作为皇帝,我当然有权乾纲独断,赦免李侍尧的死罪,不过,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啊!否则,何以服众呢?和珅虽然拟判斩监候,但是没有说出充分的理由,所以,其判决被大学士、九卿所否定也是正常的。如果现在有人替李侍尧求情也行,这样,我就可以顺水推舟,就坡下驴啦。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呢?

就在乾隆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终于有一个人读懂了皇帝的心思,并凭着他的聪明给皇帝解了围。

这个人就是安徽巡抚闵鹗元。闵鹗元是浙江人,乾隆十年的进士,曾当过刑部主事和按察使,所以对法律事务还是相当熟悉的。闵鹗元考虑再三,说出了自己的“拙见”:“李侍尧历任封疆,其办事之勤干有为,实为中外所推服。查律例开载八议条内有议勤、议能之文,是国家慎重刑章,原有功过相权之典。今李侍尧晚节有亏,而勤劳久著,可否稍宽一线,不立予处决,出自皇上天恩。”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希望皇上能依据“八议”的规定,考虑一下李侍尧的功劳和能力,对李侍尧适当减刑。

什么是“八议”呢?

“八议”是中国古代由皇亲国戚、官僚贵族所享有的一种司法特权,即对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

“八议”所说的八种人:一是议亲,即皇上的亲属;二是议故,即皇家故旧之人,皇帝家的老朋友;三是议贤,即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四是议能,即有大才能者,就是能整军旅、治政事,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五是议功,即有大功勋者,就是能斩将夺旗,摧锋万里,或开疆拓土、率众归来者;六是议贵,即爵一品、文武职事官三品以上的官僚贵族;七是议勤,即有大勤劳者,就是谨守官职,早夜奉公,或出使远方、历经艰难的人;八是议宾,即承前代之后被尊为国宾的人。上面这八种人犯罪之后,一般可以在奏请皇上批准之后,减免刑罚。

闵鄂元所说的“议勤”“议能”,正是上述“八议”中的两种,这就给李侍尧减刑,找到了新的法律依据。

“八议”制度既然是法律的明文规定,乾隆和其他大臣为什么都没想到呢?

那是因为,过去的乾隆和乾隆之前的几任皇帝都偏重从严治官,所以很少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八议”制度,雍正就曾经说过:我朝律例虽然载有八议之条,但并没有实行过,这是有深意的呀!所谓深意,实际就是要求高官显贵要率先守法。正因为多年来很少使用,所以乾隆和大臣们几乎都将这“八议”制度忘掉了。

但闵鹗元的奏折提醒了乾隆!

看完闵鹗元的折子,乾隆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就算有一个人求情,乾隆也可以有台阶下了,而且还于法有据。所有,乾隆立即抓住机会,做出了决断:十月,乾隆皇帝向天下诸臣颁布了明发谕旨,宣布暂缓处决李侍尧。谕旨说:“闵鹗元以李侍尧历任封疆,勤干有为,为中外所推服,请援议勤议能之文,稍宽一线具奏。是李侍尧一生之功罪,原属众所共知。诸臣中既有仍请从宽者,朕也不肯为已甚之事。”就是说,既然闵鹗元依据“议勤”、“议能”的规定为李侍尧求情,那我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就免他一死吧!

最终,李侍尧的案子,在乾隆皇帝“亲切关怀”下,就这样“圆满”地结案了。

和珅因为案子办得漂亮,在从云南返京的路上,就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了。回京之后,和珅紧接着又得到了“在议政大臣上行走”的殊荣,不久又被实授为“御前大臣”。这些都是因为和珅这次查办李侍尧的差事办得好。可见,办理李侍尧案件对和珅仕途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猜你喜欢

云贵反贪海宁
刘海宁作品(一)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你的喜欢,我会记得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反贪”系列电影最终章 《反贪风暴5》岁末上映
天下奇观海宁潮
弯腰也是一种成功
没钱
乱象
“海宁丹”与“兰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