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方法
2014-02-27于春雨
于春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15-01
任何一个有效教学活动既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更应强调对学生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上的升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促进的过程。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构建高效教学方法呢?
1.多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学习习惯的养成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1.1 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文章开篇所列到的数学家的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是构成了他们本身所特有的心理素质,而这种心理素质的形成正是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1.2 良好学习习惯的具有不但能使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这是因为习惯的功能具有省力性和不自觉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不必别人的帮助提醒,不必再花费什么意志努力,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都会不自觉地表现,从而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习中长期受益于良好的习惯。
1.3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习惯与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下才形成的一种活动倾向,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执行的教学任务。
2.老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中的物理教学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课堂教学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作用是否因此而被削弱了?回答是否定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仍起着引领作用,只是这种教学行为随着课改的推进而发生变化。
2.1 正确定位,减少教学行为的随意性。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需强化。对于一些先后讲授的物理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但不能随意,而且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尤其要防止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错误地认为教师行为可随意一些。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定位,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2.2 破除传统思路,开创崭新天地。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即知识、过程、情感等多元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增强;教材、教参等为教师留了较大的空间。这些都使得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从而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3.关注学生课堂心理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引入和谐而轻松的学习环境,既让他们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
3.2 利用知识与能力的落差,维持学生探求心理。知识与能力落差是指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学习时所需能力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和学生现有能力的差距。如果落差过小,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降低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如果落差过大,学生又会力所不及。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确定合适的知识与能力落差,来维持和强化学生的探求动机。这就要求教师的施教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物理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轻松感知到的物理事物及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3 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趣味心理。学生常存在一种期待心理:期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改变教学方式,希望教师不要老用一套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