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质量

2014-02-27郭美丽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全旗农牧区农牧民

郭美丽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认真做好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于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地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乌拉特后旗为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就业服务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一、多措并举,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开展

1.延伸服务网络,形成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是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载体,乌拉特后旗不断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在6个苏木镇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达到“六到位”和“四统一”要求。针对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信息闭塞、农牧区劳动力资源调查困难的实际,在全旗50个村嘎查、7个社区建立了63个劳动保障工作站。每一个村嘎查聘请一名热心就业服务工作的劳动保障协理员,签订聘用协议,统一挂牌,统一发放工作证,统一进行业务培训,统一工作制度和工作内容、服务标准、考核制度。全旗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93人,其中苏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聘用21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形成以旗就业局为中心,以苏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嘎查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延伸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城乡全覆盖,缩小了城乡间、群体间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差距。

2. 出台配套政策,引导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旗委、政府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要求企业普通体力型岗位用工人数本地化率不得低于80%,企业招工时要坚持适当降低条件、放宽年龄限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转移农牧民的用工原则。旗就业局利用村嘎查农牧民集会等时机,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发布培训和用工信息,集中为农牧民提供就业援助服务,引导农牧民转变就业择业观念,鼓励农牧民走出草原、走出村社,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每次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事先都与企业协调,除了特殊岗位和高技能岗位外,优先考虑转移牧民、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鼓励农牧民依托所在地新上项目,组建农牧民服务队,为企业提供生产生活性服务。到2013年底,全旗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382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9.3%,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2758人,超额目标任务158人。

3.立足旗情实际,多渠道拓宽农牧民转移就业。一产业安置:发挥转移农牧民有一定种养植经验的特长,通过扶贫救助有土安置的形式集中进行帮扶。二产业安置:近年来,全旗矿山企业迅猛发展,成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旗就业局抓住机遇,要求企业强化吸纳转移农牧民的社会责任,组织推荐青壮年劳动力到当地矿山企业务工。三产业安置:依托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三产业。借助创业园区,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到2013年底,全旗农牧民从事个体经营的达到1183户。

4.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农牧民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转变农牧民就业观念。针对全旗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的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推动就业安置、促进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根据农牧民素质和企业用工需求,全面开展引导性培训,引导农牧民树立“就业靠竞争、上岗靠技能”的就业新理念。利用农牧区“三下乡”、大漠文化节、休牧工作现场会等农牧民集会时机,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举办现场劳务交流洽谈会,进行转移就业动员,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发布招聘用工信息,引导农牧民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在集中办班培训中,主要讲授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进城务工知识、安全生产、职业道德和礼仪知识等,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和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积极性。几年来,引导性培训覆盖率达到85%以上。二是实施“送出去”和“请进来”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近年来,旗就业局以“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就业、意向性培训-市场就业”的培训模式,先后为瑞峰公司定向式培训40人,为巴市紫金、乌后紫金矿业公司储备式培训员工173人。2013年,全旗组织开展机电、采矿、选矿、化验、电工、焊工、仪表工、工业分析与检验、汽修、风电等岗位技能培训19期,培训1281人,其中培训农牧民610人,技能培训合格率达到100 %;培训后实现就业1103人,就业率达到86 %,提高了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满足农牧民创业需求。邀请市内外具有开展创业培训资质的老师举办创业培训班,帮助农牧民实现自主创业。2013年举办创业培训17期,培训合格495人,其中培训农牧民211人;为148户农牧民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55万元。

5.创建退牧移民创业园区,促进农牧民自主创业。近年来,旗委、政府提出解决牧业问题要从减少牧民上找出路,恢复生态要从减少牲畜上找办法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生态移民致富工程。为全面推进农牧民转移工作,在巴音宝力格镇、潮格温都尔镇、呼和温都尔镇和获各琦苏木四个中心集镇,建立6个农牧民创业园区,引导农牧民实现二次创业。进驻退牧移民创业园区的转移牧民,政府无偿提供商业场地,免收所有税费。旗就业局组织所有进入园区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同时协调担保金专门用于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贷款扶持。

二、找准问题,简析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了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1.思想观念方面。一些农牧民祖祖辈辈依靠天然的土地以及阴山牧场,过惯了旱涝保丰收的闲散日子,在内心深处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转移就业存在恐惧心理。

2.个人利益方面。一些农牧民多年来用大部分积蓄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将可能撂荒,面对较大损失,从情感上难以割舍。

3.就业竞争压力。由于受传统农牧业生产习惯的影响,一些农牧民除会种地养畜外,几乎没有其他技能,在寻求新的就业岗位上缺乏竞争力,导致转移就业比较被动。

4. 缺乏创业资金。近几年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牧民积蓄较少,特别是失去牲畜后连抵押物都没有,融资比较困难,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起步艰难。

5.企业务工方面。一些企业用工对年龄限制和职业技能要求较高,部分转移农牧民被拒之门外。有些青壮年由于自律性差,进入企业后自动离开或被解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压抑了农牧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6.期望值与现实方面。被征地农民和退牧移民大多数为一家三口,由于女工就业难度大,家庭收入偏低,导致转移就业动力不足。一些农牧民对工作环境、岗位工种等要求较高,期望与现实落差大,出现就业难现象。

7.自觉提升技能方面。尽管政府出台了各种培训和培训补贴等帮扶政策,一些转移农牧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是不高,为储备技能型劳动力增加了困难。

8.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转移农牧民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少忧患意识,对将来生活未做打算或不做打算,思想严重落伍。

三、加大力度,提升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质量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促进转移就业的社会氛围。

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涉及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需要做行之有致的就业安置工作,需要做庞杂系统的社会保障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依靠一项政策和一个号召就能解决问题。应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全社会参与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要在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上下功夫,在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下工夫,切实保障移民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旗里出台的《乌拉特后旗退牧转移实施意见》《乌拉特后旗退牧移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乌拉特后旗鼓励牧民从事二三产业优惠政策》《关于规范企业用工,促进就业安置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性文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合力推进转移就业。

促进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提高农牧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做好转移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应该看到,岗位技能培训是提高农牧民就业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必须抓紧抓实。

一是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普遍开展引导性培训。在分散宣传培训中,重点讲解国家移民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在集中办班培训中,主要讲授各项优惠政策等公共课,促进观念转变,消除等待观望思想。二是根据用工市场和农牧民素质情况,开展“送出去”和“请进来”培训。与企业和周边职业技术院校合作,进行技能型劳动力储备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促进稳定就业。三是对懂经营会管理、有经济实力的农牧民开展创业培训,形成培训促进就业、就业带动创业的互动效应。四是巩固和开辟劳务输出基地,推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增长见识,形成带回资金、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局面。五是加大部门合作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捆绑使用资金,提高培训质量与实际效果。将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苏木镇参与组织管理,形成分工负责、资金捆绑,协调配合、注重实效的运行机制。六是发展旅游业和民族工艺品制作来带动就业培训。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旅游观光线路,建立蒙古大营,销售民族工艺品,促进牧民增收。七是加强农牧民转移就业后权益保障工作,实现“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动用工格局。

(作者单位: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就业服务局)

猜你喜欢

全旗农牧区农牧民
喀喇沁旗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鄂托克前旗林业和草原局开展退化林摸底调查工作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西藏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