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初乐府诗研究

2014-02-27陈瑞娟

文艺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题乐府诗乐府

陈瑞娟

乐府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历经汉魏乐府、唐乐府等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乐府诗由萌芽到定型。唐代以后,面对前代乐府诗的优秀成果,乐府诗的创作似乎出现了盛极难继的局面。基于此,目前学界对于乐府诗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宋代以前,很少关注唐代以后的乐府诗。事实上,乐府诗的创作传统在唐代以后一直延续,除了用于郊祭、明堂等场合而制作的郊庙乐章外,仍有大量具有文学色彩的文人乐府诗存在,且数量不少。以宋代为例,有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有七百余人,约四千多首乐府诗,其中乐府诗创作超过十首的诗人有近一百位。假使宋代及以后的乐府诗并没有创新之处,只是亦步亦趋地模拟前人的乐府诗,这也是他们的创作实况,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学界应该做的是将其实事求是地揭示出来。没有一般意义的创作特点或缺乏文学价值,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特点”,不能因此而漠视它们。本文以宋初乐府诗为研究对象,这是唐宋乐府过渡、转变的重要阶段。

一、全面模仿古乐府

宋初乐府诗创作较少,就个体而言,乐府诗占诗人所作诗歌总数的比例也很低,如魏野有十卷诗,却无一首乐府。在宋初诗坛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如王禹偁、林逋、寇准、宋祁等人的乐府诗创作也很少。总体上,这个时期的创作多承袭前代乐府诗。

(一)文人乐府以古题乐府为主。北宋初期有乐府诗创作的诗人共41人,乐府诗154首。该期文人乐府以拟古题为主,并创作一定数量的新题乐府。根据题目的类别并参照《乐府诗集》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拟古题乐府、演变古题而作的乐府、新题乐府等几类,如表所示:

拟作乐府类别 作品数量(首) 诗题(个)古题乐府 21 15宋人演变古题而作的乐府 57 17隋唐新题乐府 15 7近代曲辞 14 5宋代新题乐府 47 36合计 154 80

按照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编排规律,通常将后人根据古辞演变而来的诗题与古题依次编排在一处,以体现乐府诗的源流关系,如杜甫、李白根据曹操的《苦寒行》而创作《前苦寒行》、《后苦寒行》、《北上行》,郭茂倩便将这些乐府诗编在曹操原作之后,而未归入“新乐府辞”中。由此可见,宋人认为这些演变古题、古辞而来的乐府诗与古辞关系紧密,也可归入古题乐府这一大类。北宋初期文人的拟古题乐府和演变古题而作的乐府诗共78首,占该期全部乐府诗的一半,说明这一时期的文人乐府以古题乐府为主。其中,演变古题而作的乐府诗有57首,数量上超出宋代的新题乐府或拟古乐府,但是涉及的题目却仅有17个,诗人创作同题乐府诗的情况较为明显,如宋初八位诗人都写有《苦热》诗,再有写《塞上》、《杨柳枝》等题目的作品也偏多。

宋人自创的新题乐府占了三分之一,说明宋人延续了唐代尤其是中唐新乐府的创作实践,即事名篇,不再依附古辞、古题创作乐府。宋初个别文人关注中唐新乐府,也有少量成功地体现中唐新乐府精神的作品,总体上中唐新乐府的创作模式在宋初是相对沉寂的。

(二)宋初乐府诗在题材内容、诗意题旨方面承袭前代乐府诗。北宋初期文人多拟作古乐府,或在古题的基础上生发出相关的题目来创作,这种对古乐府的拟作,不仅仅表现在沿用题目,还体现在对古乐府题材内容、艺术构思等方面的承袭。

宋初154首乐府诗中,或者拟古题、或者自命新题,真正能翻出新意,不重复前代乐府的题旨、题意的共46首,不到三分之一。其中有27首是宋人自创的新题乐府,如田锡《结交篇》、钱易《西游曲》、路振《伐棘篇》。其余19首是宋人拟作的汉魏六朝古题(含宋人演变古题而作的乐府)、隋唐新题乐府中,融入了新的情感内容,如徐铉《赋得有所思》、田锡《思归引》、王禹偁《战城南》。总体而言,宋初乐府绝大多数沿用了前代乐府的题旨辞意。如宋祁的《拟东武曲二首》,直接模仿前人乐府的构思、题材,缺乏新意。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鲍照《代东武吟》)①

我家世世山西士,二十期门从天子。始随骠骑破祁连,晚逐楼船下水。汉北雰雰飞雪暗,海中跕跕翔鸢坠。归来武库祭蚩尤,得从甘泉参豹尾。何意一朝兵后期,簿责侵诬属军吏。黄金纳赎为庶人,白首还家事田里。结发从军七十战,利镞金痍犹可记。龙钟虽入玉关门,止呵还遇灞陵尉。不及金张藉旧勋,七叶华貂长富贵。(宋祁《拟东武曲二首》其二)②

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收录《东武吟行》,其解题引《古今乐录》:“王僧虔《技录》有《东武吟行》,今不歌。”③并引左思《齐都赋》注:“《东武》、《泰山》,皆齐之土风,弦歌讴吟之曲名也。”④鲍照《东武吟行》首句“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这些材料可以说明《东武吟行》本为曲名。

鲍照《东武吟行》讲述一寒士年少时奔波于边塞,老来无功还家,穷困艰难之状。宋祁《拟东武曲二首》题目与古题相似,两首诗都写边塞题材,第二首的构思直接模仿鲍照《代东武吟》,讲述山西士子少年从军边塞,一生奔名逐利,白首时却获罪归田里,作者感慨时移事异、衰荣难料,正如郭茂倩在《东武吟行》的题解中引用《乐府解题》的解释:“鲍照云‘主人且勿喧’……伤时移事异,荣华徂谢也。”⑤宋祁之作主旨与鲍照作品相同。有时,诗人同题乐府诗只是简单地重复拟写,如谭用之、柳开、王操都写《塞上》一题,围绕诗题写塞上风土、边塞骑射等内容,毫无新意。

(三)传承古乐府的诗体形式。古乐府多用五七言古体、歌行等形式,宋初乐府诗也是如此。张咏除了《柳枝词七首》为绝句外,其余乐府均为古体,“读其诗歌,有古乐府风气”⑥。田锡别集中将诗歌分律诗和古风歌行两大类,乐府诗集中在古风歌行类中,五言古体居多,有意效仿古风。这些采用古体、具有古风古韵的乐府诗在宋初诗坛是别具一格的,因为宋初诗人多热衷近体,而鄙薄古体,苏舜钦“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⑦,由此可见,直到苏舜钦、梅尧臣那个时代,这种观念依然存在,所以田锡、王禹偁等人的古体乐府诗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古乐府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同一题目的重复书写,很容易形成辞旨、意向等的固定化,加之古乐府所配唱的曲调不断丢失散佚,文人只能通过文本的趋同来认同、加强乐府诗的特征。这种全面模仿古乐府的辞意风格的现象历代有之,宋初的乐府诗也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这也是宋初乐府诗最为明显的创作特点。

二、回归古乐府的美刺传统

(一)文臣使命——歌颂君德。诗人们自觉地表现出以文效时的使命,乐府诗中也美化圣君明主。有时古辞本无关君道圣德,文人的拟作却刻意要表现这一点,如《阳春曲》,《乐府解题》曰:“阳春,伤也”,属于西曲。

杨柳垂地燕差池,缄情忍思落容仪。弦伤曲怨心自知。心自知,人不见。动罗裙,拂珠殿。(沈约《阳春曲》)⑧

东风习习吹庭树,知道春权移日驭。青红独解露春心,凝冷无言避春去。大有闲阶白日长,清词丽句祝春皇。春皇不肯论功烈,惟有年年君道昌。(张咏《阳春曲》)⑨

沈约《阳春曲》表达伤春不见人的情感,而张咏《阳春曲》写阳春景象,祝颂君道昌盛,带有歌功颂德之意,与古辞主旨不同。

有时诗人会用乐府的形式唱盛世颂歌,表达身为人臣盼望国强民富的心情。如《塞上曲》,唐人表现的内容多为“箭底觅封侯”(王维《塞上曲》)、“战血染黄沙”(僧贯休《塞下曲》)、“白发生头未得归”(令狐楚《塞下曲》)。田锡同题诗则写边疆安宁,为臣者内心充满喜悦,“襜褴罢南牧,林胡畏汉威”,“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素臣称有道,守在于四夷。”⑩这种情感内容在唐人同题诗中没有出现,这是臣子的心态和口吻,无仕禄的文人少有这种想法。

(二)针砭时政。诗歌可以“感悟人心,使仁者劝而不仁者惧,彰是救过”(11)。文学的教化作用在文人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宋初诗论中也常有类似表述,如张咏赞赏他人作品“以治世为本,随事刺美”(12)。宋初部分乐府诗人步入仕途,且位居高位,他们高度关注国家社会问题,且见解独到而深刻,因而他们书写的反映时政的乐府诗与那些只是泛泛地涉及现实题材的乐府诗不同。

张咏本人“倜傥有大志”(13),有着强烈的忧济之心,“劳劳忧众民,咄咄骂贪吏”(14),“所忧在民泰”(15)。加之他多在地方任职,以长于治郡而著称,对底层百姓的苦难哀乐有着真切的感受,所言能切中问题要害,如《悼蜀》、《愍农》等新题乐府诗,不空言悯农,有时政意义。“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16),农人辛劳却摆脱不了贫困,是由土地兼并严重等原因导致的,所以诗人提出“先销坐食防兼并”,“更禁贪官与豪吏”(17)。他在《悼蜀》序言中,大胆说出“虽采诗之官阙之久矣,然歌咏讽刺,道不可寂然”(18)。忠君爱民之意,见于言表。张咏的这几首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新题乐府,相当于一幅宋初时事图,在宋初很稀见,也很特殊,因而尤为引人注目。

新题乐府可以就现实问题“即事名篇”,针砭朝政,哀愍民生,宋初文人在一些古题乐府中也做到了“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王禹偁《战城南》实践了元稹和白居易对古题乐府的要求,在古题中寄寓时事内容。《战城南》古辞讲述一个战死疆场、尸骨曝野的士卒故事,南朝拟作多表达将军威武、无功不归的壮志,唐人拟作多从反战的角度来写。王禹偁由古题生发情感,诗歌内容与古题及古乐府有相关性,最重要的是与时事紧密结合,通过大量议论表达政见。至道三年,宋太宗发兵西夏,战死者十五万,国库空虚,百姓疲敝,咸平元年诗人作此诗检讨这一战事。“自古控御全在仁,何必穷兵兼黩武。战城南,年来春草何纤纤。”(19)初即位的宋真宗采纳臣僚的谏议,与西夏修好,对李继迁“复赐姓名、官爵”,边疆逐渐安宁,诗人称颂这一举措“穷荒近日恩信沾,寒岩冻呐青如兰”,“方知中国有圣人,塞垣自尔除妖氛。河湟父老何沂沂,受降城外重耕耘”,整首诗准确描述了当时的边疆问题。

田锡也在古题乐府中表现时政。他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臣子的心态和口吻来表述,因为有着执政经历,所以想法比无仕禄的文人更为具体、切实。如《塞上曲》、《塞下曲》、《苦寒行》、《思归引》,在古题中寓以时事,拟作的题材、主旨与古辞本事、本义及前人拟作无关。以《思归引》为例:“河朔受诏书,移官向湖外。初问禁法茶,次问丁身税。税口征四百,茶利高十倍。老死及充军,县籍方消退。采摘不入官,公家定科罪。何以升平时,遗民犹未泰。何以在位者,兴利不除害。我愿罢秩归,天颜请转对。一言如沃心,恩波必滂霈。”(20)诗中言及河朔茶法、丁身税等具体的事件,这些都是当时重要的政策,诗人指责朝廷这些举措在执行中的弊端,以及伤民之处,“税口征四百,茶利高十倍。老死及充军,县籍方消退”。诗人作为地方官,有亲身体验,念及百姓至今生计难安,乞罢秩归去,向皇帝奏对百姓疾苦,指出不能为求“利”而伤民生。诗人巧妙地借用题目的意思,自我谴责与其“尸位素餐”,不能使百姓安康,还不如归去。这些内容与古辞题旨迥异,《乐府诗集》中有关《思归引》的题解引用《琴操》卫之贤女的故事,现存最早的乐辞是晋石崇的拟作,主旨为思归河阳别业,梁刘孝威的拟作但言军卒思归。

即使不以针砭时政为重点的乐府诗,诗人仍不忘在诗中表达些许政见。如范仲淹乐府诗与其他诗歌一样关心国事民情,这是他政治品格和胸襟的体现,即使如《上汉谣》这类带有游仙意味的乐府诗也是如此。《上汉谣》写淳风衰靡,希望君王能“明与日月久,恩将雨露均”,仍流露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关怀。

像张咏、田锡这些身居朝堂的诗人,他们的乐府诗中体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体察和精辟见解。另外一些诗人虽无仕禄,仍心忧天下。如释智圆强调诗歌的讽刺功能,推崇白居易的新乐府,对白居易所作《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予以高度评价,“句句归劝诫,首首成规箴”,“謇謇贺雨诗,激切秦中吟。乐府五十章,谲谏何幽深”,“所以长庆集,于今满朝野。”(21)宋初文坛的白体诗人,接受或效仿白居易闲适达观的人生态度,风格浅切,这是当时文坛接受白居易的主流趋势,而释智圆吸收白居易劝谏规讽的精神,则预示着取法方向的转变,是对白居易诗歌另一重要方面的接受。释智圆创作的古题乐府或由古辞演变的诗题,内容与时政关联,如《少年行》、《昭君辞》,都是讽刺时政的作品。《少年行》一题是由南朝古题《结客少年场行》演变而来,前人作品多言少年侠客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从南朝至唐代,文人笔下少年游侠的形象愈来愈丰富,总离不开美酒胡姬、游乐之场、射杀单于、马上封侯等故事。释智圆《少年行》借汉天子言本朝事,周边国家不信守盟约,少年报国边疆,“儿奴屡背约,辱我汉天子。瞋目而语难,五陵年少子”(22)。诗人侧重写少年立奇勋,“举手提三尺,报国在一死。匹马立奇勋,壮哉传介子”(23),而不再提及少年游侠、美酒胡姬的形象,这与当时宋朝对外战争局势紧张的背景有关。

(三)关切民生。在这方面,代表人物当属王禹偁。他的新题乐府可以说是宋初表现时事题材的典范,承接杜甫的新题乐府。虽然王禹偁乐府诗极少,但却创造了宋初乐府的典范之作,如《感流亡》、《畲田词》等。淳化二年,陕西遭灾歉收,王禹偁在任上目睹百姓流离,感慨万分,次年写下《感流亡》: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门临商于路,有客憩檐前。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去年关辅旱,逐熟入穰川。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唯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间。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24)

《感流亡》属于因事命题的新题乐府诗,采用问答体,不避繁复的对话、刺眼又痛心的细节描写,叙事朴直,再加上五古的形式,读后给人朴实、真挚、沉重的感觉,没有白居易新乐府的激切、浅俗、流易,艺术风格上更接近于杜甫的《哀王孙》等新题乐府。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方面已经酷似杜甫,而非承接白居易的新乐府,但在思想境界、人格情怀方面,王禹偁与杜甫还是有差异的。诗中先叙述晨起家贫的景象,再描写眼前所见的流亡在外的一家人,作者由同情而自宽:贬谪生活虽清苦,但与流亡人比较,还是好很多,“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在这点上王禹偁不及杜甫,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更为深切。

王禹偁乐府诗中只有《畲田词》五首是明确交代有意为乐府的。序言交代,爱商民淳朴,互助有义,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25),说明写这组诗是有教化目的的。“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26),诗人爱其民风民调,愿谱词,希望“满山皆唱舍人诗”(27)。“其词俚,欲山甿之易晓也”(28),创作宗旨明确,因而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用俚俗语写商民畲田的风俗,内容生活化,呈现的场面热烈,王禹偁诗歌中极少有如此俚俗的作品。北宋初期乐府诗人发挥乐府诗的美刺功能,赞颂君德、唱太平盛歌,建言朝政,体察民生。张咏、田锡、王禹偁等人兼官员、文人的双重身份,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入,这种关切之情也通过乐府的形式传达出来。

三、开拓哲理性题材

宋初乐府诗中出现了不少以物、人、事为譬喻的作品,如宋祁《古来吟》、陈洎《雉媒》等。其实宋前乐府诗中也不乏此类作品,只是宋初这类题材的乐府诗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

最有代表性的是田锡,他的新题乐府倾向于表现哲理性题材。田锡留存的乐府共20首,其中7首是宋代出现的新题,除了《琢玉歌》之外,其他6首都是哲理诗,如《结交篇》:“为簪莫用玉,玉脆长忧折。连环须以金,金坚永无缺。陈余尚倜傥,张耳重交结。事势俄参商,干戈自屠灭。意断如玦离,情忘若弦绝。始志何绸缪,终雠何勇决。我愿然诺心,不得轻相悦。”(29)诗歌以日常事理和历史典故喻与人结交之状,讥讽世人难以守信,劝世人与人结交应重然诺、坚若金。《投杼词》借曾参杀人、其母投杼的典故,比喻君臣如何才能相知不疑。“道德难结固,恩情有合离。毁誉苟不入,谗间无以施”(30),诗中可能还寄托了作者自身的遭际。这些诗歌多用比兴手法在俗世俗物中寄寓哲理,叙议结合,语言明易俗快,题材、旨意在前人乐府中没有出现。总之,田锡所写的题材内容不都是忧国忧民的,可以说没有中唐新乐府诗人那么强烈的时事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扩展了新题乐府的“时事”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针砭时政、关系民瘼等内容。再如张咏的《师凤谣》:“吾疾夫世之小人兮,曾不知仁义之所为,故卷耳蹙颈,背而疾走兮,吾凤之师。”(31)以凰之仁义刺世,世间小人还不如凤鸟知仁义廉耻。王周《金盘草》以草喻为政,天生此草,“意欲生民安”,“今之为政者,何不反此观。知彼苛且猛,慎勿虐而残。”(32)指斥为政者,应使百姓各有所安。释智圆《慎交歌》以比兴手法言交友不容易,借用陈余与张耳的典故,告诫世人择友要谨慎,以免“年发未及衰,交情已消歇”(33)。

这些乐府诗讥讽世间丑态、贬斥当权者、规箴劝导世人,体现了注重理性思考的宋人形象,预示着宋代乐府诗的议论色彩增强的一种走向。

四、以士大夫情怀重构古题

(一)叙述抒情口吻的变化。古乐府常用第三人称或代言的方式叙事抒情,宋初文人有时在拟古乐府中将这种表达方式变为第一人称,倾诉对象由女性、闺人变为男性、文人,如徐铉《赋得有所思》:“所思何在杳难寻,路远山长水复深。衰草满庭空佇立,清风吹袂更长吟。忘情好醉青田酒,寄恨宜调绿绮琴。落日鲜云偏聚散,可能知我独伤心。”(34)首句点题,全诗紧扣“思”展开,“我”在倾诉思愁、离恨、伤情。南朝拟作多写佳人离思之情,徐铉则以士大夫情怀表达相思,所思之人可以是佳人,更有可能是友人,与前代拟作最大的不同是抒情口吻男性化、文人化,情感也变得深沉,耐人寻味,在徐铉诗作中算上乘之作。

(二)审美情趣的变化。唐人如李白在拟古乐府中抒怀言志,宋初文人也有类似的创作倾向,将身世之感打并入乐府辞中。王禹偁《对酒吟》由古题演变而来,相和歌辞中有曹操《对酒》,言王者德泽广被,后人拟作多表达有酒当为乐之意。王禹偁在该诗中也表达了浮生易逝的感慨,“劝君莫把青铜照,一瞬浮生何足道”(35)。与前人略有不同的是他还抒发了另外一层意思,“男儿得志升青云,须教利泽施于民。穷来高枕卧白屋,蕙带藜羹还自足”(36),即得志则泽施于民,穷则藜羹自足,功名富贵不由人,融合了个人的感慨在内。张咏有《惊棲曲》一首,题目中的“惊棲”既实指受惊的棲乌,又指乐章《惊棲曲》,夜晚看到受惊的棲乌,想象其悲惨的命运,“扶桑半折枝巢落”(37),再联想到“人生功名难与期,听之永夜生忧思”(38),也融入作者自身的遭际感触,情感悲怆。

审美情趣的变化还体现在以文人的眼光重写源于民歌的诗题,摆脱民歌风味,增加文人的情感体验。徐铉《柳枝辞十二首》每首都围绕柳枝,或写旧地重游之感,“旧游一别无因见,嫩叶如眉处处新”(39);或描写江南胜景,“一帆归客千条柳,肠断东风扬子津”(40)。文辞间充满文人气,不纯似民歌。

宋初乐府接续中晚唐乐府而来,与中晚唐乐府诗相比,宋初乐府的功利性减弱。宋初文人没有强烈地要以乐府诗为谏书的政治目的,他们的政治热情以多种渠道得以传达。缺少了功利目的,诗人中创作乐府时出现了以下变化:其一,缺乏群体性的认同某种乐府创作理论,也没有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大规模创作实践;其二,没有强烈的创作意识,不会刻意地大量创作乐府诗,在乐府诗的创作理论和艺术成就方面的建树相对较少,而多取法前人。

①鲍照《鲍照集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2页。

② (19)(21) (22)(23) (24)(25) (26)(27) (28)(32) (33)(34) (35)(36) (39) (40) 傅 璇 琮 等《全 宋 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2357、786、1559、1553、1553、660-661、717、717、717、717、1760、1502、65、786、786、78、78 页。

③④⑤⑧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08、608、608、730 页。

⑥ ⑨(11) (12)(13) (14)(15) (16)(17) (18) (31) (37) (38) 张咏 《张 乖 崖 集》, 中 华 书 局2000 年版,第 1、10、87、88、166、13、17、9、9、7、12、12、12页。

⑦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4页。

⑩(20)(29)(30)田锡著,罗国威校点《咸平集》,巴蜀书社 2008 年版,第 166、197-198、167、167 页。

猜你喜欢

新题乐府诗乐府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新题赏析
乐府诗
品读乐府
《乐府三首》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新题速递
新题速递
新题展(圆锥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