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阳造——中国第一枪

2014-02-27赵俊华李德新

军工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汉阳张之洞兵工厂

赵俊华+李德新

“汉阳造”,即是一种在德国1888式毛瑟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步枪,由设在湖北省汉阳县龟山脚下的汉阳兵工厂(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〇三工厂前身)制造,因枪套上刻有汉阳兵工厂的厂徽而得名,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一直是装备我国步兵的主要武器。

“求一千之枪,难于筹十万之饷”

“汉阳造”是随着汉阳兵工厂的成立而诞生的。

汉阳兵工厂初名为湖北枪炮厂,是中国近代兵器工业中一个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兵工厂。

“强兵制夷、产业报国”是创建汉阳兵工厂的宗旨。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广总督张之洞负责筹集军械与粮饷。张之洞在向德美等国和上海洋行购买军械时,遭受刁难和盘剥,深感“方今求一千之枪,难于筹十万之饷。”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上奏清廷积极主张“必须设厂自筹枪炮,方免受制于人,庶为自强之计。”立志建设现代化的兵工厂。随即购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德国1888式步枪。

光绪十五年(1889年)8月3日,张之洞又上奏清政府:请专款购买制造机器并建筑厂屋,主张不动用国库,由粤绅商捐款,在距离广东省省城40余里的石门地方兴建枪炮厂,并通过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洪钧及接任的许景澄,与德国力拂厂商定,以30万两白银,订购日产毛瑟连发10响步枪,即德国M1871/84年式11毫米毛瑟连发步枪50支和年产克鲁伯式75毫米到120毫米火炮50门的全套机器及120马力的蒸汽动力机。其资金来自1886~1888年广东文武官绅及盐商捐造兵船80万两白银。

正当张之洞在广东省着手兴建枪炮厂时,1890被调任湖广总督,极力主张将枪炮厂移到湖北兴办,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朝野一阵讨论之后,决定在湖北设厂。1890年3月16日,张之洞回电海军衙门,选定兵工厂厂址在汉阳南岸嘴。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4月7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将枪炮厂移至鄂,命名为湖北枪炮厂,属湖北铁政局管辖。经过反复勘察,9月6日,张之洞最后在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选定厂址,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初名湖北枪炮厂,隶属驻省总局。

1891年,张之洞根据新型德国制式步枪1888式特点,本着“求精求新”的思想,5月6日,致电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改订制造小口径新式快枪(即德国M1888年式7.9毫米毛瑟步枪)的机器。此项变更,又追加了45万马克。采用新型步枪对中国兵工事业最大的冲击,是计划采用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这在当时世界各国都是先进技术,中国工业能力是无法支援的。同年,江南制造局首先制出了使用无烟弹药的快利步枪。当时的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主要使用的是用黑火药装填子弹的单发步枪,因此八八式步枪可说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

1894年 4月23日,张之洞电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信义洋行已购置4尊炮坯,请购200支枪坯及枪身木壳材料,以便仿造。厂已落成,等待开工。到了6月14日,制枪厂不慎,引发大火,将房屋及设备全部烧毁。因当时开办多年而无成效,局员、司事、工匠均被裁撤。此事由开议至此已达六年,竟落得如此下场,当时有人提议干脆停办。但张之洞继续推动建厂之事,并呈奏扩厂,建立配套的汉阳钢药厂,制造钢材和无烟火药。

1895年冬季,兵工厂重建完成,开始正式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应是Commission Rifle,与毛瑟无关),因为是仿德M1888式定为88式,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后称为汉阳造88式步枪。使用圆弹头。同时生产子弹,每月能生产能力达13万粒。1895年,工厂基本建成后,设有枪、枪弹、炮、炮架、炮弹5个分厂,全厂员工1200多名。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而改良88式则去掉套筒,并将枪管外径从13.4mm加大到14.8mm;1910年,增加上护木盖,又将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式样,改良为88式表尺为固定弧式等。经过改进后,枪的整体结构较原枪更加合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造88式步枪,成为工厂长期生产的主要产品。该枪不仅坚牢耐用和易于加工制造,且质量优于国内其他厂家的同类型步枪,因此不少工厂都仿制生产。

生产直到1944年,经历了半个世纪,其寿命超过了任何一种曾在中国生产过的武器。

1910年的《湖北兵工钢药厂历年及宣统元年造成拨解实存各项军火表册》记载了由1895年至1909年年底的生产总共数量:造成7.9毫米口径毛瑟步快枪121974支、7.9毫米口径毛瑟马快枪8062支、抬枪53杆、毛瑟枪头尖刀2310把、7.9毫米毛瑟枪弹62670758颗。6.8毫米口径新式步快枪8支、6.8毫米口径新式马快枪2支、6.8毫米新式枪弹3412颗。

1890年开始兴建的湖北枪炮厂后来发展到有员工3000人以上,每年可造枪5000余支,枪弹380余万发,各种炮150尊,炮弹4.5万余颗。其中口径7.9毫米的步枪,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汉阳造”。

谁打响了开国第一枪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为革命党准备了充足的武器,在他死后两年,他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1907年,清政府决定全面编练新军,全国分成三十六镇(师)。湖北应编两镇,至1911年,仅编成第八镇及二十一混成协(旅),由原张之洞所在的自强军改编,除火炮外,轻武器多由汉阳兵工厂所造并配发使用。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 晚8时许,坐落于武昌城南的新军第八镇工程营房里,革命党人打响了锋锐直指清王朝的武昌首义第一枪。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后队正目(班长)、革命党人代表熊秉坤在武昌领导新军起义,拉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在里应外合、未受抵抗的情况下,当晚轻取楚望台军械库,得到所存储的德、日及汉阳造步枪近两万支及弹药无数。经一夜浴血激战,攻克湖广总督署和湖北藩署。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及武昌均发生激战,兵工厂所在之汉阳尚称稳定,驻汉阳之新军四十二标第一营党代表胡玉珍于11日起义,举右队队官宋锡全为指挥官,占领兵工厂,以王金山为工厂总理。接收工众3000余人,步枪7000把,子弹5百万发,山炮150门,炮弹6000发。并全力赶造枪械以助革命,每昼夜可出步枪60支,子弹3万发,炮弹1~2千枚。

工程营宿舍是砖木结构的两层营楼,上面为士兵寝室、底下为马厩,营楼之间有一公尺半宽的通道连接。工程八营后队的三个排驻在同一座营楼上,一共有9个棚(班)。

10日晚,后队二排排长陶启胜带了两个枪兵巡营,来到第5棚时看到该棚正目金兆龙正武装整齐的半躺在床上擦枪,便厉声问道:“你为何现在擦枪?”金兆龙回答“以防不测。”陶启胜大怒:“你想造反?给我绑起来。”两个手下上前扭住金兆龙。一旁的棚兵程定国举起汉阳步枪射击,击中陶启胜的腹部,陶带伤逃跑,后来在家中因伤重死亡。

程定国虽有开国第一枪之功,后因支持袁世凯,为国民党人沉杀于长江中。熊秉坤则因孙中山在革命成功之后,曾有一次介绍他说:“他就是开第一枪的人”,因此在多数史料中记载他为辛亥革命发射了第一枪。

“汉阳造”传人

自1911年湖北武昌爆发辛亥首义,“汉阳造”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从此“汉阳造”走上革命的历史舞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汉阳兵工厂成为主要轰炸目标,全厂工匠抗日热情高涨,冒着生命危险,积极生产,支援抗战,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装备为“汉阳造”。1945年,抗战胜利,武汉光复,经过这场战争的数次搬迁、整编合并,国民党将汉阳兵工厂更名为第十一兵工厂,迁回武汉后,兵工厂分别在武昌、汉阳两地设厂。1948年,第十一兵工厂经与重庆兵工厂合并,改为第三十兵工厂总厂。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第三十兵工厂遭到白崇禧等国民党残余的洗劫,工人们在地下党的指挥下开展了“反搬迁、反破坏”运动。5月16日,武汉解放,汉阳兵工厂回到人民怀抱,获得新生。厂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军械部修械厂”。1952年,汉阳兵工厂从市区整体搬迁至武汉南郊——江夏区纸坊境内。此后,工厂先后更名为江O四一工厂、七O三工厂,1965年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O三工厂,工厂先后隶属于总军械部、总后勤部、武汉军区、总参谋部,1998年开始隶属于总装备部。

汉阳兵工厂在历经磨难中前行,“汉阳造”品牌在历史中造就,作为汉阳兵工厂嫡脉的三三O三人,传承“汉阳造”精神,献身国防事业,他们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不断在用他们的忠诚和奉献,以聪明和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猜你喜欢

汉阳张之洞兵工厂
张之洞的“三不争”
张之洞治赌
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促进汉阳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高山流水遇知音
洞庭龙女:妖艳的罂粟花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被“教育”
汉阳不在汉水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