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军工”的名义
2014-02-27唐晓伟
唐晓伟
168件国家级珍贵文物,12000余件馆藏实物,27个月高起点、高速度的筹建,国内唯一在筹建时即完成申报程序的国家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一期工程开馆三个月以来,数千名校友千里溯源,上万名社会人士慕名参观,在热闹的背后,是一次冷静的、全员参与的寻根之行与温梦之旅——温前人之梦促今日之奋起,在历史和传承中追寻前进的方向。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凝聚与传承,“哈军工纪念馆”的建成源自“集体记忆”的力量。
一群被凝聚的人们
哈军工是一个时代的“神话”。办学17年,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是什么让她的生命有了磅礴的力量?招生13期,培养万余名学子,是什么造就了国防科学事业的一代中流砥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哈军工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渐行渐远,为这幅壮阔画卷定格的使命和担当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她所秉持的办学理念、倡导的治学精神、开创的成功之路,成为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意义与独特价值的历史教科书,有待后人深入阅读、思考、传承与弘扬。因而,一群人为了传承“哈军工”的事业而凝聚起来,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刘居英老院长曾说:“我们不应该让当年陈赓同志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支持下创建起来的哈军工,在历史上湮没无闻。”面对其他地域和学校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如果不牢牢坚守,那不仅是拱手推开全国教育领域最丰厚的一笔精神和物质遗产,还将使学校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谈发展?
2004年,在黑龙江省政协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在哈军工原址建立“哈军工纪念馆”的提案,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2008年,学校制定《哈军工文化园建设规划》,做出在哈军工原址系统打造哈军工文化园的决策,筹划了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2011年,文化园的发展格局规模初具,“三区一馆”的“龙”画好了,人们谋划着用纪念馆为其“点睛”。
2011年5月,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挂帅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建馆工作。自此伊始,学校自校领导到各单位成员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谷焕民书记督促实物保护工作落实,刘志刚校长为筹建办落实办公地点和经费,校领导为建馆献计献策,各级单位抽调人马支持实物征集工作……得知学校要建纪念馆的消息,96岁高龄的刘居英老院长尤为兴奋,欣然命笔题写馆名,号召校友支持建馆,他在《致哈军工校友的一封信》中写道:“这是军工后人献给哈军工六十周年校庆的一份珍贵礼物,也是我们广大军工校友多年的热切期盼。”
学校的目标很明确:将纪念馆建成追忆展示哈军工历史、传承发扬哈军工精神的物质载体;凝聚哈军工校友及关心向往哈军工人士的情感纽带;收藏哈军工史料实物、研究哈军工历史文化的机构。学校文化育人的核心基地、哈尔滨市红色旅游线路的特色一站、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工信部推进军工文化建设的优秀示范基地。这是一项系统庞杂的工程,必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稳步推进。
在实物征集中,筹建办遍访26个城市,召开数十场校友座谈会,哈工程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亲赴越南,摸清了留学生的全部情况,并率队为各地校友带去纪念馆建设进展的消息,成了长征路上的“宣传队”和“播种机”:有的校友在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躺在病床上还不能说话时,就示意子女多方联系当地校友,张罗召开校友座谈会;有的校友在亲人去世时,仍不忘给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不会耽误文物征集工作”;有的校友用自行车驮来珍藏的哈军工教材和笔记,说:“这些都是学校给我们的,陪伴我们大半辈子了,现在也该还回母校了”……从没有一件馆藏实物,到不少国家珍贵文物“镇馆之宝”的首次亮相,纪念馆刷新了黑龙江省文博专家组的纪录——从未如此顺利地鉴定出这么多珍贵的文物。
哈军工校友石凤岐说:“这是一座由哈军工人建造的哈军工纪念馆。”的确,纪念馆的建成凝聚了全体哈军工人的关注、期盼、助力。这群为哈军工事业凝聚起来的人们拂去岁月的风尘,呼唤着当年的学子和今天的追慕者,为哈军工树立起一座丰碑。这丰碑将感召和凝聚更多的人为社会倾注探索、开创、忠诚、奉献的正能量。
一种可触摸的情怀
纪念馆开馆的前一天,我在路上巧遇粟戎生将军。古稀之年的老人一身运动装,胸前挂着“嘉宾”的胸牌,像邻家亲切的老大爷。我自报家门后与老人攀谈起来。路过纪念馆时,他指着红屋顶说:“纪念馆我看了,建得不错,以后我们可以常来看看。我念书的时候,这里是一个食堂,食堂杀了猪,会包很多饺子,炊事员把饺子放到屋顶冻上,等到改善伙食时再拿下来煮……这些年,来哈工程每次都有让人高兴的新变化。”纪念馆打开了戎马一生的粟老的记忆闸门,他聊起了那个泅渡松花江的游泳健将、那个一心上战场的毛头小伙子、那些让人垂涎的酸菜馅饺子……青春岁月已经沉入记忆的深处,但是当年的趣事历历在目。纪念馆承载着他人生一段温暖的时光和激情燃烧的情怀。
纪念馆里有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901元件。当年,由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8位教员组成的计算机科研小组,在我国计算机事业还是一片空白、手中只有一些俄文和英文科普读物的条件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在哈军工诞生的奇迹,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历程中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几年前,美、英等国的一些国家博物馆就找过“901”计算机科研小组组长柳克俊,想要收藏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元件。柳克俊意识到这些元件的特殊意义,让学生去海军各个部队搜集。由于地址、部队的变迁,一些元件已经不知流落何方,集齐非常艰难。2012年9月,当筹建人员找到柳克俊时,他毫不犹豫地把元件捐赠给了纪念馆。开馆时,老人特意站在展柜前,微笑着与元件合影留念。对参观者而言,这些一个个用手工制作的元件,就成为了一种可以触摸的情怀——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的独立富强紧密相连。
纪念馆就像一名智者,在娓娓道来中使参观者完成一次心灵净化和精神升华。除了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哈军工副院长刘居英的任命书、一批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系级领导和院机关领导任命书等一批首次亮相的国家珍贵文物外,馆中还有杨士莪院士用四种语言记录的笔记,学识的渊博让人心怀敬仰;有学员像印刷品一样工整的笔记,严谨的作风让人心生赞叹;有哈军工教员保存数十年、作为教育范本的学员的数学试卷,答案全部正确、思路清晰、卷面工整;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改变学员一生命运的“下放锻炼批准书”的“喜报”……每一件实物都变成了一种可以触摸的情怀,这情怀中,有着顽强的向上生长的力量。每一块展板上的照片,每一个展柜中的实物,都在讲述着他们背后的那些人和事,让人心情随之起伏。或因陈赓等哈军工的创建者从无到有,三边并举的创办学院,使它如期开学而激情澎湃,或因哈军工人在发展的鼎盛时期,胸怀天下地选择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分建道路而肃然起敬,或因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以顾懋祥、柳克俊、慈云桂等为代表的哈军工人手中诞生的共和国第一而为之赞叹……
当年在哈军工任教或学习时英姿飒爽的热血青年,已被历史的风雨吹落了华发,被岁月的霜雪染白了双鬓,哈军工建校60周年和纪念馆一期开馆的契机使他们扶老携幼、跨越时光、集体寻根,像倦鸟归林,与往事重逢。这座承载着关于哈军工集体回忆的纪念馆,定格了数以万计的哈军工人人生最精彩的开幕式,使他们被重重岁月压抑的激情获得一次强力喷发和灿烂绽放。
一项被传承的事业
2012年6月,多年致力于哈军工历史研究的哈军工学员滕叙兖来校。滕叙兖著有《哈军工传》,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为了写书,他奔波全国各地,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哈军工的资料。他找到工作人员,从随身携带的眼镜盒里,拿出包在眼镜布里的优盘,说:“你们现在做的这件事情很不容易,我能理解和体会。这些我经过千辛万苦积累的资源,现在与你们共享,等将来我没有力气,做不了这个工作时,我很乐意看到你们继续做!”继承哈军工精神、传扬哈军工文化是一项应该被继承、也值得继承的事业。
筹建顾问尚法尊说:“哈军工校友的年龄一年年变老,数量也一天天在减少。因此继承哈军工传统,弘扬哈军工精神的接力棒,不但要向哈工程大学等‘军工六校的校友传递,也要向更多的人们传递。”为了让更多的人传承哈军工精神,今年8月底,学校围绕“哈军工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等议题举行了哈军工精神研讨会,吸引了数百名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和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刘志刚校长在题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对哈军工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报告中说:“哈军工的思想、理念、精神、文化在工程大学代代相传,融入血脉,不断发展,成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传承和发展哈军工的教育思想,是所有哈军工后继者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学校将宝贵的文化资源整合为学校文化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规格定位和使命担当。因为在大学里形成的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念,是学生毕业后终身拥有并需要用毕生时间去消化与吸收的精神财富,而这些学生将成为“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学校组织的“九·一八”主题教育活动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员工都会到这里走走看看,给自己的精神洗洗澡,以更加清新的面目工作、学习,温故知新,汲取与祖国共奋进,用实干圆梦想的力量。
邓三瑞老院长为纪念馆的未来建设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哈军工纪念馆要做一些细水长流的事情。先展示后研究,让后人在展示尤其是研究中汲取到养分,这样才是长远有用的,世人才会看到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哈军工。”纪念馆一期建设工程完成,这并不是哈军工事业的一个节点,而是二期建设工程和未来传承事业的基点,提升纪念馆的社会影响力,继续充实纪念馆的内涵,加强纪念馆的研究功能,使人来到哈尔滨不会说“来了一看”而是“来了就想看”,使中国“南有黄埔军校纪念馆,北有哈军工纪念馆”,在此基础上,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深沉、厚重,为沉浸在哈工程特色校园文化的学子们打上“工程制造”的烙印,这个烙印不因生活经历而扭曲,也不因时光流逝而磨灭,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