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一月: 希望與危機 形影相隨
2014-02-27岳平
岳平
辭舊迎新,澳人迎來新年新氣象。一月的澳門,正是新年新希望之月。然而,希望與危機總是形影相隨,令人揮之不去,正所謂:氹北修訂試水溫偷步規劃呼之欲出;橫琴開發澳人期能真正受益;輕軌石排灣線三方案走向未定;電視風雲澳大三建議了無新意……
氹北修訂試水溫
偷步規劃呼之欲出
《城市規劃法》將在三月生效,政府卻於一月搶先公佈“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引來社會各界直斥政府在新法律生效前公布是偷步行為。政府在《城市規劃法》和《土地法》生效前,未經諮詢便公布上述農用地可以改變用途,讓其興建上限九十米高的樓宇。對此,政府官員多次聲稱氹仔北區規劃可達致三贏,可以解決房屋、交通、水浸等問題。更有政府有關官員指,氹仔北區規劃可能引起坊間很多“誤會”,這是可理解的。然而,社會各界更關注的是,在這些利益衝突的背後,政府未向社會公佈的還有多少內幕?或者說,氹北區的土地持份者還有哪一些未經媒介曝光?由哪些個案如社會傳聞所言是涉官商一體和官商勾結行為?
氹北修訂自公佈後迅即愈演愈烈,更多的媒體報章及社會團體加入了關注及紛紛表逹意見。有社會意見擔心,這個規劃只是測試社會民意,若坊間反彈不大,政府會有下一個規劃出台,擔心政府很可能在《城市規劃法》、《文化遺產保護法》生效前,推出青洲、北安、石排灣、南灣湖CD區的規劃,藉機放寬該區建樓宇的高度限制的決定,百米屏風由此拔起後,最終破壞西北區、氹北、主教山世遺景觀、南灣湖及西灣湖景觀,以至新城填海B區的海岸線。這些後果不管是專業界還是坊間都是所不願意見到的,亦因此,媒體界的輿論導向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有多名行政會委員亦先後捲入涉官商勾結的漩渦中,幸而行政長官崔世安及後於公眾場合作出澄清:“該區規劃必定嚴格遵守城規法等規定。特區政府不會在城規法等三大法生效前,審批氹仔北區任何建築物。亦不會在三月一日前出台南灣湖C、D區規劃任何規劃……”行政長官以此番說話向社會各界拋下一個定心丸,及呼籲居民無需擔憂和揣測。
當下澳門,土地和房屋已是兩大民生工程。事實上,政府每每推出有關土地及房屋政策的動向,坊間更是仿佛草木皆兵,皆因任何大小政策的出臺無不是與市民的前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城市規劃而言,按照相關法律,特區政府所做的任何規劃都要經過諮詢公眾和城市規劃委員會,這有助增加城市規劃的透明度、公信力,同時避免各種社會爭議。規劃離島發展對氹仔以至澳門未來都是至關重要的,相信廣大市民更希望政府推出此規劃的初衷是,因應當前私人樓宇供應不足,增加供應的同時,亦有利改善當前公共設施、路網不足等問題,改善居民的生活空間和素質。政府規劃氹仔北區的最高樓宇高度九十米,對土地持有者而言,在商言商,自然希望最大限度地放寬樓高,但在市民而言,樓高不應由政府或商界隨意規劃,而應交由廣大社會層面充分參與,更希望政府向社會解釋這個標準由何而定,及公佈對未來社區環境有何評估。
誠然,一份城市規劃對一座城市而言無疑是事關重大,若特區政府能藉是次風波,從善如流順應民意,在三月新法生效後再展開面向社會公開諮詢,最終得出一個逹成最大程度共識的規劃修訂,可能對未來離島發展更為有利。否則,一部未經諮詢的氹北修訂變成事實,是不可能會改變公眾對此的反對取態的,而且,由此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也是不容置疑的,相信這也不是政府和社會各界所樂於所見的。
橫琴開發
澳人期能真正受益
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自去年8月1日招商,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共收到89個投資項目申請。1月6日,“橫琴發展澳門項目評審委員會”邀請53個項目申請人出席評審委員會一連三天的工作會議及介紹其投資項目,項目涉及行業包括是旅遊休閒、物流商貿、科教研發、文化創意、高新技術、醫藥衛生、金融服務及綜合。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表示:“希望最終有10至20個項目落戶。評審並非以投資規模先行,而是以帶動中小企入橫琴、推動橫琴與澳門共同發展、為區域旅遊休閒發展提供空間為優先考慮。”不過,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牛敬則表示進入園區項目數量沒有設限,現時申請項目所申請土地逹5.3平方公里,己超出產業園區4.5平方公里的上限。按上述兩位官員所言,以89份申請項目最終目標是落實10至20項目,加之企業注冊資本最少一億元的申請門檻。不難想像,落戶橫琴門檻非常高,能入局者不易。
對於與澳門僅一河之隔的橫琴小島,澳門人以至澳門政府一直以來都是充满著難以割捨的情意結。而自回歸以來,澳門政府希望橫琴成為澳門發展的後花園之說一直是屢有所聞。直至2009年中央終於批覆史無僅有的橫琴開發規劃,“粵澳合作產業園”的誕生令澳門社會以及珠海人民都充滿了期待。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的是,橫琴開發由最初的粵澳合作大框架概念早己走向發展房地產化的趨向,尤其是近年橫琴不時傳出土地超高價叫賣,令人們對橫琴開發的概念逐漸有了另類的感觀,這也是為什麼兩地市民對於橫琴開發不再如早些年般充滿期待的原因所在吧。
一直以來,澳門土地資源緊缺,橫琴猶如澳門的“後花園”,這些是不爭的事實。年前創下多項世界紀錄的珠海長隆度假區已開幕,橫琴口岸短期內有可能延長通關,加之,輕軌數年內有望通車至橫琴,種種利好因素,相信是很多本澳投資者睇好未來粵澳合作產業園區發展無限好的誘因。現身粵澳合作產業園區項目介紹會的投資者個個非等閑之輩,更不乏國際娛樂集團背景的巨頭,如主力房地產業務的信德、澳門銀河娛樂、金沙中國、勵駿國際等等。然而,令很多澳門人關心的是,愈來愈多的澳門企業期望進駐粵澳合作產業園,但真正有望落戶橫琴的究竟有多少?以目前企業投資橫琴門檻標準,對於本澳中小企而言,相信絶大多數都未能有能力參與,原因無非是受土地價格過高、投資門檻高等制約。隨着橫琴未來房地產趨向化有可能單一化,同時大財團爭相奪地發展,帶動橫琴地價及樓價不斷飆升,以近5年來看,部分價樓已升價逾四倍。但是,筆者希望兩地政府能夠切實關注的是,是否地價飆升就代表橫琴開發成功?以及是否能助推橫琴開發真正回到幫助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初衷?
輕軌石排灣線三方案走向未定
踏入新的一年,政府運輸基建辦公室展開為期45天的“澳門輕軌系統石排灣線可行性研究意見徵集”,讓全澳市民共同探討發展石排灣線的可能性。輕軌石排灣線服務範圍覆蓋石排灣區、離島醫療綜合體,並與輕軌氹仔段連結,以促進石排灣區與澳門其他地區的連繫。
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建議了三個概念方案,各方案均設三個車站:蓮花口岸站、離島醫院站和石排灣站。方案一:簡單直接,方便延伸。以蓮花口岸站作為起始站,東行沿蓮花路至蓮花圓形地,轉入路氹連貫公路,經離島醫療綜合體西面設中途站,然後於石排灣圓形地轉入石排灣馬路,於石排灣公屋群外圍設終點站。這方案的終點站有利日後延伸至路環的線路考慮,但是,離開公屋群中心範圍,可用輔助設施接駁。方案二:直達民居,便利出行。起始站和離島醫院站與方案一相同,終點站則設於石排灣公屋群較中心的範圍,較接近民居,縮短步行路線。倘日後延伸至路環,需於石排灣圓形地設支線,而支線的使用會對石排灣線的行車班次構成影響。方案三:連接醫院,直達正門。起始站和終點站與方案一相同,但是,輕軌離開蓮花口岸站後,東行沿蓮花路直至體育館大馬路後往南行,繞經離島醫療綜合體南面正門並設中途站。有利縮短前往醫院的步行距離,但是,路線較其他方案長,走線彎位較多,工程較為複雜。
當下氹仔工程不斷,重大工程有金光大道各大博企項目先後動工,輕軌工程氹仔路段今年會否如期上馬,亦備受關注。據運輸基建辦公室技術顧問林瑞海表示,輕軌系統石排灣線工程需時三至四年,現階段難以定出何年啟動相關工程。預算方面需要決定選用那一方案,並進入深入設計後,才有具體且精確的方案。這就令社會各界不能理解,到底政府想藉是次公開諮詢,搜集到何種社會共識?再講,政府公佈的上述三種方案,相信社會各界亦無從得知政府的任何傾向以至取態。至於三種方案的優劣以何標準來評估,也是令人一頭霧水,更不用談三種方案各自的預算及建造年期了。既然政府動用公帑人力展開公開社會諮詢,就有責任引導社會從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等公共利益方向思考,更不應只停留於哪個方案可行少幾步,哪個方案工程複雜等空洞層面,讓有意向的專業人士無從著手提出意見,更可能誤導普通市民作出錯誤的判斷力。
近年,澳門政府主導的重大項目公開諮詢層出不窮,但是否諮詢了就必然會有社會共識逹成呢?答案當然是未必的。這也是過去每逢公共利益諮詢會例必冷場的原因所在,以致很多出發點好的公共諮詢都淪為一場場走過場。前車可鑑,輕軌工程事關重大,政府若一再重蹈復轍,必定是全面諮詢多少次都會是無功而返。輕軌公共工程由2003年提出至今已十年,過程可用舉步維艱形容。倘任由輕軌大計一拖再拖,蹉跎了歲月,亦浪費了公帑。因此,當前除了形式上搭台讓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更應同時兩手抓,針對很多市民多對輕軌一知半解,政府應清晰發放更多資訊,讓各區持份者,以至整個社會對輕軌有更深入了解,與此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把諮詢的重心交給專業團隊,把澳門輕軌系統石排灣線的決策權交給專業界,才能引導輕軌諮詢扎根公共利益,最終對推動整個澳門輕軌工程有著正面啓示作用。
電視風雲澳大三建議了無新意
有線電線專營合約將於四月屆滿,始於去年的澳人電視風雲几經數度風浪引發全城批評如潮。電信管理局去年委託澳大研究澳門未來電視服務的模式和提供建議方案。全城關注的“澳門電視服務研究”於24日終於發佈中期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研究小組去年十二月份進行了“澳門居民電視節目及頻道需求調查”,隨機抽樣電腦輔助電話訪問,調查共使用了3,892個電話號碼,成功完成個案達952個。超過五成受訪者只看“傳統電視”、同時收看“傳統電視”及“網上電視”的比率約四成半,兩者合共超過九成半,但只收看“網上電視”和從不看電視的受訪者少於半成。澳大電視服務研究小組向政府提出包括區分“免費電視”及“收費電視”服務、優化多元電視接收模式、實現電視服務順利過渡的三項建議。報告認為,政府宜向居民清楚介紹和解釋免費及收費電視服務的界定,並建議由政府指定的執行機構負責處理“基本電視頻道”訊號接收、整合及發送等,考慮公衆利益,此機構可考慮由公營或非牟利機構負責。
眾所周知,澳門電視服務幾十年來一直未有太大的變化,有線、公天問題擾攘十年,始終應有一個了結。政府委託澳大調研中期報告甫一出,這份報台已慘遭批評其缺少新意,皆因報告所提及的三大建議早前已經由運輸工務司劉司長向社會己作出批露,既然所謂的建議已失去新意,又何來期望能引起社會的焦點關注?由所有媒體報章的報導所見,報告內容盡是繁文縟節的專業術語,而非一般市民所能有能力讀得懂。再且,連廣大市民最關注的今後能收看几多基本頻道電視及每月交納多少的電視費用等等切身問題,報告則是鮮有提及,取而代之的盡是整個報告內容充斥著學術栽業名詞。此外,至於如區域版權問題、政府要付出多少財政、人力成本等核心問題,亦未能看到有所批露。這些無疑更加深了市民對該份研究報告難以再抱有更大的期望。作為政府而言所要做的,既要保障社會公衆的知情權、資訊權,又要保障公帑不致於被人打劫荷包。否則,在公共利益問題上一而再地妥協,最終難以逃得過政府出錢出力,左右不討好的境地。長遠而言,全面開放電視轉播以保障居民的利益優先,鼓勵多元市場發展,通過基本頻道收費頻道進行市場競爭,既可以保證質素,市場亦因各取所需最終實現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