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珺 年轻“元老”担大任
2014-02-26张小华梁伟
张小华+梁伟
刘珺是中国光大银行最年轻的副行长。2010年,38岁的他开始担任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年纪轻轻便担此大任,这在整个银行业界实属少见。
对于光大银行来说,刘珺却算得上一名元老。自1993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在光大工作至今。从一名普通的外汇交易员到光大银行香港代表处首席代表、资金部总经理、投行部总经理,再到光大银行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刘珺在光大的这20多年岁月里参与了关系光大银行前途命运的许多重要事项——
1997年,25岁的他参与光大银行股份制改造,引入亚洲开发银行,使得光大成为中国最早一家有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3年,他主持开发了银行理财业务,开启了中国银行业的理财时代;
2013年,他负责成立光大银行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香港分行;
……
年少锋芒
1993年7月,作为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刘珺曾接到许多家金融机构伸出的橄榄枝。然而,在考量一番后,他选择了那时刚成立不久,尚未强大的光大银行。
对于当初为何会做出这个有些特别的选择,刘珺的考量显得颇有些前瞻性。
中国光大银行的成立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产物。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中国光大银行应运而生。1992年4月25日,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光大银行在北京成立。
刘珺就是受到“光大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窗口,它的业务模式比较新颖”的吸引,进入光大银行国际业务部做一名外汇交易员。
1996年,光大银行顺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推进了股份制改造工作,以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为标志,开创了国际金融组织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先河。又以光大银行20%股权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为起点,迈开了光大银行走向世界的步伐,使光大银行成为全国第一家间接在香港上市的银行。
当时负责跨国金融机构的引进工作,引入亚洲开发银行的正是刘珺。
那时的光大银行无论在规模,还是人员上都与大型银行有着相当的差距。当时的国际业务部总共只有二三十人,用刘珺的话说“由于人员少,所以锻炼多”,自进入公司以来,他接触过外汇信贷、外汇资金交易、代理行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不同岗位。
上世纪90年代末,多家中资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以商业化原则管理运营。光大参与其中,管理层期望通过与海外跨国金融组织以股权的方式更紧密地联系,把国际上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引入中国。刘珺说很幸运能参与其中。
光大选择了曾在亚洲做过许多金融援助项目的亚洲开发银行。英语不错的刘珺担任谈判代表,“光大银行作为光大集团的一份子,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沿阵地,所以,双方起始谈判的时候就比较顺畅,双方都找到了各自的定位,一拍即合,从而就形成了有效的股权联络关系。”
这次合作使得光大银行成为中国最早一家有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刘珺又参与20%的股份在香港间接上市并负责涉外文本工作,使光大银行最早实践了中资商业银行两地持股的新模式。
理财产品开拓者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今,理财类节目风靡各大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从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中国大妈”都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理财就是使财务从健康到安全,从安全到自主,从自主到自由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现金流的顺畅、创造财富能力的提升。当下,理财俨然成为不少家庭财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针对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依据其收入、支出状况的变化,制定个人理财规划的综合性方案,实现人生各个阶段的目标和理想。
然而,少有人知晓揭开中国理财市场大幕的是光大银行,而刘珺是主创者之一。
2003年4月28日,北京成方街甲33号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承载着决策者们的厚望和业界的深深期盼,在全国抗击“非典”的严峻形势下,银监会终于挂牌亮相,中国银行业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刘珺说,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破题和推进、资本充足率约束的不断加强以及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业务亟待向低资本消耗中间业务转变。同时,随着客户财富的快速积累,客户需求必然从单纯追求资金收益向全面财富管理过渡。”
刘珺分析,“那时候银监会刚成立不久,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有一定的要求,光大银行正处于历史包袱沉重、坏账率高、资本金极度缺乏的特殊发展阶段,必须在产品、业务上实现突破。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到新业务领域中开辟新产品、新的细分市场和新的客户群。理财业务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最初推出理财业务时,光大银行拟定了几个名称:结构性存款、财富管理、理财,上报到银监会。而当时圈定“理财”这个名称的就是时任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现为光大集团与光大银行董事长。刘珺笑说这是“历史的巧合”。
2004年9月,光大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推出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仅仅一年时间就发售了13期,发售额达到150亿元,在同业内优势显著,该产品也被评为“2004年最有影响力的理财产品”。
刘珺说:“理财业务开始是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金融创新比较活跃的领域有两个,一种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就是人们所说与利率有关的债券类产品,另外一个是与原生产品有关的衍生产品。而衍生产品对于中国金融体系来说是个新概念,当时,我们只能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寻求创新,好就好在当时国内的债券产品,特别是央行票据、金融债等产品收益率还有进行再分割的可能性,我们应当把银行应该占有的一部分利益让渡给老百姓,因为老百姓毕竟是出资人,要使他们享受到金融改革深化的成果。”
光大银行虽然是最早进入理财市场的一家银行,但个人理财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为利润可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各类资格。毋庸置疑的是,市场才是检验理财产品先进性和理财品牌持久性的唯一标准。光大银行在理财业务上一直在思考,在改进,刘珺说他们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最早开发出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最早开发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创新性的工作往往面临诸多问题,不仅对外要与监管层沟通获得准生证,而且对内要建立起严密的流程,为客户提供保障。在光大银行推出阳光理财之后,各家银行也都跟进推出人民币理财,而且收益率节节攀升。在创新没有专利保护的情况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光大银行并没有盲目追求回报率。endprint
“我始终认为,对于任何业务来说,‘进显示的是你的勇气,‘退才是你的智慧。从2007年开始,我们在理财方面,内部的规章已经定得比较完善,当时我在内部讨论的时候说到,经济肯定有周期,经济周期会过去,但不会不留痕迹地过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谨慎。在市场热度趋高的时候,你要判断下一步的市场趋势是什么,你只要领先于半步,就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刘珺说。
这些年来,光大的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在市场领军者之一,“阳光理财”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品牌,尽管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先后推出了类似产品,但是光大银行以领先一步的优势始终处于领跑地位。阳光理财业务的走向,已被媒体称为“银行理财业务风向标”。
而多年之后,刘珺再回过头来看理财产品,从种类、深度、规模、影响力,以及复杂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他当时的设想。这是让他感到极其自豪的,“汇聚不同人的想法、力量,汇聚大家对金融创新的热情,最终焕发出来的果实比当初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站在行业前沿
坐在北京会议中心九号楼大厅的沙发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珺的思路极为清晰,一直娓娓道来,他说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当老师,后来受到了在银行工作的父亲的影响,自己也走进了银行。从加入光大银行到今天,刘珺说自己没休过假,早上7点多到银行,从不午休,12点吃饭后,1点半前都在看书,晚上10点到家,这些年来从未改变。
“可能我本人喜欢干银行,也没有觉得工作有多累,有多难,即使遇到难题,那也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性格直率的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所有信息全部摆在桌面上,很多的不理解和冲突都源于信息不对称。“任何金融市场业务都是能算出账的,不需要用高深的理论去说服别人,只需要对大家说清楚:这是减的,这是加的,减多少,加多少,结果是多少,你认不认可,你要认可就这么办,你要不认说出你的理由,我们重新算。只要我算出来的EVA(经济附加值)是正数,对银行ROE(净资产收益率)最终是有贡献的,你们就应该认我这个账。”说这段话的时候一直温文尔雅的刘珺有些严厉。
正是凭着这样的态度,他在光大银行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成为光大银行最年轻的副行长,也是唯一一位土生土长的行领导。并且,他的这个副行长还是通过公开投票的方式,由群众推选出来的。
成为副行长的刘珺,工作更为繁忙,就拿刚刚过去的2013年来说,2月27日中国光大银行在境外的第一家分行香港分行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光大银行的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对光大集团金融控股平台的延伸和拓展也具有战略意义。
刘珺说:“光大源于香港,1983年先有香港光大集团,再有在北京成立的集团。光大在香港成立分行后相当于我们的金融平台完整了。光大始终把国际化放在自己的战略版图上,我们要打造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银行,而国内银行的创新许多方面需要借鉴国际银行发展的历史与经验,因此,打通海外通道显得尤为重要。光大下一步也会围绕着香港分行,进一步向海外实施我们的国际化战略。我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
香港分行的成立是由刘珺负责筹备的,当时他还兼着上海分行行长,总行还要负责一些工作,他就成为香港、上海、北京三地的“空中飞人”。
在金融行业从业20多年来,历经多次风雨彩虹的刘珺说这些年他始终让自己保持清醒,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都被他有效利用起来,读书看报,吸收行业前沿信息,并为多家媒体撰写行业评论。“为什么我一直坚持看东西、写东西,就是因为我想自己推出来的东西一定在技术和专业方面站在行业最前面,只有这样我才能说服自己,在别人对其提出批评时,我能知道你是想批评什么,我应该如何应对。我发自内心相信我所推出的东西代表着行业未来的方向,所以,我不怕你的批评。”
刘珺设想,也许再过10多年,他会把自己这些年来积累的东西认认真真站到大学讲台上反馈给学生,就如他儿时曾梦想的那样。
责任编辑 李菡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