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元的画笔生涯

2014-02-26刘小林

钟山风雨 2014年1期
关键词:晚报南京日记

刘小林

刘元,祖籍南京,1914年1月26日生,我国老一辈著名漫画家。父刘封瑞,江宁府上元县人,居秦淮大夫第(今长乐路)。清宣统己酉科举“拔贡”名列江苏第一,金陵名儒,曾任私塾和省立师范国文教育员,为人正直,凡事以理法,被朋辈尊称为“刘圣人”。晚年任佛教幼院院长,养育孤儿。刘元1929年入上海美专学习西洋画,学生时代就对当年上海报刊中针砭时弊和关心百姓生活的漫画尤为喜爱,并与同学组织“黑猫漫画社”,以反映社会现象的漫画作品,每周定期在校门展出,还选送报刊发表,以画笔伸张正义,就此与漫画结缘。

承父业从教故里 执画笔心系南京

1932年夏,刘元由美专毕业后,即回南京继承父亲教书育人之业,任夫子庙小学教员,兼为报刊画插画,开始了他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的生涯。

当年南京是民国政府首都,有许多报纸。其中,著名报人“新闻界三张”(张恨水、张友鸾和张慧剑)及其所办的《南京晚报》和《南京人报》是地方民营报纸,因着重刊登本地新闻,内容贴近群众生活,深受百姓欢迎,尤其是《南京晚报》社会新闻版《克先生的电话》专栏,常针对社会不良现象及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以问答的形式予以回复、揭露或抨击。例如:

问:克先生,我们这里的小街小巷,路灯不明、道路不平,官老爷为什么不管?

答:因为官老爷坐的汽车,从来不走小街小巷。

这种紧贴生活、针砭时弊的趣味小品,每天刊登四五则,吸引了众多读者。为了使专栏更为形象和贴近生活,应《南京人报》经理张友鸾建议,刘元以该专栏主编黄近青为原型,塑造了一个言辞幽默的瘦老夫子形象,并以四格漫画《克先生外传》出现在专栏中,表现以其为代表的百姓生活,引起读者更大兴趣。由此,“克先生”便成为南京人的典型和《南京晚报》每日必见、长年不衰的主角,也成为刘元借以反映平民生活与心声的主题。1937年《克先生外传》应读者要求印行,与乡亲心系一体的刘元,自然成为南京人心目中自己的画家。

笔作刀枪伐日寇 画为救亡述难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漫画界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以田汉和叶浅予为首的戏剧与漫画宣传队,8月底从上海出发奔赴祖国各地。宣传队首先来到南京,刘元随即投入并作为成员积极参加“救亡画展”和田汉导演的《保卫卢沟桥》话剧演出。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进逼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市民纷纷逃难内地。刘元携全家辗转至武汉、桂林、重庆等地,虽颠沛流离,却未曾停歇画笔。此间与当时相继来到桂林的漫画家丰子恺、叶浅予、廖冰兄、张乐平等,组成以漫画为武器的文化抗战团队。1938年《抗战漫画》半月刊发表刘元的《游击战、迂回战、运动战,使暴敌手足失措》,反映了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全民抗战(后收入《中国漫画史》,被誉为漫画界的老前辈),还和漫画界著名画家与外国同行交流,创作痛击法西斯和日伪势力题材的漫画《希特勒与十字架》等。

1940年刘元在桂林除参加“抗战街头诗画展”和为报刊作画外,出版有与赖少其合作的连环画册《汉奸汪精卫》及《都市小景》漫画集。同年与黄新波和周令钊等,接待由香港来桂的漫画家张光宇、丁聪、余所亚,酝酿成立全国漫画家协会,被选为广西分会筹委。为团结和发挥抗战中的宣传作用,美术界发起立即为建立桂林美术工作室举办“募捐美展”,推选刘元与沈同衡、黄新波、张安治等为筹委。参展的有徐悲鸿、关山月、刘元、张安治、李桦和叶浅予等书画作品共两百余件。此后还举办“战地素描展”,当场为观众画像义卖支援前线。为了培养漫画人才,刘元还担任“桂林战时特种师资绘画训练班”教员、广西省立艺术馆指导员,为学员讲课、辅导,绘抗日宣传画。

1942年,刘元接受徐悲鸿建议,创作中国画和举办中国人物画个展,徐悲鸿、田汉和熊佛西为画展作诗题字。后被选为全国美协桂林分会理事。画作《巾帼英雄梁红玉》参加劳军义卖,《广西农妇》参加全国美展并由徐悲鸿带往英国展出。

1944年6月,日军入侵湘桂,刘元与难民被迫从桂林疏散,经贵阳到达重庆后,即以途中所见惨状和自己家破人亡之悲愤,日以继夜作画。1945年春,举办题为《黔桂道上》的个人画展,展出《不愿作奴隶的人们》、《逃亡图》、《流民图》以及《葬妻图》等四十余幅血泪斑斑的作品,轰动了山城。

1944年秋至1946年6月,刘元在国立重庆师范任教期间,应《南京晚报》社长张友鹤的要求,继续为因南京沦陷而迁至重庆发行的“晚报”作画。除通过《克先生入川记》连载,记录南京难民逃往四川艰难生活外,还针对国民政府“陪都”期间的社会状况、国人在抗战胜利后陷入对时局的困惑,继而又遭内战煎熬的现实,以及政府还都时国民的种种苦难,多次借助报纸,以时事漫画予以真实地反映和揭露。因当时条件极差,画稿近一年是由刻工用木板印刷。

日记石城平民事 周录京都社会形

《南京晚报》迁回南京后,社长张友鹤即函请尚在国立重庆师范任教的刘元,继续以“克先生”为题作画。因刘元考虑晚报回老家复刊,“克先生”应换新颜,遂以年轻的“小克”替代“老克”,通过一个平民视角及其日记方式纪实。由此漫画《小克日记》开始每天刊登于《南京晚报》。其实,这一阶段的《日记》,是根据南京寄来的消息在重庆画的。

1946年6月,刘元阖家与重庆师范部分职工随校长回南京建校。同年7月并入南京市立师范学校。面对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故乡,以及国民政府贪污腐化成风、内战和物价飞涨,刘元感慨万千,在继续为《南京晚报》、《南京人报》等报刊作画中,他借助媒体将这些亲身感受予以展现。

刘元所画的“小克”,圆头大耳,憨厚实在,是一个南京普通市民的典型形象,这个“大萝卜”,与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张乐平的“三毛”一样,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更难得的是,漫画《日记》每天见报,犹如出色的新闻或政论文章,能对时弊予以同步针砭。如有篇日记,是小克双臂各夹一捆纸币满头大汗在街上跑,骑车朋友不解地问去那儿,他说“买东西”,而且跑得更快了,原来怕物价又要涨了,确实是在和飞涨的物价赛跑;又如小克正在理发,忽抬头见价目提高大吃一惊,只好对理发师说:“钱不够数,剃一半好了。”读来令人哭笑不得,却又是当时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和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endprint

《小克日记》是连载纪实性漫画,“小克”虽是虚构人物,所赋予的角色还随不同篇主题而变,但代表的都是百姓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真人;“日记”的是身边生活甚至是读者直接提供的实事。这些真人实事,经画家夸张幽默的艺术手法不间断地现于报端,自然引起广大读者强烈共鸣,成为当年平民每日必看的精神食粮与心声的代言。作品还善于小中见大,如一幅日记所述的是,一晚遇到停电,小克拎着瓶子打不到煤油,到另一家店铺又买不到蜡烛,最后只能生活在黑暗中,不禁感慨:“真正是黑暗世界!”道出了事物的本质。

《小克日记》因真实地记录了以首都南京为代表的社会状况,天天陪伴着百姓凄苦度日,使倍感亲切的读者甚至直接把作者当作“小克”,连家属也被称为“‘小克家的人”。当时为看“小克”而买《南京晚报》的大有人在,常有尚未看到当天晚报的人会问:“今天小克干了什么事?”其实,读者已把“小克”看成是现实生活中同命运和朝夕相处的自家人了。

由于《日记》作者刘元深刻尖锐地揭露政府的腐败与社会阴暗,多次引起当局的注意。尤其是1949年初解放大军势如破竹直逼南京之际,一幅小克下棋,在对方大兵压境过河,自己只剩光杆老将还不认输的漫画刊出后,激怒了首都警察厅,责令报社交出作者,后经托人说情才以“严重警告”过关。此后不久,因当局制造“四一”学运惨案,在南京教育界为殉难三烈士公祭及抗议当局假和谈真备战欺骗国人的游行中,有学生举着小克形象漫画予以揭露。队伍行至大中桥,恼羞成怒的军警撕扯了漫画并殴打学生,市民气愤地说:“小克给他们杀了!”可见刘元漫画所特有的战斗作用及何以多次引起当局注意和受到警告。

《南京晚报》在连载《小克日记》期间,每周六还登载刘元以组画方式创作的《周末画刊》,呼应互补,画述当年社会状况与现实。如一期画刊以“繁荣夫子庙的人物”为题,形象地揭露了当年首都秦淮河畔一带成了中国最大的“红灯区”,是黑社会人物的乐园,也是罪恶的集聚地。

画刊“首都病院…”以极为形象的比喻,简明又尖锐地反映了首都路不平、灯不明、官员横行等等社会病态和百姓的强烈不满;1949年元旦,画刊“新年歌”描述了溃败前蒋家王朝的窘境,以及贫困百姓的无奈和期盼。

1949年4月24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国民政府“总统府”。28日解放版的《南京晚报》,随即刊出一幅“小克”看到窗外升起太阳,屋里灯光明亮,不禁欢呼“光明了!”的漫画日记,充分表达出作者和南京人民迎来光明、获得解放的无比喜悦。随着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刘元也结束了历时三年半、1300余篇的《小克日记》和同样以形象画面真实地记录那个年代历史达130余期的《周末画刊》。此前,报社曾将报载《小克日记》中的部分画作,结集印行三册,每集收入一百篇,面市后即被抢购一空。

绘金陵民俗风韵 现南京行当民生

刘元祖籍南京,长期居住于风土人情浓郁的城南,对家乡的民俗非常熟悉,因而在他的画作中经常可见乡情的自然流露。如《小克日记》中对春日清明时节扫墓、夏天纳凉露宿街头、秋日重阳登高、冬季腌菜晒满街头的习俗,及《周末画刊》通过组画对“元宵节”、“蒲节”等传统节日特有场景和祭祀活动的描述,将古都金陵的民俗风韵深情地展现于眼前。

南京有许多地方味十足的民间谚语和歌谣,刘元也往往结合季节或时令,配上生动形象的画面,借以反映家乡气候和民俗民生。例如:南京的夏天很热冬天又很冷,春和秋给人感觉很短,有“春如四季”和谚语“二八月乱穿衣”之说,形容每日温差之变,这些现象在《小克日记》中,通过一天里人们衣着的怪异就得以生动的呈现。《画刊》“九九歌”,则是通过对流行于南京民谣的逐句配画,既阐述了南京从冬至到春来地域的气温变化,又看到了与其关联的当年百姓生活。

常见于《南京晚报》的《南京三百六十行》,是刘元运用写实手法,对20世纪40年代南京街头巷尾的商业行当、小贩买卖、工匠技艺和车夫苦力等,以极为形象和贴近市井生活的再现、细腻质朴的情感打动着读者。这一与平民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系统展现南京老行当特有主题的绘画作品,具有难得的民俗史料价值。如今,画中的许多行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生活提高,已逐渐绝迹或很少见了,他所记录离我们渐远的“南京老行当”,已进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甘熙故居大院内。

此外,南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集名胜古迹与民生于一体的栖霞、玄武山水,石城,秦淮的街庙等等,都是刘元借以展现百姓民生所在。如《画刊》“新奇芳即景”,就是通过夫子庙老字号茶社所见,将触摸到地气的当年社会缩影揭示于人而倍感亲切和真实。《画刊》“南京的‘门东‘门西”,则展现了当年城南中华门两侧贫民区的脏、乱、差和百姓的贫困景况。阅读这些充满故里乡情的民俗民生画作,“老南京人”都会记忆犹新。

甘担道义同追求 珠联璧合贯始终

在刘元长期为《南京晚报》和《南京人报》作画中,与报人“新闻界三张”及其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共同语言和默契合作,使刘元得以借助报纸媒介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情感,成为以心为笔、报为纸的画家而为南京家喻户晓;《南京晚报》也因漫画《小克日记》的魅力,被读者和卖报人亲切地称为“小克晚报”备受平民百姓的欢迎。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至1949年南京解放,在《南京晚报》办报的整个过程中,先后刊登的刘元作品主要有:办报初期的传记漫画《克先生外传》;抗战期间陪都重庆版的《克先生入川记》与时事漫画;抗战胜利返都南京后连载的《小克日记》、“周末画刊”、以及“南京三百六十行”等。其间,除了因战乱所迫,刘元和《南京晚报》分别迁至桂林和重庆的短暂间隙外,合作从来没有中断过,延续长达二十余载;《南京人报》也从1946年开始,连载刘元以报人张慧剑为原形的《五爷画传》,以及《小克日记》的姐妹篇《五爷与小克》等。每当读者打开报纸,几乎天天都会看到刘元的插画,充分体现他们的合作以及与平民心心相印的情结。人们若问他们何以能够历经曲折,长期合作贯彻始终?我们可从《南京晚报》创刊19周年之际,“小克”以一支刻有“民主自由”大笔相赠的画幅中,感受到他们正是缘于为坚持真理、宣扬民主自由而甘担道义和共同的追求。报人与画家始终珠联璧合,这一现象,是民国新闻与绘画史册中特有和值得探究的一页。endprint

迎黎明冬去春来 再奉献老骥伏枥

南京的解放,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使就职于南京市立师范学校的刘元如获新生,得以安心投入所热爱的教书育人工作。在此期间,曾任校总务主任、工会主席,并积极参加校外社会活动。1952年加入民革,后被选为鼓楼区群英会代表。1960年8月作为南京市代表,出席民革中央全会扩大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1年当选鼓楼区政协第一届常委。1962—1965年任教晓庄师范,当选栖霞区第六届人大代表。在此期间,积极参加市文联组织的画展与社会活动,同时常有画作在《新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还先后作为先进代表参加鼓楼区群英会、南京市第五届工会代表大会,以舒畅的心情和十足的干劲,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元遭受不公正待遇,被批斗抄家,只能挂笔十年,这对于一位老画家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打击,他曾以“不好画,画不好,不画好”的感慨,道出了自己对当时那股思潮的无奈。

1976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号角奏响,也焕发了刘元的艺术青春和创作激情,促使他重新执起久违的画笔,并以全新的彩墨漫画歌颂改革开放,在艺术形式上既继承了传统又大胆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精神。进入八十年代后,他积极参加民革中央和省市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画展和海峡两岸书画交流,满怀深情地创作了许多中国画作品,如《秋瑾》、《孙中山与宋庆龄》、《民族英雄郑成功》、《月是故乡明》等,其中《簪花图》被选送美国展出。与此同时,一批回忆张玉良、徐悲鸿、叶浅予、熊佛西、张恨水等良师益友的配图短文,相继在南京《周末》、《舞台与观众》和四川《龙门阵》等报刊上发表,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伟大祖国和人民。

为了培养美术人才和继续为我国漫画事业作出贡献,刘元不仅创建了南京中山书画社,还先后担任南京“快活林”漫画学会顾问、中山业余学校校务委员、朝天宫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颜真卿书画馆和芜湖黄山书画院艺术顾问,并任民革南京市第五、六届和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在他为“南京快活林漫画学会”编印的《漫画界讯息》著文《在漫画队伍中当好一名老兵》,表现了作为老一辈漫画家,要为繁荣我国漫画事业继续作出贡献。《讯息》在此文的编后语中说:“刘元先生是健在的著名老漫画家,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和许多知名的漫画家勇敢地战斗在我国漫坛,成绩昭著。解放前夕,他更是以《小克日记》等漫画饮誉金陵……他人品高尚,谦虚和蔼,虽年近古稀,却老骥伏枥……对我学会工作满腔热情予以支持,赢得了广大会员的好评。”晚年的刘元还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向灾区、希望工程等捐赠字画或义卖。黑龙江电视台曾专访了刘元,所摄制的专题作为《中国漫画大观》系列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9年3月10日,刘元逝于南京,享年86岁,终结了画笔生涯。南京中山书画社撰联,简要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画笔写真情,辛苦一生,清辉永伴秦淮月。

满园植桃李,育才卌载,遗范长留钟阜云。

2004年和2009年南京解放55周年和60周年之际,老南京人在回首往事时,不由想起了久违的“小克”。《金陵晚报》在“老南京”专栏中,选刊了部分当年的《小克日记》,随后报社收到并发表了许多读者来信和感言:“这些漫画就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历史写照,是当时的一面镜子,每每翻及,脑海中便旧事翻涌,感慨万千”;“小时候是看《小克日记》认识社会的”;“这个漫画形象却永远留在我脑海里”;“勾起往事,倍感亲切”。有读者还珍藏着70年前的刘元漫画剪报和《小克日记》漫画集。报社还“应许多读者希望了解刘元先生当年创作《小克日记》的故事”特作了专访,江苏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了《小克日记》热爱者展示的画面,并给出“上海有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南京有刘元《小克日记》”的评价……正如刘元对于自己作品生前曾说:“价值如何,只有让广大读者、有识之士来评说了。”今年是刘元先生的百年诞辰,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猜你喜欢

晚报南京日记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南京·九间堂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成长日记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