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谯城区种植结构调整综述

2014-02-26樊洪金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种植结构谯城区调整

樊洪金

摘 要:亳州市谯城区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的实施意见》,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个关键。该文就谯城区种植结构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谯城区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种植结构;调整;谯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02-03

谯城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00.8亿元,比2010年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8 160元,比2010年增长1.6倍。

1 谯城区农业结构现状

1.1 种植结构调整成效

1.1.1 粮食稳定发展 2013年谯城区围绕吨粮田创建,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加强科技推广,落实关键技术,粮食生产取得可喜成绩,实现粮食十连增。全年粮食总产873 187t,较上年增长0.94%。其中午季84 667hm2小麦平均单产504kg,总产640 591t,分别较2010年增长12.75%和9.67%。

1.1.2 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发展 全区中药材面积发展到53 333hm2,建设出口中药材基地13 333hm2,并顺利通过验收。中药材生产效益较好,一年生药材白术、白芷、防风、丹参、菊花等效益在45 000元/hm2以上,二年生药材桔梗、知母效益90 000~120 000元/hm2;多年生药材白芍效益225 000元/hm2,牡丹效益525 000元/hm2。全区中药材总产值20亿元。

1.1.3 蔬菜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6 667hm2,其中设施蔬菜18 667hm2,2013年新增设施蔬菜20 000hm2,全年蔬菜总产量180万t。蔬菜生产效益整体较好,尤其设施蔬菜效益很好,牛集镇蒋楼村温室黄瓜、苦瓜,占地面积0.336hm2的温室大棚,每棚收入9万元,高的达11万元。五马常庄阳光棚种植蒜苗-西葫芦收入33万元/hm2。露地蔬菜黄心菜、菠菜、芹菜等叶菜类蔬菜效益75 000元/hm2。

1.1.4 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 全区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 147个,土地流转面积达3.4万hm2;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13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为主体,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区6.7hm2以上的土地流转大户290户。

1.1.5 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区已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3万hm2、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生产基地2万hm2、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1.3万hm2。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市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创建6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农业“三品”认证步伐加快,全区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30个。

1.2 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1.2.1 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认真实施“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建设中药材良好规范基地,全区发展中药材种植5.3万hm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3万hm2。蔬菜面积稳定在4.87万hm2,其中设施蔬菜1.87万hm2。二是区域范围扩大。中药材种植由城市周边向外扩展,最为突出的是沿梅北路,二、三年前种植的还都是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现在到这一区域很难找到几hm2连片的粮食作物,中药材、蔬菜、果树等高效种植随处可见。而且南部古城、龙扬等乡镇也出现成规模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

1.2.2 特色更加突出 通过几年的培育,谯城区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更加突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中药材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蔬菜列入全国蔬菜产业规划重点县区。

1.2.3 经营主体向适应现代农业经营转变 区委、区政府制定了《谯城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扶办法》等支持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效种植,各乡镇也都采取措施,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在本乡镇流转土地,发展高效规模种植,并取得明显成效。十河镇大周村吸引朗生药业有限公司、安徽沪谯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等发展中药材种植200hm2;双沟镇魏庄村发展菊花种植67hm2,古井镇鑫合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王集村发展山药种植67hm2;古城镇吸引安徽广印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后许村发展中药材67hm2。

1.2.4 区域化布局逐步显现 经过多年的调整,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南部形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沿涡河形成中药材种植带,十八里、十九里、谯东、华佗、五马基本形成中药材生产专业镇。张店、颜集、五马、沙土、牛集、城父、双沟、十河等乡镇蔬菜产业特色逐步突出。五马、牛集、十九里、张店林果逐步形成规模。

2 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结构调整工作推进机制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每年都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要求。2011年,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制定出台了考评奖励办法,建立了督查制度,确保了各项措施的落实。2012年区政府制定《关于济广高速沿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安排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区财政每年列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扶专项资金,重点对中药材、蔬菜规模种植基地建设等进行扶持,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2.2 培育龙头建基地,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后劲 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最直接动力。在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原料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济人药业、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等10多家中药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建立基地1.3万hm2。其中,在十八里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化基地1 300hm2。协和诚药业中药材标准化基地被省商务厅、省农委、省商检局认定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亳州中药饮片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

2.3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搭建结构调整平台 多年来,按照“建设大市场、构筑大流通、发展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促进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赛尔集团投资2.5亿元,改造升级亳州蔬菜批发市场,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市场年交易量130万t、交易额14亿元以上,成为苏、鲁、豫、皖交界处100多个市县重要的果菜区域集散中心。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养生保健品交易市场等,对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专业流通组织发展。同时,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创品牌活动,“济人”、“华佗”等中药名牌产品走出安徽,进入发达城市,为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2.4 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壮大结构调整主力军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组织已成为谯城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几年来,通过项目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教育培训等方式,着力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发展,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提升了产业结构层次。目前,全区规模种植大户达290户,规模经营面积达1.02万hm2。同时,还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纵深发展,从单纯“种植业向“种、养、加、销”一体化快速转变;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龙头,建立“合作社+连锁店”的农产品直销模式,实现了“菜园子”与“菜篮子”的零距离对接,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益,促进了产业发展。

2.5 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提升农业结构调整支撑力 一是全面推行农技人员包保责任制,组织全区227名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活动,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每名科技人员联系1~2个村、10个科技示范户,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强化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三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的快速融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农业结构调整效益。

3 谯城区种植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 目前,农民把增收的重点转向劳务输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匮乏,农业结构调整单位投入量增加,面临劳动力不足的因素制约。

3.2 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低 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发展规模经营,突出规模效益。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还不够,规模仍偏小,农业示范园区尚在启动阶段,农业规模经营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3.3 基础性科研有待加强 药材、蔬菜方面基础性科研是一个短板,尤其是中药材,在加工方面,企业自身科技创新成效已经显现,但种植方面如何使传统种植方式转向现代农业方式发展还需加强基础科研工作。

4 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4.1 加大扶持力度 区财政安排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对各乡镇调整种植结构给予补助,支持乡镇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果树、苗木花卉。科学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奖励资金发放到乡镇,用于支持乡镇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工作。区直有关单位要认真谋划,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种植结构调整工作。

4.2 强化示范带动 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示范户,发展特色种植,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农业新技术、新理念、新机制推广普及,促进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4.3 强化指导服务 区乡农技人员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广泛开展包村联户活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广播电视技术讲座、现场会等方式,把相关技术宣传到户。要加强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配套技术研究,开展试验示范,示范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4.4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步伐。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与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发展种植大户,培育职业农民,搭建结构调整载体。

4.5 强化考核督查 加强工作督促检查,在关键时段9月底、11月中旬、次年3月下旬、5月下旬进行阶段性检查评比,年度进行综合评比。同时,区政府制定种植业结构调整考核奖惩办法,认真督查考核,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结构调整效果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对重视不够、工作不落实、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种植结构谯城区调整
司尔特亳州公司打造谯城区特色复合肥品牌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对湖北省发展蔬菜千亿产业的建议
18
简论谯城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休闲农业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