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浪漫式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

2014-02-25王云云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雪莱玛丽

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玛丽•雪莱 (Mary Shelley)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哥特式小说。由于其蕴含多重深刻的主题,作为丰富想象和警世预言的结合体,历来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作者试分析该小说的浪漫特色和哥特“崇高”魅力,并尝试揭示与解读玛丽•雪莱通过该作品想要表达的对当时英国社会黑暗现状的批判及其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浪漫式哥特小说;社会批判;女性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王云云(1991.2-),女,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3

引言:玛丽•雪莱,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她不仅是闻名世界的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还是伦敦哲学家、政治家威廉•葛德文和著名女权运动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儿,自幼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修养。玛丽所著《弗兰肯斯坦》作为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将英国哥特式小说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问世以来,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以多种艺术形式被搬上荧幕,其中“人造怪人,反被其害”的恐怖情节在西方已经家喻户晓,该书主人公弗兰肯斯坦的名字Frankenstein也被收录进现代英语词汇,成为“作法自毙的人”的代名词。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起源于玛丽同丈夫雪莱、友人拜伦的一个约定。1816年夏天,三人在日内瓦郊游闲谈中约定每人根据超自然现象写一个恐怖故事,雪莱和拜伦由于纵情于阿尔卑斯山的壮丽景色而浑然忘却了他们关于鬼怪的幻想,而玛丽却在梦中文思泉涌,完成了这一旷世之作《弗兰肯斯坦》。

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出于盲目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沉迷于探究生命奥秘的科学实验中,他运用死人尸体拼制成了一个巨人,并用电击使其获得了生命。但令弗兰肯斯坦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亲手制造的生命体竟是一个面目狰狞,骇人无比的怪物,于是,他仓皇逃离,抛弃了怪物。怪物本身是一个善良、仁爱,渴望人类关怀、乐于奉献的温暖的“人”,可是,社会给予他的只有歧视、毒打甚至枪击。在经历了种种不幸和折磨,体验了社会的黑暗和炎凉之后,他决心开始复仇,而复仇的首要目标就是对他“生而不养的父亲”弗兰肯斯坦。在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并嫁祸给无辜的贾斯汀之后,由于本性的善良想要放弃复仇,便恳求弗兰肯斯坦为自己造一个女伴侣,并承诺从此离开人类社会,不再作恶。弗兰肯斯坦起初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后来反悔毁约,撕碎了即将复活的女怪物。这一举动扼杀了怪物幸福生活的最后一丝希望,将其引向了心智沉沦的深渊,怪物开始疯狂报复,接连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朋友克莱瓦尔、妻子伊丽莎白、并间接导致了弗兰肯斯坦父亲的死亡。弗兰肯斯坦家破人亡,决心杀死怪物报仇,追踪怪物到北极地区,最后因长期的痛苦折磨心力交瘁而死,而怪物也因失去了与人类社会的最后一丝联系而选择了引火自焚,孤独离世。

小说中怪诞的情节、神秘的气氛和恐怖的结局使其表现出鲜明的哥特风格和“崇高”的审美魅力;而对自然界治愈能力 和适当追求新知的赞扬则生动地体现了玛丽的浪漫主义情怀。

该小说一直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具有丰富主题意蕴、发人深省的小说。它不仅蕴涵着科学技术的滥用必然导致科技异化而危害人类,父母对儿童要负教养培育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复仇,生态等主题;玛丽还借怪物的悲惨经历表达了对西方传统男权社会带有盲目征服欲的文化和对女性压抑歧视的深刻批判,以及女性有权利追求身份认同、获得平等待遇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弗兰肯斯坦》的哥特风格和“崇高”魅力

英国哥特小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怪诞、神秘与恐怖,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成功地将这种哥特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弗兰肯斯坦》的怪诞主要表现在人鬼相通和死而复生上。”[1](P45)塞克》和《修道士》以人鬼之恋达到怪诞效果,而《弗兰肯斯坦》中的魔鬼则与这二者不同,故事中的魔鬼并非来自地狱,而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怪物。但是,怪物的相貌比真正的魔鬼还要可怕——“他的水泡眼安在两个几乎是惨白颜色的黑洞中,他的皮肤皱成一团,薄薄的嘴唇像死人般乌青。……哦!没人能承受那张脸带来的惊吓,一具活过来的木乃伊也没有那个怪物那么骇人。”然而,怪物在思想上本来并不邪恶凶残,在他生命之初乃至最后内心深处都怀着满满的仁爱、善良与正义,但就是这样一个原本饱含人性光辉的生命体最后却与其创造者“其父”,产生了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并最终导致其“父”的家破人亡和身为“其子”的自我毁灭,这使故事体现了强烈的荒诞和离奇性。而弗兰肯斯坦通过收集死人尸体制造怪物则是一种变相的“死而复生”实验,使小说更显怪诞。

《弗兰肯斯坦》的神秘与恐怖更加让人毛骨悚然。弗兰肯斯坦的造人实验选在可怕的停尸房、墓穴和偏僻荒凉的岛屿上进行,连弗兰肯斯坦本人都被吓得浑身发抖——“我在潮湿、阴暗的墓穴中来回穿行……我还要折磨活生生的动物。我已经开始四肢发颤、眼神游离……我去各个停尸间收集骨头,用我那亵渎神的手指翻动他们……”[2](P46)中频繁发生的夜晚暴力凶杀使读者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恐惧。这种非常时间、非常地点和非常事件的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心惊肉跳。

玛丽•雪莱运用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创新将《弗兰肯斯坦》成功塑造成了一部恐怖阴森的哥特式小说,但是,在她笔下,《弗兰肯斯坦》的恐怖不单是为了给读者制造一种压抑的窒息感,他还赋予了作品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根据爱迪生、伯克和康德的理论,是一种“崇高”的审美价值。 “朦胧、晦暗、模糊不清的形象较之明朗清晰的形象更容易激发‘崇高感,因为它们更具有唤起人的想象的力量。所以,‘黑暗比光亮更能产生崇高的观念,黑夜比白天更显得崇高、庄严。”[1](P119)怪诞不仅给人强烈的刺激感,更通过使读者对故事角色的灾难和死亡产生心理同情而引导读者思考自己在遭受同样的痛苦和厄运时应该怎么办。同时,根据康德的“崇高”理论,《弗兰肯斯坦》的黑暗阴森能够激发读者产生一种“自我保存”意识,这种“自我保存”意识能够使人在面对恐惧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感性世界,进入理性世界,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飞跃,从而保持自我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神圣的自尊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和快感。[1](P123)而言之,《弗兰肯斯坦》的哥特风格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人格力量,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崇高”魅力。

二.《弗兰肯斯坦》的浪漫主义特色

玛丽•雪莱深受丈夫珀西•雪莱的影响,在其作品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使《弗兰肯斯坦》这部科幻哥特小说染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首先,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很多都是以浪漫主义形象登场的,如弗兰肯斯坦的母亲卡罗兰•蒲福聪慧善良,不顾自身安危照顾生病中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温柔可人,为弗兰肯斯坦一家带去了无限的温情;克莱瓦尔总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乐观向上;就连怪物和弗兰肯斯坦本人也是如此,怪物本性纯真仁爱,弗兰肯斯坦也曾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好,“瑞士的山脉郁郁葱葱,平原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农舍,碧蓝晴朗的天空倒映在美丽的湖泊之中,当狂风卷起,湖面上的波涛和海洋上咆哮的巨浪相比,简直就像一个正在嬉戏玩闹的活泼婴孩。”[2](P173)

不畏艰难的英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历来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弗兰肯斯坦》中沃尔顿对北极的探险,怪物对新知的渴求,以及弗兰肯斯坦本人对宇宙最深处奥秘的求索,从一定意义上来看都闪耀着崇高的理想和英雄主义的光芒。然而,与丈夫珀西•雪莱不同的是,玛丽•雪莱对想象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行为并不持全然肯定的态度。珀西曾称想象力为“建立良好道德的工具”,认为只要不对想象力加以任何限制,就能保证人不走上邪恶之路[3](P188)丽则对这种观点颇有微词,她在肯定想象力和远大理想的重要性的同时还指出,不受社会伦理道德约束的想象力只能导致科技滥用和科技异化,最终将人类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弗兰肯斯坦的家破人亡和沃尔顿船员的接连死亡就用以证明这一观点。玛丽的浪漫主义是在伦理道德限制内发展的浪漫主义。

大自然神奇的治愈能力,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重要主题。《弗兰肯斯坦》中对大自然强大治愈能力的赞扬俯拾皆是—— “当深入阿尔沃峡谷腹地时,我感到精神上的压力明显有所减轻:四周山峦连绵,峰林叠起,……,于是我不再感到恐惧,也不再屈服于任何人,……”[2](P93)心灵受伤的怪物也曾从大自然的美好中获得过温馨与愉悦之情,“那是早春里的一天,阳光明媚,空气中泛着暖意。连我都感到了一丝愉悦,那些冰封许久的柔情和愉悦之情,再次浮现心头。……”[2](P146)诗情画意,想象奔放的克莱瓦尔更不必说,他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从弗兰肯斯坦形容他时引用华兹华斯的《庭特恩修道院》可见一斑,“雷鸣般的瀑布,仿佛心中澎湃的激情,挥之不去:高耸的岩石、壮丽的山脉、还有那深邃幽暗的树林,……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渴望、一种情感,以及一种爱恋,……”[2](P164)自然,对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诗歌的引用本身就显现着玛丽在赋予《弗兰肯斯坦》浪漫主义特色上所做的努力。

玛丽•雪莱将浪漫主义文学的众多特点引入哥特小说创作,使得《弗兰肯斯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三.玛丽•雪莱借《弗兰肯斯坦》表达的对当时英国社会黑暗现状的批判及其女性主义思想

仔细分析《弗兰肯斯坦》,我们不难发现,弗兰肯斯坦“造人”导致自我毁灭与他对新知过分狂热的好奇心有很大关系,而究其根源,他的这种好奇心来自培育熏陶他的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一种带有盲目征服主宰欲的文化。在它的影响下,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盲目扩张版图,进行殖民活动。玛丽在小说中深刻揭露了这种疯狂盲目的殖民主义文化给当时英国社会乃至世界造成的黑暗影响,具体表现在弗兰肯斯坦身上则是他的“造人”活动非但没有造福人类,反而使自己家破人亡。事实上,弗兰肯斯坦的“造福人类”只是一个用以掩饰征服欲和主宰欲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自述中看出:“一个新的物种将奉我为它的造物主……没有任何一个父亲能比我更有资格,获得我所创造的生命对我的感激之情。”[2](P45)弗兰肯斯坦违背自然规律“造人”,给社会上其他生命带来生存威胁,也大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不负社会责任之嫌。玛丽•雪莱将违背自然规律所造之“子”塑造成一个面目狰狞、嗜血行凶的怪物似在影射这种带有无限膨胀的殖民征服主义的英国社会主流文化的“丑陋”。

在《弗兰肯斯坦》中,玛丽还多次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黑暗残酷进行了无情地抨击。在故事里,大学滋长着学生无约束的征服欲;政府冷酷无情,迫害宗教异己,肆意剥夺他人合法财产——莎菲的父亲因为有钱又是异教徒而蒙冤入狱,费力克斯仗义救人一人投案自首理应不会牵连他的父亲和妹妹,最后却因他家的富裕而被剥夺所有财产,终身流放国外。法庭毫无公正,草菅人命——贾斯汀被怪物嫁祸后,法庭没有对案子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就草草定案,使无辜善良的贾斯汀承受了绞刑的痛苦。本应抚慰人心灵的牧师无耻地逼迫贾斯汀认罪,“所有的法官宁愿错判十个,也不愿漏掉一个罪犯。”[2](P83)上层社会俨然已被金钱至上、等级分化思想侵蚀成了令人绝望的阴森地狱。从怪物口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英国社会的金钱观和等级观,“人类最看重的是高贵血统和财富的结合,一个人只要拥有其中之一就会获得尊敬,但如果一个都没有,他就会沦为游手好闲的流浪者或者奴隶,注定耗费毕生精力为少数富人牟利!”[2](P122)

当时英国社会严重的男权问题也是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批判的主要问题。在男权社会里,男性不仅忽视社会责任,极为重要的家庭责任也往往被抛之脑后。在小说中,玛丽显然在借怪物对弗兰肯斯坦“生而不养”的指责当时英国社会男性忽视、推卸家庭责任的不负责任做法。弗兰肯斯坦离家两年从未回家探望过,连书信都少有回复;贾斯汀被栽赃,他本可以说出事实,却选择沉默不语;在全家陷入悲伤痛苦时他本应克制自己的悲痛,负起鼓励家人让家人快乐起来的责任,可他却只顾封闭自己,更加疏远家人;在经历了身边多个亲人朋友被怪物凶杀后弗兰肯斯坦必已想到怪物在新婚之夜要杀的是伊丽莎白,可他却在紧要关头离开手无寸铁的伊丽莎白,独留其一人面对怪物的魔掌;明明是由于自己的鲁莽无知导致了一系列人间惨剧,他却轻易将一切推卸于命运。)除揭露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不负责任以外,玛丽•雪莱还通过种种非常规的方式鲜明地表达了对男权社会中男性压抑歧视女性,妄图控制女性甚至完全取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不耻行径的深刻批判。其中,男性角色的女性化是最特别的手段。《弗兰肯斯坦》是玛丽带有自传色彩的创作这一观点历来受到评论家的广泛认同,怪物是《弗兰肯斯坦》中带有女性特点的最主要人物,他遭遗弃的情节与玛丽父亲在玛丽与雪莱私奔后断绝父女关系,完全不顾父女之情的事实极其吻合。怪物本身天性善良,是社会对他的鄙弃和不公逼得他误入歧途;玛丽再做错什么事,也不应遭到生身父亲如此残酷的对待。玛丽将怪物这样一个女性化的角色刻画成一个面目可怖的“魔鬼”似乎正是在影射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不公平的“妖魔化”待遇。除此之外,弗兰肯斯坦疯狂的“造人”正是一种妄图僭越女性生殖权力、取代女性作为母亲的社会地位的变相生殖行为。

正常女性角色受到的轻视和不公正待遇在文中也比比皆是。弗兰肯斯坦自称深爱的伊丽莎白得猩红热时弗兰肯斯坦从未亲身照料,甚至还竭力劝阻自己的母亲照顾伊丽莎白;如若贾斯汀是个男性,法庭起码不会如此草率地下判决;莎菲的父亲也只把莎菲当做救命的工具;沃尔顿所借船只船长所爱女性的父亲也只把自己的女儿当做换取钱财的牺牲品,丝毫不顾女儿的终身幸福……

女性在当时英国男权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折磨通过玛丽的文字被公开揭露在读者面前。怪物的反抗和报仇雪恨深刻表达了玛丽认为女性有权利反抗压迫,求得自身独立与解放的女性主义思想。此外,她重新解读丈夫珀西•雪莱赞颂过的普罗米修斯(《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普罗米修斯》),指出其很有可能是表面的英雄和内心怀有不正当私欲的浮士德的结合体,反对其夫认为想象力万能因而不应加以限制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男权社会中夫权的勇敢挑战。玛丽的父亲葛德汶曾批评女儿因丧子之痛表现出来的悲伤情绪有损于他们的高贵本质[3](P193),玛丽对父亲的这种看法颇为愤怒和不满,她认为,女性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细腻情感,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庸,只能任其摆布。为此,她在小说中通过弗兰肯斯坦的“造人”过程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殖的恐惧、想要拥有起死回生能力的渴望以及身为女性的痛苦。玛丽•雪莱在思想上精神上对父亲和丈夫的“叛逆”反映了她对于女性追求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和与男性平等地位的坚强肯定,是她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

四.结语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不仅具有鲜明的哥特式“崇高”魅力,还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不仅预言了滥用科技必将导致科技异化,警示人们要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关系,还深刻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冷酷无情和黑暗不公。阅读小说,读者能够认识到承担家庭责任、遵守伦理道德的必要性,还能深入了解玛丽•雪莱进步的女性主义意识:女性有权利追求平等待遇、思想解放与独立人格。《弗兰肯斯坦》不愧为西方文学史中的不朽之作,其丰富的主题内涵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玛丽•雪莱著,范颖译. 弗兰肯斯坦[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社,2010.

[3] 苏耕新,哥特小说——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雪莱玛丽
难忘的八个字
和我一起玩
《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文诉求
《弗兰肯斯坦》在21世纪的戏剧改编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一诺30年
名言名句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明天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