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的阴谋

2014-02-25刘柒否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黄盖立言立功

摘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舌战群儒(43回)是整部小说中最精彩最细腻的部分。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吗?其实,如果说在诸葛亮与江东群儒们的辩论中体现了他本人智慧,倒不如说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意识形态。实际上,一场关于决定未来中国版图的议事莫名其妙地被诸葛亮变成了一场道德说教。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

作者简介:刘柒否,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

诸葛亮从头到尾都打着“忠”、“用”、“勇”、“仁”的旗号,以道德的名义逐个击破了江东群儒们的嘲讽,给江东群儒们各个扣上一顶不忠不用不勇不仁的帽子。

忠。对帝王的不忠,放在现在和说一个人不爱国差不多。诸葛亮说: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现在是大汉刘姓天下,你们如果投降曹操就是不忠不孝,便无以立身。后来诸葛亮也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言行一致,哪怕向他发号施令的是如此无能的阿斗。从一而终,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负责,承担自己的当初选择,并断绝再次选择的可能性。在道德上说,这是种气节,我们无可厚非。但退一步来看,这个“忠”的对象是不明确的。我对谁“忠”呢?是忠于血缘关系扩大化的君王还是忠于更高的天数?如前者,对兄悌、对父孝、对君忠,随着血缘关系一层层的推进与扩大,于是我们的社会有了一个稳定和奇妙的结构,一方面叔叔大爷成群、一方面家庭内部明争暗斗;一方面我们尊老爱幼、一方面我们腐败成风。如后者,周武王循天数而伐纣,没有忠于君王而忠于天数,所以得到了万世传颂。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不知为何当诸葛亮听说有人说道“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时,他竟然非常愤怒地说道:“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难道他将这人世的血缘关系看得比天数还要重要吗?他为什么要把天数拉回人世道德范畴里来呢?

用。学以致用。有人问道诸葛亮有没有写过什么著作呢,是啊!有学问的人怎能不写两本书呢?不过,这正中诸葛亮下怀,后来人们都知道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江东大儒们都没有这份情调。诸葛亮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他认为真正纯粹的学问是没有用的,要搞就搞点能“兴邦立事”的大事业,这远远不是只会坐在书房里“腐儒”们所能及的。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是没有真正的学问可谈的。天地与万物合为一个系统,整个系统又被拉回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又以道德为准则。这也可以说是“实用理性”与缺乏“超越性”的民族精神的代表性言论了。

勇。做到“勇”的人不畏惧不屈服。做将军大臣的勇敢的挺身救主救国是最起码的义务,可江东群儒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让其主降曹。这在诸葛亮眼中就可谓是不勇了。他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江东群儒们的投降态度,最后得出了“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的结论。可真正能做到勇的常常是一些武将而不是文人,所以真正能博得诸葛亮欢心的只能是一些不畏强敌的武将,像张飞、黄盖。只要你做到了“勇”,哪怕你没头没脑干使劲也是好的。因为诸葛亮认为有他一个脑子就足够了,所以诸葛亮常常将锦囊装在武将身上,以便在危机的情况下扭转局势。而最可气的、以至于不得不杀的就是那些有脑子但还没有聪明如诸葛亮的人,如的马谡。(实际上,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道德超人的诸葛亮不可能发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

仁。这个字是作者难以掌握的,这里我们只借用它在一个族群社会中表示真理的意义,仁就是真理、真理就是仁。敢于标榜自己仁的人,也就是说自己最接近真理了。诸葛亮的意思是说:不是刘备打不了胜仗,只是因为他太仁义。(“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刘备虽然现在没有地盘,但是他大仁大义,也就是最接近真理,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他一定会战胜曹操这种不仁的汉贼。不仅仅是刘备要仁,而且孙权也要和刘备一样仁,大家联合起来共诛汉贼、兴复汉室。这自然让人想起一个无产者在与一群事不关己的资本家们辩论,实际上是在企求帮助,却用一个“伟大的事业”为自己套上光环,让“资本家们”进退两难。

这一来我们可以看出,与诸葛亮对话的确是不容易,学识上不行的,他会认为你“不足与高士共语”;品德上不行的,他会直接说你“不足与语”。 但诸葛亮也并非就是一个道德超人,他为何要与江东群儒们辩论?很明显的目地摆在那呢,就是要拉上孙权的大军抵抗曹操,从中己方得利。这个时候,道德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工具,也是一个武器,以使自己名正,从而言顺。江东群儒们哪怕对当下的时局做了多么深刻的分析,眼光多么的长远,也只能败下阵来。他用道德把自己标榜起来,自己高高在上了自然可以随意给他人扣一个“反革命”的帽子了。可以说诸葛亮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非常不道德的。道德当然在社会中必不可少,但并不需要它无限制的扩散,人人都有良心,在道德水准上谁也不一定比谁少多少,很多事情是可以在道德说教以外讲清楚的。

最后附上两句。中国古人将功绩区分为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间有层次差异:立言不如立功,立功不如立德。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一段也正阐明了这一道理,此段作者设置的人物为孔明、黄盖、江东群儒,这就明显了:立言的江东群儒不如立功的黄盖,而立功的黄盖在立德者孔明面前只能算个配角吧!

猜你喜欢

黄盖立言立功
茶味人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新形势下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思考
儿在部队又立功
兵团的明天更辉煌
等我也长了胡子
校园四季歌
周瑜打黄盖
毛泽东称赞黄盖有“革命的自觉性”
毛泽东称赞黄盖有“革命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