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陶渊明在诗歌发展上的贡献

2014-02-25侯凤霞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饮酒

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还开创了饮酒诗,拓宽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他开创一代诗风,打破文体间的壁垒,创造性的拓展了多种文学样式,对之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创新;田园;饮酒

作者简介:侯凤霞(1979-),女,甘肃陇南市人,系甘肃陇南师专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2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平淡冲和的文风,他以酒为诗的旷达,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他归隐自然的平和心态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陶渊明对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辞赋以及散文等各方面都有建树。本文就陶渊明在诗歌上的贡献,做简单的论述。

一、开创了新一代诗歌创作的风格——静穆

所谓“静穆”,是说陶渊明的许多诗写得平淡冲和而又画卷优美,充满禅意,后人说他“开千古平淡之宗”。他的田园诗在描绘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

《归园田居》五首就是描写农村景色反映陶渊明村居生活的代表作,这组诗大约作于作者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其中第一首诗最引人注目,久负盛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在这两句中交代自己归隐山林是“爱丘山”的本性使然。正是 “爱丘山”的本性使他像“羁鸟”和“池鱼”一样思恋“旧林”和“故渊”。他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适应不了“尘网”对他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他离开官场,去过自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一句写出作者居住环境的简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写出了作者眼中所见到景物和耳中所听到的声音。作者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简陋的茅草房被榆柳桃李的浓荫所庇护,不染一点尘杂,风光宁静而祥和,而远村的炊烟、鸡鸣犬吠又使这静谧的环境散发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整个画面悠邈、虚淡、静穆、平和。

他的词赋和他的诗歌一样,都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的艺术境界,作者很少用艰涩隐晦的词语,他的创作语言近乎口语,明白易懂,就像信手拈来,却让人更觉得亲切,更接近现实生活。

二、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田园诗派

在中国文学史上,把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创作主题的,陶渊明是第一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一个新的流派———田园诗派,他被后人称作“田园诗人之祖”。这一派影响甚大,后来的王维、孟浩然、储光义、韦应物这些诗人,虽然没有经常提到陶渊明,但他们作品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陶诗的影响。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其骏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继承了《诗经》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把农村风景、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紧密结合。在的作品中,他一方面表现农村风景的恬静优美和诗人自己怡然自得的乐趣,另一方面,作者在反映劳动生活的内容中写自己的贫困和农村的凋敝。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说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给自足,是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和精神信念。他理想的社会模式就是他在《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恬静和乐、统一和谐。尽管他一年四季早出晚归,“四体诚乃疲”,但他并不因此而沮丧颓废,“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在这样辛苦的条件下,作者在劳动归来之后,还要“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可以看出劳动的艰苦并没有对作者造成任何困扰,反而更让他感到心理上的宁静和精神上的喜悦。《爱弥儿》中有一句话说,劳动可以培养一切美好的品质。劳动是艰辛的,劳动又是快乐的,是改善生存环境的快乐,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快乐。陶渊明远离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阿谀奉承,享受的是“东篱南山、青松奇园”,享受的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植杖而耘籽,临清流而赋诗”,这些是最美的诗的意境,也是最美的生活境界。

陶渊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歌,他的田园诗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成为后人学习和膜拜的榜样。王维的大多数诗是山水田园诗,他和陶渊明一样,在作品中,一方面描绘的是美丽恬静的自然景色,另一方面表现的是闲居生活的悠然情趣。王维《渭川人家》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主旨和创作手法上何其相似,可以看出他受陶渊明影响之深。

三、拓宽了诗歌创作的题材

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认为,把饮酒这样的题材纳入诗歌中,这是陶渊明在诗歌题材上的一个创造。陶渊明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开创了饮酒诗。在陶之前,古人写饮酒,大多采取劝诫的态度,刘伶的《酒德颂》,虽然也写到饮酒的乐趣,但他的主旨是讽刺虚伪的礼法。而到了陶渊明,不再去写酒德,而是写饮酒的欢畅与乐趣。他有一组《饮酒》诗,这组诗共二十首。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说,他无夕不饮,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在这组诗的其一、其三、其七、其八、其十三、 其十四、其十八、其十九、其二十中都提到饮酒。在其一和其三中,作者认为衰荣是彼此更替存在的,就像寒暑代谢一样,人的一生如闪电一般转瞬即逝,不能只顾世间声名,所以豁达明理之人会对此一笑了之,喝酒畅饮。

酒、松、菊是陶渊明笔下常见之景,在诗中,他将三者和谐的融为一体,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趣。在其七、其八中,作者写到秋菊、青松,秋天是菊花盛开时候,而寒冬则使青松更显得苍翠挺拔,在此之际,作者踏着露水,赏菊畅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酒酣之际,遥望苍松,顿觉意趣盎然。在其十四中,诗人将喝酒之趣写到了极致:“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诗人已经喝到没有了自我意识,物我两忘。在其二十中,作者对他的这组诗作了总结,这组诗是借酒后之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有不当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饮酒诗的第一人。他突破礼法传统 ,尽写饮酒之乐。

四、文体上的大胆创新——首创俳谐体

所谓俳谐体,就是打油诗,作者用诙谐的语言、调侃的语调所作的内容风趣幽默的诗歌。陶渊明创作了一首《止酒诗》,全诗共二十句,其中共用了二十个止字。魏晋时期的诗歌开始讲究藻饰、声律、用典等特点,而在这首诗中,诗人突破了这些限制,除了押韵和五言句式以外,完全采用全新的诗歌表现手法,这是一种文体上的大胆创新。在陶渊明的笔下,会常常会采用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去展示他所表达的内容,这首《止酒诗》是他在诗体上的一种突破,这种俳谐诗体的创作是他的首创。受他的影响,韩愈也创作了一首《落齿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取调侃的方式近乎于散文的笔法将自己落齿的经过叙述一番,以博得老妻和孩子的惊笑,这样的表现方法,在初唐和盛唐诗中都极为罕见。后人一般认为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诗体是唐代的张打油所创,其实在陶渊明已经有了。后代这种诗体运用非常广泛,遍布诗、词、曲、民谣等等。

五、将辞赋中的对话灵活运用到诗歌中

陶渊明将辞赋中的对话灵活运用到诗歌中,创作了《形影神三首》组诗。这组诗由相互关联的三篇组成,所谓形,指的是人的肉体,而影则是人的影子,神指的是人的精神灵魂。第一首《形赠影》,形对影说,天地山川亘古长存,而人的肉身必然消亡,所以应当饮酒行乐。第二首《影答形》中,听了形的话,影对形说,既然生命短促,那人应该尽力向善,将不朽之名留给后人。第三首《神释》中,神认为,既然形影两者都靠不住,莫不如任运委化,顺应自然。在前人的文体中,这种对话只存在于赋体中,把这种写法运用到诗歌中,陶渊明是第一个。

总之,陶渊明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对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文学题材和文学体裁两方面各有建树,他开创一代诗风,打破文体间的壁垒,创造性的拓展了多种文学样式,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他的文风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猜你喜欢

陶渊明田园饮酒
山水田园
你好,陶渊明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田园乐趣多
与猫狗共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