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孟姜女》钢琴伴奏练习流程之我见
2014-02-25林若瑜
林若瑜
摘要: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和相应的生产流程,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也是如此,它与独奏一样需要大量时间练习,但比独奏更复杂之处就在于合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地练习钢琴伴奏。本文以艺术歌曲《孟姜女》为例,从伴奏者通读全曲、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歌曲《孟姜女》 钢琴伴奏 练习流程
一、通读全曲
当伴奏者拿到乐谱,首要要做的就是通读,了解作品全貌而不是立即到琴上去弹。通读包括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结构布局。下面以艺术歌曲《孟姜女》为例,进行分析。
(一)作品创作背景: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由刘麟编词、王志信根据同名江苏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是近年声乐大赛、专业教学的常用曲目。此曲的钢琴伴奏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二)结构布局:艺术歌曲《孟姜女》根据“四季体”结构和音乐“单主题板式变化”原则可分为四段:
二、 练习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全曲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段落,还包括尾声、前奏、间奏在内的几个过渡部分,我们将前者称为“配角”部分,后者称为“主角”部分。因此,先将练琴顺序确定为②④⑥⑧⑨①③⑤⑦, 先练习“配角”部分有利于多争取时间与演唱者合作。以下结合“配角”、“主角”两个部分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练习设计。
(一)“配角”部分的练习
A 段(春):这部分的钢琴伴奏织体为“哈巴涅拉”舞曲伴奏形态,为叙事性的人声部分提供委婉而哀怨的气氛,而在“喜盈盈”上运用了短琶音的伴奏织体,为音乐情绪的变化添加了些许色彩。
B段(夏):此段相对于A段而言,较为流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第18-21小节,描述了夏夜银河里繁星点点,牛郎织女点着灯笼相聚的场面,伴奏织体左手为流动的分解琶音,右手为短琶音与跳跃的双音相结合,柔和的左手似乎是温柔的织女在诉说着相思,而右手双音的跳音奏法描绘出星星点点与月光粼粼。第二层次是第22-27小节,描述的是孟姜女想到牛郎织女相会,而自己的杞良哥却不知在何方的痛苦思绪。伴奏织体增加了许多休止符来造成切分的节奏效果,为孟姜女心中对丈夫何时才能归的痛楚增加了疑问色彩。
C段(秋):此段与B段的伴奏织体较为相似,情绪却比前两段更为高涨。值得一提的是第38小节,采用了震音与刮奏的伴奏音型,为进入D段渲染了情绪。
D段(冬):此段描绘了寒冬大雪纷飞,孟姜女从春等到冬,从秋走到年关,哭倒长城八百里、万里寻夫的场景和悲惨结局。伴奏音型采用传统“紧拉慢唱”的形式,将音乐戏剧性与冲突性推向至高点。第58-59、62-63小节采用右手连续三和弦进行,左手八度与和弦分解配合使用,为“大雪”、“北风”这一特定的场景增添了寒意。第60-61、64-72小节右手为连续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左手为震音与分解八度和弦配合使用,为演唱者“飞”、“疾”的八拍时值增添了动力,颇有几分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意境。
尾声:此部分是全曲高潮,孟姜女似乎与命运撕破了脸,表情术语转为宽广的、激情的。“哭倒长城(啊)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漫青山!”歌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景象,音乐在声乐演唱部分所表现的是悲痛欲绝、哭天喊地的实景描绘,而伴奏部分则运用丰满的织体、宽广的音域进行烘托。第97-103小节,也是三层次伴奏织体,右手为七和弦的六连音连续进行,左手为八度和弦转位,演奏者需注意用大臂演奏,贴键而饱满地演奏,触键后立刻放松。
(二)“主角”部分的练习
“主角”部分包括了前奏、间奏1、间奏2、间奏3。前奏用复杂的八度、和弦、分解琶音等音型为全曲设下悲剧的伏笔;间奏1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2小节是演唱的延续,伴奏者的右手刻画的是柔情似水、貌美如花的妻子形象,左手的分解和弦温柔而温暖地展示出美好与甜蜜;后2小节断奏的织体先现了下一段“流星”与“泪”的写照,同时也暗示了孟姜女对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憧憬;间奏2情绪急转,伴奏由大调色彩的D徵调转为带有小调色彩的D羽调。作者还在28小节加入f的力度,在小调的色彩上大力渲染,最后于第30小节渐慢渐弱,自然过渡到C段。间奏3则是最精彩的一段,长达10小节,震音以及三连音的续进将孟姜女在寒天大雪中前进,步履蹒跚的形态描绘出来。
三、结语
艺术歌曲《孟姜女》集中国传统民歌、曲式及音调唱腔为一体,将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情景描绘出来。钢琴伴奏如同钢琴独奏一样,需要规划好练琴时间,做好练习设计。除本文所论述的音乐形态外,在演奏时还应该注意踏板触键的设计与安排。
参考文献:
[1]方芸,蔡际洲著.《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2).endprint
摘要: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和相应的生产流程,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也是如此,它与独奏一样需要大量时间练习,但比独奏更复杂之处就在于合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地练习钢琴伴奏。本文以艺术歌曲《孟姜女》为例,从伴奏者通读全曲、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歌曲《孟姜女》 钢琴伴奏 练习流程
一、通读全曲
当伴奏者拿到乐谱,首要要做的就是通读,了解作品全貌而不是立即到琴上去弹。通读包括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结构布局。下面以艺术歌曲《孟姜女》为例,进行分析。
(一)作品创作背景: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由刘麟编词、王志信根据同名江苏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是近年声乐大赛、专业教学的常用曲目。此曲的钢琴伴奏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二)结构布局:艺术歌曲《孟姜女》根据“四季体”结构和音乐“单主题板式变化”原则可分为四段:
二、 练习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全曲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段落,还包括尾声、前奏、间奏在内的几个过渡部分,我们将前者称为“配角”部分,后者称为“主角”部分。因此,先将练琴顺序确定为②④⑥⑧⑨①③⑤⑦, 先练习“配角”部分有利于多争取时间与演唱者合作。以下结合“配角”、“主角”两个部分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练习设计。
(一)“配角”部分的练习
A 段(春):这部分的钢琴伴奏织体为“哈巴涅拉”舞曲伴奏形态,为叙事性的人声部分提供委婉而哀怨的气氛,而在“喜盈盈”上运用了短琶音的伴奏织体,为音乐情绪的变化添加了些许色彩。
B段(夏):此段相对于A段而言,较为流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第18-21小节,描述了夏夜银河里繁星点点,牛郎织女点着灯笼相聚的场面,伴奏织体左手为流动的分解琶音,右手为短琶音与跳跃的双音相结合,柔和的左手似乎是温柔的织女在诉说着相思,而右手双音的跳音奏法描绘出星星点点与月光粼粼。第二层次是第22-27小节,描述的是孟姜女想到牛郎织女相会,而自己的杞良哥却不知在何方的痛苦思绪。伴奏织体增加了许多休止符来造成切分的节奏效果,为孟姜女心中对丈夫何时才能归的痛楚增加了疑问色彩。
C段(秋):此段与B段的伴奏织体较为相似,情绪却比前两段更为高涨。值得一提的是第38小节,采用了震音与刮奏的伴奏音型,为进入D段渲染了情绪。
D段(冬):此段描绘了寒冬大雪纷飞,孟姜女从春等到冬,从秋走到年关,哭倒长城八百里、万里寻夫的场景和悲惨结局。伴奏音型采用传统“紧拉慢唱”的形式,将音乐戏剧性与冲突性推向至高点。第58-59、62-63小节采用右手连续三和弦进行,左手八度与和弦分解配合使用,为“大雪”、“北风”这一特定的场景增添了寒意。第60-61、64-72小节右手为连续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左手为震音与分解八度和弦配合使用,为演唱者“飞”、“疾”的八拍时值增添了动力,颇有几分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意境。
尾声:此部分是全曲高潮,孟姜女似乎与命运撕破了脸,表情术语转为宽广的、激情的。“哭倒长城(啊)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漫青山!”歌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景象,音乐在声乐演唱部分所表现的是悲痛欲绝、哭天喊地的实景描绘,而伴奏部分则运用丰满的织体、宽广的音域进行烘托。第97-103小节,也是三层次伴奏织体,右手为七和弦的六连音连续进行,左手为八度和弦转位,演奏者需注意用大臂演奏,贴键而饱满地演奏,触键后立刻放松。
(二)“主角”部分的练习
“主角”部分包括了前奏、间奏1、间奏2、间奏3。前奏用复杂的八度、和弦、分解琶音等音型为全曲设下悲剧的伏笔;间奏1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2小节是演唱的延续,伴奏者的右手刻画的是柔情似水、貌美如花的妻子形象,左手的分解和弦温柔而温暖地展示出美好与甜蜜;后2小节断奏的织体先现了下一段“流星”与“泪”的写照,同时也暗示了孟姜女对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憧憬;间奏2情绪急转,伴奏由大调色彩的D徵调转为带有小调色彩的D羽调。作者还在28小节加入f的力度,在小调的色彩上大力渲染,最后于第30小节渐慢渐弱,自然过渡到C段。间奏3则是最精彩的一段,长达10小节,震音以及三连音的续进将孟姜女在寒天大雪中前进,步履蹒跚的形态描绘出来。
三、结语
艺术歌曲《孟姜女》集中国传统民歌、曲式及音调唱腔为一体,将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情景描绘出来。钢琴伴奏如同钢琴独奏一样,需要规划好练琴时间,做好练习设计。除本文所论述的音乐形态外,在演奏时还应该注意踏板触键的设计与安排。
参考文献:
[1]方芸,蔡际洲著.《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2).endprint
摘要: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和相应的生产流程,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也是如此,它与独奏一样需要大量时间练习,但比独奏更复杂之处就在于合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地练习钢琴伴奏。本文以艺术歌曲《孟姜女》为例,从伴奏者通读全曲、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歌曲《孟姜女》 钢琴伴奏 练习流程
一、通读全曲
当伴奏者拿到乐谱,首要要做的就是通读,了解作品全貌而不是立即到琴上去弹。通读包括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结构布局。下面以艺术歌曲《孟姜女》为例,进行分析。
(一)作品创作背景: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由刘麟编词、王志信根据同名江苏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是近年声乐大赛、专业教学的常用曲目。此曲的钢琴伴奏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二)结构布局:艺术歌曲《孟姜女》根据“四季体”结构和音乐“单主题板式变化”原则可分为四段:
二、 练习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全曲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段落,还包括尾声、前奏、间奏在内的几个过渡部分,我们将前者称为“配角”部分,后者称为“主角”部分。因此,先将练琴顺序确定为②④⑥⑧⑨①③⑤⑦, 先练习“配角”部分有利于多争取时间与演唱者合作。以下结合“配角”、“主角”两个部分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练习设计。
(一)“配角”部分的练习
A 段(春):这部分的钢琴伴奏织体为“哈巴涅拉”舞曲伴奏形态,为叙事性的人声部分提供委婉而哀怨的气氛,而在“喜盈盈”上运用了短琶音的伴奏织体,为音乐情绪的变化添加了些许色彩。
B段(夏):此段相对于A段而言,较为流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第18-21小节,描述了夏夜银河里繁星点点,牛郎织女点着灯笼相聚的场面,伴奏织体左手为流动的分解琶音,右手为短琶音与跳跃的双音相结合,柔和的左手似乎是温柔的织女在诉说着相思,而右手双音的跳音奏法描绘出星星点点与月光粼粼。第二层次是第22-27小节,描述的是孟姜女想到牛郎织女相会,而自己的杞良哥却不知在何方的痛苦思绪。伴奏织体增加了许多休止符来造成切分的节奏效果,为孟姜女心中对丈夫何时才能归的痛楚增加了疑问色彩。
C段(秋):此段与B段的伴奏织体较为相似,情绪却比前两段更为高涨。值得一提的是第38小节,采用了震音与刮奏的伴奏音型,为进入D段渲染了情绪。
D段(冬):此段描绘了寒冬大雪纷飞,孟姜女从春等到冬,从秋走到年关,哭倒长城八百里、万里寻夫的场景和悲惨结局。伴奏音型采用传统“紧拉慢唱”的形式,将音乐戏剧性与冲突性推向至高点。第58-59、62-63小节采用右手连续三和弦进行,左手八度与和弦分解配合使用,为“大雪”、“北风”这一特定的场景增添了寒意。第60-61、64-72小节右手为连续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左手为震音与分解八度和弦配合使用,为演唱者“飞”、“疾”的八拍时值增添了动力,颇有几分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意境。
尾声:此部分是全曲高潮,孟姜女似乎与命运撕破了脸,表情术语转为宽广的、激情的。“哭倒长城(啊)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漫青山!”歌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景象,音乐在声乐演唱部分所表现的是悲痛欲绝、哭天喊地的实景描绘,而伴奏部分则运用丰满的织体、宽广的音域进行烘托。第97-103小节,也是三层次伴奏织体,右手为七和弦的六连音连续进行,左手为八度和弦转位,演奏者需注意用大臂演奏,贴键而饱满地演奏,触键后立刻放松。
(二)“主角”部分的练习
“主角”部分包括了前奏、间奏1、间奏2、间奏3。前奏用复杂的八度、和弦、分解琶音等音型为全曲设下悲剧的伏笔;间奏1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2小节是演唱的延续,伴奏者的右手刻画的是柔情似水、貌美如花的妻子形象,左手的分解和弦温柔而温暖地展示出美好与甜蜜;后2小节断奏的织体先现了下一段“流星”与“泪”的写照,同时也暗示了孟姜女对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憧憬;间奏2情绪急转,伴奏由大调色彩的D徵调转为带有小调色彩的D羽调。作者还在28小节加入f的力度,在小调的色彩上大力渲染,最后于第30小节渐慢渐弱,自然过渡到C段。间奏3则是最精彩的一段,长达10小节,震音以及三连音的续进将孟姜女在寒天大雪中前进,步履蹒跚的形态描绘出来。
三、结语
艺术歌曲《孟姜女》集中国传统民歌、曲式及音调唱腔为一体,将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情景描绘出来。钢琴伴奏如同钢琴独奏一样,需要规划好练琴时间,做好练习设计。除本文所论述的音乐形态外,在演奏时还应该注意踏板触键的设计与安排。
参考文献:
[1]方芸,蔡际洲著.《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