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读
2014-02-25
齐骥:探索共有产权保障房,切实消除牟利和寻租空间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日前表示,近期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有两大着力点: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和开展共有产权保障房探索。其中“共有产权保障房”引起热议。
齐骥介绍,一些地方开展了共有产权保障方式的探索。主要做法是,地方政府让出部分土地出让收益,有的还给予适当财政补助、税费减免,以降低住房的建设成本,然后以低于市场价格配售给符合条件的购房家庭。配售时,在合同中明确共有双方的产权份额及将来上市交易的条件和增值所得的分配比例。
齐骥透露,下一步,住建部将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共有产权保障的探索,完善产权分配和上市交易收益调节机制,切实消除牟利和寻租空间。
据了解,上海已有类似的举措。2011年3月,明确共有产权保障房规则;2012年3月1日,实行共有产权保障房也即经济适用房的准入新规,上海共有产权的规则是清晰的。按照约定,上海当地政府占30%~40%的产权,60%~70%的产权归个人。
徐德明:我国有关部门将加快组建不动产登记局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在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上说,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新职能。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等有关要求,首先落实好统一登记机构和统一登记依据,尽快协调有关部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快组建不动产登记局,机构人员要到位,加强工作支撑。据介绍,今年我国将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为全面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法规依据。
徐德明强调,不动产统一登记,具体工作主要在地方,特别是市、县一级,当前要努力争取将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重点,做好省、市、县的职责整合和机构设置工作。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土地、房屋行政管理在一个部门,统一登记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要积极与其他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把工作再向前推一步,为全国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经验。
陈锡文:土改修法或借鉴自贸区做法
国新办1月22日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对于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法律修改工作,国家可能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中共中央向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法建议;二是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在一定时期内不实行某些法律,根据结果最终决定如何修改;三是在局部地区突破个别法律法规的限制进行试点。
陈锡文说,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抓紧清理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土改会涉及哪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然后,依据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所涉及的对农村经济社会影响的不同,来确定试点的范围以及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批准地方进行试点。如果不涉及现行法律法规的,则鼓励地方先行先试,而涉法的改革一定要经过相关程序得到批准。
对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陈锡文表示,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四条准则,应该是:继续维持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保证现有耕地基本上保持稳定、保持粮食能够继续稳定增长、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
成思危:十年基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日前表示,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国有三项工作要做: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开放,并提出十年基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安排。
在汇率制度改革上,他提出采用“灵活的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设立双目标区,在硬目标区内汇率基本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在软目标区内货币当局在必要时可适当进行干预。并提出分初建阶段、调整阶段、合一阶段三个阶段逐步扩展这两个目标区,最终达到基本上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目标。
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上,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然而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上却一直较慎重。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势在必行。
在资本项目开放上,提出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后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先放开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再放开对外国间接投资的限制。
成思危还提出了十年基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表安排。
吴良镛:“大北京”要有整体规划
自1999年正式提出“大北京”的概念以来,已经10多年过去了。10多年来,在京津冀区域大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随着大规模新城建设的甚嚣尘上以及房地产的畸形繁荣,特大城市地区出现了人口过分集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住房等生活成本迅速增高、经济社会问题比较集中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认为主要与地方政府怀有强烈的“土地财政”动机、长期存在“重城轻乡”的思想,与空间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划“被部门化”有关。
对此,他认为“大北京”建设要有整体规划:第一,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别化的发展策略。第二,加强城镇化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提高城乡规划的决策水平和技术支持。第三,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美好人居环境。
张茉楠:成立地方“坏账银行”解决债务风险
当前,中国债务金融风险不断上升,而解决思路似乎主要是按照“去杠杆”“去债务”的方式,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实体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和整个社会流动性的结构性紧张。中国国家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提出成立地方“坏账银行”解决债务风险。
张茉楠说,成立地方“坏账银行”主要负责地方债和不良资产处置,其购入不良资产应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处置,可以对外转让。建立基础设施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退出机制,以便于地方退出部分国有股权,盘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运作手段为新项目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