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在于完善产业系统
2014-02-25贺军
贺军
中国未来强化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着眼于粮食产业系统来提升能力。将发达国家的情况和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需要有现代的粮食产业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的粮食产业才能降低成本,保证品质,才有竞争力,在国内和国外的市场上和发达国家的粮食产品打拼时才能掌握主动权。本国的粮食有销路、价格好,种粮的农民有稳定的收益,自然能保证粮田的面积,不断改善设施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这些年,很多地方的粮农之所以不愿意投入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就是因为在当前的传统粮食产业格局中,种粮没什么奔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三次会议都高度强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三农”问题一样,粮食安全也是中国的老问题,但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提出,除了强调其战略意义之外,还包括了一些不同的政策内涵。
中国过去保粮食安全,主要依靠传统的农户按传统的方式种粮,由传统的企业加工销售,国家再按传统的方式收购,用国库来保证社会的粮食安全。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粮食种植为主、以购销和储备为辅的传统粮食安全观。在现代市场环境之下,以传统方式来保粮食安全已经难以为继:目前中国部分粮价提得比国际市场高,但农民的收益却很低,种粮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由于环境污染,粮食的品质也没保证,国外进口粮食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耕地刚性减少,老百姓对粮食的消费则刚性增长,这种被动的局面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我们到欧洲及北美等多国考察过粮食产业系统,这些国家的相关政府部门围绕本国的粮食产业体系做文章,政府部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的目标有两个:一方面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另一方面是利用各国的资源打开别国的市场。那里粮食产区的农户都是大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可以将良种、良法(优良的种植方法)和良机(现代化农业机械)结合起来,有效使用;运用通讯、网络等多种手段联系市场,对世界粮食形势的变化非常熟悉,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在国家资助下建设有现代化的粮食收储系统,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并委托相关企业经营。此外,加拿大等国还有专门的铁路线和港口,主产区的粮食能够随时调运,及时出口;关于粮食产业都有全国性的相关组织和协会,针对粮食市场进行科研,培育良种,改进和提高生产、加工技术并辅导农民进行种植。
中国需要加快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流转,建立粮食特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粮农的组织化、科学化和职业化水平,培育生产、加工、流通、存储等方面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加快粮食科技的进步,将有关粮食的土地、科技、人才、粮库、道路等多方面的因素和环节,用现代化手段整合在一起。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运用内政外交等多种手段对本国的粮食产业和市场进行保护和支持,真正培育和壮大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形成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能力,这才是在现在全面开放,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