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洪亮:用粘土铸就的革命史诗

2014-02-24张越

中关村 2014年2期
关键词:刘胡兰浮雕雕塑

张越

2013年12月21日,在坐落于北京市西北郊的凤凰岭美术馆中,一座座巨大的用粘土铸成的雕塑作品将中国革命的历史永远地凝固了。在没开空调的展厅里,冰冷的雕塑与寒冷的空气却碰撞出了炽热的火花,那历史的一幕幕不由得让我们踏上了粘土铸造的“红色之旅”。

这些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雕塑作品均出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洪亮之手。王洪亮是一位有坚实造型功底,有艺术思考,又有往生创造力的艺术家。近几年来,他主要从事写实雕塑创作,不少作品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这个领域里他不断勤奋探索,寻找创新的途径,并获得了可嘉的成绩。

此次“大家气象——王洪亮雕塑艺术作品展”是王洪亮教授的第三次个展,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雕塑院、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凤凰岭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承办,首钢远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和《中关村》杂志协办。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中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北京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北平,海淀区文联主席卫汉青等出席了展览。此次展览展出的20件雕塑作品,充分反映了王洪亮教授对艺术的思考,对历史的尊重。

革命历史的再现

王洪亮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2001年,他为刚刚落成的中华世纪坛圆厅里反映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型浮雕构图创作了《开国大典》。之后,他又为刘胡兰纪念馆完成了长达47米的大型浮雕《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山西八路军纪念馆创作了群雕《狼牙山五壮士》;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创作了《他们从南昌起义走来》;以及圆雕《危难中奋起》等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以艺术形式再现中华民族伟大抗争,以及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实现推翻压迫,求得民族解放的真诚梦想中的真实情节。

王洪亮创作的大型群雕《红军长征中的将领们》,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在万里长征中有重要意义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并挽救了中国命运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任弼时。九位身穿军装的领袖人物组成一字排开的构图,在危急关头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目光炯炯向前,人物服饰、动势彼此略有差异,但共同流露出来的相互信任和默契的感情,是贯穿整个构图的基调。这件史诗般的作品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七十多年前的历史时刻,有出自内心的尊敬和怀念和有无尽的遐思。

这些表现不同革命历史时间和人物的作品,具有共同的特点:富有炽烈的感情和重视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感、作者是在认真研究了历史,对人物和时间有充分认识并有深刻的感受之后动手创作的。他深切地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努力把他这种感情诉诸于作品之中,他是艺术中的“体验派”。他严格地尊重历史的真实,热情地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不受所谓以“写真实”为由筹划英雄人物理论的影响。但他同时警惕英雄形象概念化和脸谱化的倾向,努力在整体和细节上下功夫,塑造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不为《开国大典》中领袖人物在清晰的轮廓中显示出来的严肃、庄重神态的生动刻画所惊叹;我们也不能不为在刘胡兰形象中所包含的普通农村少女的朴实与英雄人物的坚定这两种气质完美的结合所感动;浮雕《他们从南昌起义走来》,多层次的构图和背景上若有若无、带有暗示性的符号,予人宏大、开阔的革命起义景象;《狼牙山五壮士》中人物内心感情描写的细致和富有人性化,也别具匠心。写实艺术最忌拘谨、刻板和缺少灵动,王洪亮深谙此理。他重视形的塑造,更重视神嘏的表现,他努力在写实的形体塑造中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他刻画的人物结构严谨,但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主题和强调重点,时有形不到而意到之妙。在处理人物的服饰和背景时,他更放松、自由,用多变化的手法以突出或衬映形象的整体感。

能够完成这样富有厚重历史气息的作品,缘于王洪亮曾在学院中受过严格的写实造型训练,并对古今中外艺术传统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一直思考如何在纵的借鉴和吸收中作出自己有个性的创造。在成长过程中,他经受过“85新潮”的锻炼,在写实、夸张、变形、象征、抽象中,他都有过有益的尝试。他的早期作品《祝福》《鲁迅》和一些男女人像,造型沉稳,手法洗练,立意含蓄,都是很有创意的佳作。他参加日本雕塑家细井良雄主持的石雕艺术研习班和创作的结业作品圆雕《母与子》,表现出了他处理几何形体的才能;他在中国城市雕塑艺术高研班上从俄国雕塑家库巴索夫的讲授中,加深了对城市雕塑,对雕塑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他还多次到国外参加艺术活动,广开视野并吸收各方面营养,以丰富自己的雕塑语言。他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浮雕作品和《童年》《支前》等作品的人物造型中,还采用了古埃及浮雕的一些技法,也使作品表现出了古拙而活泼的新意。

正是善于广收博取,为我所用,再加上其质朴的个性和勤奋的精神,王洪亮的雕塑创作才有了思想和文化的深度,同时迸发出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浮雕作品里的里程碑

“《红军甘肃会宁大会师》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两件作品奠定了王洪亮在雕塑界大师级的地位。”英国皇家肖像协会主席、雕塑家司徒安先生对王洪亮的创作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红军甘肃会宁大会师》描述的是1936年10月各路红军在历经艰辛后,在甘肃会宁大会师时,在群众簇拥之下大欢庆的场面。整个浮雕作品长达25米,高3.5米,呈弧形展现。前面站立着9位领袖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任弼时、贺龙、彭德怀、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伯承、徐向前。整件作品构思和设计严密而凝重,历史感非常强。浮雕厚度仅为8厘米,在如此薄的材料面上,设计有三层造型:一、二层为人物造型,第三层为飘扬的旗帜和建筑物。人物造型主要是军人,由两个方向抵达的队伍向着画面的中心汇合。当地的村民向战士们递送着食物和水,女子们欢快地挥舞着绸带扭着秧歌。整个浮雕给人以速度感。王洪亮把这个大会师的历史记载,用粘土生动立体地再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用明暗的塑造手法来使人物的表情、服装的纹理,飘动的红旗以及背景建筑物层次分明地相互烘托,成功地呈现出了绝佳的透视法的艺术魅力。

王洪亮新近创作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则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浮雕。如何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个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题材创作出来,不加以血腥的渲染的俗套,带给人们以灵魂的震动,就是“纪念性”这一摆在世界艺术家面前的难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如何提炼出历史事件的灵魂,塑造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使后人铭记这些先驱者,达到醒世的目的。

为了充分表现刘胡兰的形象,王洪亮在作品的构图上独具匠心。整幅作品由一个巨幅的主题部分和四个小于主题的辅助叙述浮雕构成。四个小于主题的系列辅助浮雕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刘胡兰短暂的革命旅程:与她的同志们在一起;与妇救会员在一起赶做布鞋支援前线;与被俘的同志们面对铡刀准备牺牲……所有这些叙述型的辅助浮雕有着连贯性的背景,即连绵不断,渐渐远去而模糊的山丘。王洪亮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浓缩料刘胡兰短暂革命中不寻常的一瞥,让一代又一代人永远记住了她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和她光荣而悲壮牺牲的历史画面。

在26米宽的主浮雕中,王洪亮从鸟瞰的角度设计了连绵起伏的山峦,这让我们站在刘胡兰的面前,充分感受到了由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无限的空间感,犹如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土。他把刘胡兰设计在了那片象征着祖国的幅员大地的中央,用弱小孤单来反衬出她的坚毅和伟大。

这件作品没有任何人为过分渲染恐怖“悲壮”的表达方式,周边叙述性浅浮雕,静静地向人们叙述着一个普通年轻的女孩的短暂成长历史纪实。这种以“真”得“真”的艺术创作准则,是王洪亮在艺术求索中的最大收获。与其说是王洪亮创作了伟大的艺术品,不如说他用粘土写了一首悲壮而优美的纪实诗篇。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胡兰浮雕雕塑
巨型雕塑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浮雕圆圈
乐谱:刘胡兰颂
写实雕塑
出错的浮雕
在刘胡兰像前
自然雕塑
为了浮雕造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