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创”教育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探讨

2014-02-24陆怡君吉林工商学院人事处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4年31期
关键词:三创方法论人才

陆怡君/吉林工商学院人事处

“三创”教育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探讨

陆怡君/吉林工商学院人事处

随着“三创”教育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对于“三创”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研究却存在很多不同观点。整合不同观点,针对“三创”教育进行功能研究,旨在分析具体原因和目标指向。最终结合不同方法论,对“三创”教育研究发展趋向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和展望。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优教育;进展与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三创”教育研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关于“三创”教育也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三创”教育研究的进展,探讨其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一、“三创”教育的本体研究

本体论主要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是”等前提性问题。“三创”教育的诸多先行研究也从概念界定和内涵研究两个层面为我们展现了“三创”教育研究的知识图景。

1.“三创”教育的概念界定。究竟什么是“三创”教育?这是进行“三创”教育研究的逻辑前提。然而,学术界并未就此问题达成一致,或者说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形成了不同的概念界定。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三创”教育包括了创造(creation)、创新(innovation)和创业(enterprise)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者张勇等在研究中指出“三创教育是指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的基础上,将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逐渐作为教育的主体、主流和归宿,以并行或耦合为模式开展的教育形态和教学体制,是教育的制高点与未来。”黄进等学者具体指出“创造体现的是从无到有过程性,创新体现的是从有到优的事物更新和改造性,创业则是事业活动从优到用的开创过程。”学者石贵州在研究中总结为“基于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教育,不仅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而且实际上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人才培养过程。把三者统一在一起是可能且可行的,正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二是“三创”教育包括了创新(innovation)、创业(enterprise)和创先或创优(create excellence)。“创新即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业则是知识成果的产业化,创优即用优秀的标准衡量创新,引导创业。”“创业、创新、创优,既相互区分,又密切联系。创业是富民之源、致富之本;创新是民族之魂,进步之道;创优是发展的大业之基。”这一概念界定基于创新、创业及创优高度集成的具有本原特质的教育品性与行为,突出体现影响着创新人才的规格、创业历程的绩效以及创优意识的生成。

2.“三创”教育的内涵研究。鉴于对“三创”教育的不同概念界定,学术界对“三创”教育的内涵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有:先行研究“三创”教育主要指“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或“创意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后续深入研讨的“三创”教育主要指“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先教育”或“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优教育”。“所谓创业为一种精神,这个时代需要创业精神,缺少这种精神,社会发展就会延迟甚至停滞,人民就会逸豫以致颓废,国家和民族就会丧失竞争力乃至生存力。创新是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的过程。创新需要勇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与时俱进。只有敢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与时俱进,才能发现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举措、新机制来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用新思想落实新任务、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创造新成绩。创优,简而言之,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是工作高标准、业务创佳绩。创优首先是一种自我否定,勇于舍弃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创优同时又是一种自我超越,需要不断地为自己树立高标准、高目标;创优更是一种精神,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与创业、创新一样,需要智慧、勇气和决心,需要高度关注国计民生的道德责任感,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激励;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创优者才能勇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创造出卓尔不群的佳绩。”所以,“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优教育”是基于先行研究理论的基础,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论导向,着重提出创优教育的针对性和特征性,最终打造复合型高级专门“三创”人才。

二、“三创”教育的功能研究

1.“三创”教育的目标指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基于“三创”教育蕴含的具有本原特质的教育品性与行为,以影响创新人才涌现、创业过程成绩以及创优观念集成为目的,其根本目标就是源源不断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类发展诉求的“三创型人才”。学者秦双林着重指出“破解难题,增创发展新优势,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大力加强创新创业创优(简称‘三创’)人才队伍建设。”在学者夏金海、李文鑫的研究中指出:“三创型人才”必须具备优良品质、突出才智、熊伟胆魄、坚强意志,富有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熟悉创造原理、掌握创造技法,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去认识、改造世界。秉持学科基础教育的基础导向,横向实现专业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纵向达到通识基础深厚、富有创造和创新性。“三创”教育的目标指向性明确,着眼于改善综合创业、创新和创优教育的零散化、破碎化的现实状态,突出呈现“三创型人才”的灵活主动性、新颖独立性、想象洞察性和坚韧自信性,系统集中的推进“三创”精神和能力的高度集成。

2.“三创”教育实施的原因分析。一方面,从外部环境分析成因。“三创”教育实施是由知识经济社会、国家发展需要和国际竞争环境促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同样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关键靠人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根据社会要求,“三创型人才”要承担不同的社会任务,通过具体实践创造活动的开展和有效协调配合,促使社会生产进入有序的良性循环。而在社会发展进步中,日趋开放的环境挑战驱使教育培养注重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只有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养具有三创精神的“三创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和严峻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从内部发展趋势分析。“三创”教育实施是教育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时代的转型为我国教育发展方式带来新的挑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通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培养创新人才。在这种内部推动演变的动力成因下,“三创”教育油然而生,极大的迎合了教育教学发展的新需要和新要求。

综上,通过“三创”教育实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趋势成因分析,可以得出“三创”教育旨在培育“三创型人才”,旨在更新和改造现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提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指向性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对于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富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创”教育的方法论研究

1.理性思辨方法论。从现有关于“三创”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采取的方法论都是理性思辨。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分析探讨问题有多种方法,而理性思辨的方法论是一种基本方法。对于“三创”教育,这种范式的认识论具体为:研究者在已有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如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综合理性思辨的思维理念和定性研究,对“三创”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演绎,最终形成关于“三创”教育思想观点过程的一种方法。对于“三创”教育内涵及概念界定,具体层次构成都是运用理性思辨方法伦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

2.实证主义方法论。通过部分文献综述总结,“三创”教育对教育教学发展的研究与其他学科,诸如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有很大差别,当然这种差别来源于不同形式的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范式为“三创”教育研究提供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一种方法和认识的不同视角,而任何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除了有它自己的独到和深刻的地方之外,都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忽视对价值目标的追求,缺乏批判精神;把研究方法和模式视为封闭的体系,缺乏社会适应性;将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分离,过分推崇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模式。

3.解释主义方法论。对“三创”教育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一些现有成功的“三创型人才”案例研究体现出解释主义方法论的范式。学者杨学功提出“利用现在解释学方法对思想哲学进行与时俱进的探讨和说明”。研究者魏戌成对“社会科学发展结合解释主义进行认知维度的细化和分析”。学者骆玲在总体上对社会学研究—解释主义方法论进行具体评价和应用。作为主张深入解释和重建学术概念含义的一种方法,解释主义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如过分倚重主动认知,对人的主观思想倾向性过高,容易致使研究成果客观性较低。

不难看出,现有“三创”教育研究重点结合理性思辨主义、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三种方法论,由于采取的方法论内容、手段、出发点和侧重点均不同,造就的研究结果呈现差异性的显著特点。

四、“三创”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探讨

1.“三创”教育将更加集中于创新、创业与创优方面的研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就说明,创新不仅要立足于批判和否定现状,更要能够确立新的目标和展望,能够辩证的突破自我发展局限过程。在创新教育中,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情感及人格个性的培养。创业教育要注重核心内容,即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这些针对性较强和实践性较多的开发,促使学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强化就业创业意识。创优要求从内在心理培养和强化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对前进动力的驱使性,追求自我突破和持续提高。这是实现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辩证的体现“三创”教育质的内涵。因而,创新在于一般的再创性,创业是利用创新的方法进行实现事业的系统性过程,最终通过二者的结合和统筹,达到创优体现的独特价值和最终成效。

只有不断将“三创”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更加集中于创新、创业与创优方面,才能推陈出新、尽善尽美的形成一体,打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三创型人才”。

2.“三创”教育研究将越来越多地融合多种方法论

图1:“三创”教育研究方法论

研究一种教育问题除了其具有认识论的基础外,更重要的是看其方法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根据现有的研究“三创”教育方法论,如思辨主义、解释主义和实证主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理论、范例和阶段提供很大启发,但部分研究依旧受到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阶层的种种影响,为达到研究结果呈现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目的,就要结合越来越多的方法论,如批判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方法论的不同导致研究方法的差异,在研究“三创”教育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方法论,保证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个体性相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补、理论性和应用性相映照,力求呈现不同的专业发展研究视角和理论取向。

3.“三创”教育将生成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学者们将在概念界定、内涵结构、组织方式以及逻辑线索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生成具有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框架。

哲学上定义系统性为“具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征”,在对“三创”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形成这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研究框架,突出体现系统性、广泛共识性和实际应用性。

这个研究框架中,要从“三创”教育理论起源、概念界定、内涵结构、组织方式以及逻辑线索进行详尽探讨和研究,以期形成广泛共识。如理论起源,要对“三创”教育基础理论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将理论结果汇总提炼,为其后的概念界定等其他系统性工作提供基础保障。而在概念界定这个环节中,要把握整体研究的科学性和辩证性,既要体现逻辑学术,又能实现明显的划分和决定。对于内涵结构、组织方式及逻辑线索,研究讨论过程如上,只有在不断的思辨、实证、解释、批判和整体主义方法论指导下,才能提炼出关于“三创”教育的共同研究成果,进而生成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在这个框架的引导和指向中,具体进行研究成果的验证和践行,即实施“三创”教育,树立“三创”精神,培养“三创”人才,提高和增强全民族的创新、创业、创优品质。

综上,对于“三创”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探讨要集中在“创新、创业、创优”方面,要越来越多融合多种方法论,要将“三创”教育形成一种具有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将学者们在概念界定、内涵结构、组织方式以及逻辑线索等方面达成的广泛共识,形成具有指向意义的“三创”教育发展体系,实现“三创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对国家、高等院校和大学生提出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意义。

陆怡君(1987-),女,吉林松原人,就职于吉林工商学院人事处,行政管理专业,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创新、创业与创优能力的系统化建构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IB120446)。

猜你喜欢

三创方法论人才
人才云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UAF的方法论意义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