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画在教材中的编排特点谈教学启示
2014-02-24袁亚
袁亚
国画教学是小学美术课堂的传统项目。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行,将国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不管是新课标“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还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有知识技能的要求,又要了解其文化意蕴,这必然对未来的国画教学研究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11个版本的新课标配套教材都将国画列为必选内容。笔者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版本——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岭南版(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小学美术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重新梳理教材中国画教学内容的编写特点,探索国画艺术有效呈现和合理渗透的方式,既可以对教材的改进有益,也可对现今一线教学有所启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学校使用的主要是与2001年版新课标配套的实验教科书,2011年版新课标修订后,各出版社也陆续修订了教材,考虑到其只修订出版发行了前两个年级新教材,无法了解小学阶段整体情况,所以本文采用的还是实验教科书。
为了便于我们整体了解3个版本中国画部分编排情况的概括,笔者将这3个版本中所有的国画内容进行汇总,并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见下表一)。
整体一看,就会发现3个版本对国画内容的编写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我们从教材编写的四个维度——整个小学教材中国画部分的容量及其年段分布、题材内容的选取、国画在美术新课标四个学习领域分布和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表一:
一、编写特点
1.国画部分的容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3个版本教材对国画学习内容皆有安排,但容量有一定差异。浙美版教材中涉及国画内容共14课,从二年级开始到六年级都有,五年级最多,占6课;人教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5课,其中四年级未安排;岭南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10课,其中五年级未安排。总体来看,各版本都用比较多的课题和版面增加了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容量。各版本教学内容安排主要集中于高段,二年级最少。教材的编写依据之一——新课标国画起始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二学段。人教版和岭南版严格执行也从三年级开始。浙美版破例从二年级开始,原因可能是考虑到水墨造型游戏比较适合低段学生,因为新课标中“造型游戏”这一学习形式一般都放在第一学段。目前国内权威的儿童国画教学专家没有统一意见,普遍认为学生不管哪个年级开始接触国画都可以,关键是教学方法上要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
2.国画在各领域的分布
美术新课标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相对划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除了“设计·应用”,3个版本教材中国画内容在其他三个领域均有分布。浙美版“造型·表现”安排8课,“综合·探索”安排2课,“欣赏·评述”安排4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欣赏·评述”主要指专题欣赏,区别于随堂欣赏。在整个小学阶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国画名家名作欣赏。一种是“随堂欣赏”——根据课题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几位名家作品进行随机的欣赏活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国画作品欣赏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专题欣赏”——围绕一位国画名家或一个主题开展比较全面深入的专题欣赏活动。人教版“欣赏·评述”安排1课,“造型·表现”安排4课,“综合·探索”未安排。岭南版“造型·表现”安排9课,“综合·探索”安排1课。
总体来说,三个版本将国画内容比较集中在“造型·表现”领域,其次为“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最少,“设计·应用”未安排。各版本学习领域的分布并不均衡。
3.国画表现题材的选取
现行国画教学题材内容的选取一般有3种:国画名家名作欣赏题材(简称“名作题材”),如浙美版第10册的专题欣赏《中国传世名作》;国画技法表现题材(简称“技法题材”),如人教版第10册《学画山水画》学习传统国画山水技法;综合课中的国画表现新探索(简称“综合题材”),如浙美版第10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为主题综合各学习领域用工艺、国画、表演等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表现探索。3个版本中浙美版“名作题材”共3课,占浙美版所有14课中的21.4%;“技法题材”共9课,占64.3%;“综合题材”共2课,占14.3%。人教版“名作题材”共1课,占人教版所有6课中的16.7%;“技法题材”共5课,占83.3%;“综合题材”未安排。岭南版“综合题材”共1课,占10.0%;“技法题材”共9课,占90.0%;“名作题材”未安排。
总体来说,国画艺术特点介绍和国画技法学习“技法题材”是每个版本都非常重视的,其次是“名作题材”,对国画名作欣赏也受到编者的重视。岭南版和浙美版还从国画综合表现角度选取题材,引导学生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国画艺术。
4.国画编写的呈现方式
美术教材的版面呈现不外乎两种——“图”和“文”。 经过对3个版本版面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教材中涉及国画内容的“图”的呈现方式主要有4种:国画名家介绍图、名作选择、学生范作、技法步骤图示;“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5种:课题、背景知识、问题提示、技法说明、作业要求等。除去每个版本都必备和类似的课题、技法说明、作业要求这3项,我们只需对剩下的6项——名家介绍、名作、技法步骤图示、学生范作、背景知识、问题提示进行比较分析。浙美版共14课中介绍名家的图片有5处,分别是齐白石、黄宾虹、丰子恺、林风眠、潘天寿,选用的国画名作共54张,技法步骤图示52处,学生范作27张,背景知识31处,问题提示26处;人教版名家介绍未呈现,国画名作22张,学生范作22张,技法步骤图示11处,背景知识8处,问题提示未呈现;岭南版也没有名家介绍,国画名作15张,学生范作21张,技法步骤图示16处,背景知识21处,问题提示10处。
总体上说,3个版本都非常重视国画作品欣赏,平均为30张;学生范作数量也不在少数,平均有23张;国画技法的演示和背景知识介绍也非常详细,平均各有26和20处。这是由国画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3个版本对名家的介绍是有很大差异的,浙美版5位,其他两个版本一位也没有——试问: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小学阶段需认识3位国画名家的任务如何达成?其次,人教版对教材版面中问题的设计也很不重视。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其学习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开放性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很有帮助,而人教版更多的是现成的知识点介绍。
二、对改进现今小学国画教学的启示
一线教师研究教材不是为了修订教材(毕竟现在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而是为了更深入理解教材,从而用好教材。各个版本教材的编写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教学实践知道优缺点所在,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序列建构意识
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适当处理好原有教材基础上,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序列。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教材的学段编排设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课程学段标准”。
序列设计中要注意保证学生一定的学习总量,并且均衡分布各年段的分量。只有这样的序列建构才能帮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涯中,对国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重视名家名作欣赏
一件作品承载了一切——包括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表现特点,以及依托的文化背景、时代面貌、审美取向等等我们能想到的和艺术有关的一切。同样,新课标所要落实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也要通过作品这一途径去渗透。学生在一件优秀的国画作品上可以看到形式之美,读到文化密码,感悟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说学生是通过作品知道国画艺术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寓意的。3个版本呈现了大量的国画优秀作品,而且有些作品是几个版本都推崇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齐白石的画最多,总数为19张,平均达6张之多。说明这些画家作品是学界公认的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作品,也给我们小学阶段名作欣赏指明了方向。
但是,我们也看到人教版和岭南版只介绍作品不重视艺术家,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缺位情况,主要是观念的问题,因为现在还有很多教育者认为作品比作者重要,小学阶段只要欣赏作品,无需了解艺术家。其实不了解艺术家哪能理解作品的内涵?作品欣赏和名家介绍是可以兼顾的,可以在小学高段适当安排几次专题欣赏课,专门介绍一位国画家及其作品。就如浙美版五年级《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一课那样,先安排一课时的专题欣赏,全面介绍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再安排一个课时国画蔬果技法学习。
3.适应学生现代生活新意义
3个版本国画内容主要分布在“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没有涉及,编者更多关注国画作品欣赏和技法练习。学习领域分布的不均衡,反映的是国画这一古老艺术如何适应现代发展的问题。假如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是把图画教学当作掌上所玩之物,不去理解其在民间存在的状态和文化价值,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会产生片面性效果的。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创新和远见。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试问:国画艺术离学生的生活真的很远吗?其实并不远。生活中学生处处看到国画的身影。比如妈妈新买的衣服上有水墨画花朵;家里用的饭碗上是工笔画的鱼。古老的国画艺术只是化作新的形式应用在现代生活中。现在有些优秀设计师还将国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元素融合在日用品、服装、环境艺术等设计中,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所利用,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和创新教学,让国画在学生现代生活中产生新的意义。只有这样,国画艺术才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浙江省杭州市星洲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