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塑造新市民文明形象
2014-02-24鲍烨童
鲍烨童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步伐,积极拓展城市功能区域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从2004年算起,到目前已有2万多名郊区农民转为城市户口,成为城市“新市民”。
为了让这部分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海淀区坚持从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打造新市民的文明形象。
首先,新市民的思想要跟得上时代和城市的变化。
由于长期的农村生活习惯,小农经济、小生产者的农民意识根深蒂固,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海淀区首先引导新市民树立全新的文明生活理念;海淀区还专门成立了“新市民就业指导小组”,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并且对新市民自主创业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在消费观念的引导上,海淀区开展了以“消费·幸福”为主题的大讨论大辨析活动,还邀请了北京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社会投资理财机构的有关专家,深入到新市民社区讲解投资理财有关常识,并指导大家制订家庭理财规划,受到新市民的欢迎;在处事观念上,海淀区依托区校共建平台,在新市民社区开设了“漫谈人际交往”系列讲座,聘请人民大学、农业大学和城市学院等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深入新市民社区讲解辅导,调适大家社会交往心态,同时采取新市民与老市民“结亲”的方式,让新市民与老市民在良好的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见识,提升待人接物的处事能力。
其次,新市民要改变一些日常行为陋习。
针对部分新市民长期养成的乱扔废弃物、乱倒垃圾、随地吐痰、乱丢掉烟头等行为陋习,组织开展了“你文明·我文明·海淀更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新市民自觉践行《市民行为守则》、《市民行为规范》和《市民文明公约》活动,提高大家文明意识,促进文明城区建设。针对部分新市民热衷占卜算命、求神拜佛等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陋习,海淀区邀请中央党校、北京市社科院的专家教授深入到新市民社区从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理论观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占卜算命、搞封建迷信的危害,积极倡导大家崇尚科学,反对任何形式的迷信活动。海淀区结合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在新市民社区广泛开展了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评比竞赛活动,让大家在参与评比竞赛活动中,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为提升新市民公共礼仪形象,培养大家良好的行为习惯,海淀区依托中关村学院和海淀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的教学平台,开设了公共礼仪课程,广泛宣讲城市“公共文明规范”、“公共礼仪”等内容,并通过编发礼仪知识手册、制作播放公益动漫宣传片、举办新市民礼仪知识比赛等活动,让新市民了解掌握在城市不同公共场所应具有的礼仪常识、公德意识和公共行为,学会宽容、敬人、自律、真诚等礼仪,自觉克服并纠正有损公共规则的行为陋习,倡导大家争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
针对一些新市民长期形成的散漫行为习惯和小农经济观念难以改变的现状,海淀区采取疏堵并举的方法,加强了对新市民的日常行为管理。如,有些新市民在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下,弱化了集体观念,膨胀了利己思想,有的铲除了社区绿化草坪种上了蔬菜;有的在社区圈地养家禽;有的在楼门口私搭乱建;有的在社区散养宠物等,针对这些情况,海淀区对教育劝解后仍不纠错的新市民,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北京市城市管理有关规定,采取了严格管理措施。同时,海淀区指导各新市民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联合组建起了一支5-10人的“文明劝导队”,负责观察社区不文明现象,劝导不文明的人和事,确保了社区居民文明有序生活。
第三,从培训着手提升新市民文化素质。
为提高新市民文化素质,海淀区在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正式挂牌成立了一所“海淀区新市民学校”,制订了《海淀区新市民培训教育规划》,组建立起一支50人的教师团队,主要用于培养培训新市民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同时,利用海淀文明网和海淀社区教育网站开设了新市民培训“精品课程超市”,为新市民提供了便捷式网上自助学习平台。
海淀区新市民学校开辟了常规性课程四个版块,即:文化教育版块、文化艺术版块、健康生活版块和时尚生活版块,共设置了32门课程,并形成了新市民教育培训机制化和常态化。同时,海淀区还鼓励广大新市民积极参与各类成人学历教育。
为使文化教育进一步向基层社区和新市民群体延伸,海淀区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了送书籍、送电影、送节目等进社区活动,并依托海淀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和各社区文明市民学校共同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群众性乐队、合唱队、秧歌队和各类体育项目健身队、书画社等新市民社区业余文艺团体,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楼院文化、楼道文化和家庭文化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广大新市民在浓厚的文化活动氛围中,汲取文化知识营养,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第四,要规范管理新市民社区,改变管理松散的问题。
为解决新市民居住社区管理松散的问题,海淀区坚持从抓规范入手,完善社区配套制度建设,加强社区管理,推动社区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海淀区建立完善了新市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自治机制,充分利用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调解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畅通新市民利益表达渠道,健全新市民参与机制;建立完善了公共服务督查考核机制,制定了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服务、公共管理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六进社区”制度;建立完善了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和管理机制,每年定期组织社区干部进行相关业务学习培训,并建立了社区服务制度、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15项制度;建立完善了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居民为主体,辖区内的机关、企业、学校、社团等组织共同参与建设社区工作大格局。
海淀区以社区人口为基数,以楼栋为单位,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管理成员由社区干部、物业领导、新市民代表等人组成,分工负责网格内居民的住户信息、社区安全信息、环境秩序管理、公共设施维护、居民宣教发动、社情民意征集等工作,使社区做到掌握信息无盲点、管理工作无死角,促进了社区管理科学化、正规化建设。
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海淀区在新市民社区专门设立“市民社工服务站”、“市民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站点,在党团管理、就业指导、子女就学、医疗保健、治安管理、权益维护、法律援助、政策宣传、文体娱乐、房屋租赁、家政中介、来访接待等方面,提供了“一站式”的帮助和服务。同时,还组建起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开展孝心服务社区老人、贴心服务社区市民、暖心服务务工人员、安心服务下岗职工、爱心服务困难群众等“五心”服务活动,有效推动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城市社会和老市民的理性接纳与包容。下一步,海淀区将继续推进“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使新市民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跟上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为区域经济社区发展添翼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