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中国工业大遗产(四)
2014-02-23初国卿
□初国卿
沈阳铁西:中国工业大遗产(四)
□初国卿
一
浴火重生的铁西,经过六七年的时间,就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但铁西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须让历史财富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尤其是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下大气力。这一点,铁西的决策者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铁西“东搬西建”的同时,也在抓紧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其中做得最为成功的就是“两馆两园和一廊一场”的工业遗产布局,以及2011年春天开始的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建设。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建设之前,铁西工业遗产保护最早建成的是“两馆”,即铁西工人村生活馆和铸造博物馆。
铁西工人村生活馆建在位于赞工街2号的工人村里。“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9月,总占地面积达73万平方米,是中国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为了保护工业文化遗存,铁西区委、区政府决定按照文物保护原则,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工人村”改造成今天的工人村生活馆。生活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印证了铁西老工业基地创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
如果说工人村生活馆比较完整地保存了铁西区的工人阶级与工业文明发展紧密相连的普通生活记
忆,那么,铸造博物馆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沈阳重工业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
铸造博物馆用保留下来的铸造厂里的冲天炉、地坑炉、电炉、焖火炉、烘干窑、砂处理流水线、除尘设备、砂箱、砂型、木型及一些工人的常用工具等,完整地展现了铸造工艺的七大流程。同时,运用大量的图片、文字、音像等,再现了铁西工人当时的生产场景、工人的劳动创造和沈阳铸造厂对国家的贡献。人们参观后评价说,它是铁西工业的记忆,是沈阳工业的记忆,是中国工业的记忆,最终也是世界工业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铁西铸造博物馆的模式在工业遗产保护上做得是比较到位的。它在工业遗产保护中贡献了一种示范价值:真正呈现了工业遗产原本的意义。
在铁西工人村生活馆和铸造博物馆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铁西新区又加快了“两园”的建设。“两园”即“劳动公园”与“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劳动公园”是铁西最早的一处公园,其中的劳模浮雕,一直是铁西工业文化的一大亮点。“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则保留了沈阳重型机器厂70多年前老厂房建筑群的部分框架,并进行了保护性改建修饰,引入创意文化产业,成为铁西创意文化产业中心。
2009年春天,铁西又开始建设“一场一廊”,即“重型文化广场”和“工业文化走廊”。
2010年6月18日,“铁西重型文化广场”落成。在广场上引人注目的是26米高,堪称亚洲最大的雕塑“持钎人”,两位持钎的炼钢工人正在奋力地做出“捅钢包”的动作。和其他静态雕塑不同的是,“持钎人”的手臂会自主移动,所有参观者无不称奇。由此又使此广场成为铁西新区工业文化的一个新地标。
“铁西工业文化走廊”是中国第一条工业文化景观带,地点位于最能代表铁西历史与铁西精神的建设大路上。位于铁西广场东南角的雕塑“力量”最具震撼力。这一雕塑的形象来源于吊车的“天钩”,见之者无不惊呼为“大钩子”!这是铁西老工业区的具象符号,代表了铁西工人的巨大力量和巨大承受力。因此它也博得了铁西人给予的最高情感分数,成为新铁西振兴和创造的象征。
铁西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最大和最具魅力的手笔则是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建设。
在原来铸造博物馆旧馆2.6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新增用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作为工业博物馆馆址。
2011年5月18日,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奠基。
在不到一年多时间里,工业博物馆筹建处征集到的文物展品1.6万余件,其中近代工业文物就达5000余件。许多民间收藏家、老工人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无偿捐献给博物馆。在软文物方面征集到的音像视频资料就达1万余件(份)。
仅仅一年的时间,区一级建设完成了一个高规格的国家级综合性工业博物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城建史上的奇迹!
二
但是,在铁西工业保护过程中我们也应看到不足。俞孔坚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全国最知名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家。他在2008 年7月1日的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暨第二届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上,曾以沈阳铁西为例讲过这样一番话:“沈阳园博会当时我们跟当地领导交流的时候,曾建议沈阳园博会不应该选在这么偏远的地方,沈阳园博会可以在铁西区改造过程当中,把原有的厂区利用工厂办成独特的园博会,做完之后绿地也有了,地价也升起来了,完全可以作为城市更新的手段,而且欧洲、美洲的所有大事件的活动都是作为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一个负担。结果我们现在都拿一块很好的绿地,一个植物园拿来做园博园,一个森林公园做园博园,一个长得很好的树的地方拿来做园博园,实际上是破坏了原来的场地,也没有增加城市的附加值。”
不仅如此,我们失去的还有最具工业遗产价值的沈阳冶炼厂。还是这位俞孔坚,他当年在为沈阳做工业遗产保护设计时,曾对冶炼厂的保留有过很好的创意,至今网上还留有他的设计效果图。然而,最终他的设计愿望没有实现。
后来他在为《锈迹——寻访中国工业遗产》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2004年3月23日清晨6时整,随着起爆电钮被按下的刹那间:‘轰!轰!轰!’三声巨响,3座百米高的沈阳冶炼厂大烟筒在爆破中瞬间土崩瓦解。周围群众集体鼓掌,说:‘这3座烟筒早该拆了’,因为它们是污染和落后的象征,沈阳要除旧布新。随即,拆迁队伍和推土机进场,彻底在地球上抹去了这个始建于1936年的老厂。我则流
下了眼泪,而流泪的也不止我一个。因为就在头一天我还流连于迷宫般的厂区,叹惋那精巧的冶炼工艺流程,观摩那看似怪异的机器设备,惊叹那宏伟的大跨度厂房和那三柱足以标志沈阳的百米烟筒;同下岗工人追述悠久历史和传奇故事,与当地领导和专家憧憬如何保护和利用原厂区成为沈阳市的工业文化展览中心和博览园,并带动地区的城市复兴的可能……一夜之间,所有却都已成为过去。我也知道,后悔与叹息的阴影将从此笼罩在这个城市中,并成为一代又一代后来的居民们的遗憾。”
尽管我们在工业遗产保护上做了许多前人所未做的事,但也不得不承认也从我们这一代手中留下了许多遗憾。在工业遗产保护上,铁西曾经失去了一个有价值的冶炼厂、机床厂、啤酒厂、重型机器厂,失去了当年规划中52处永久保留的许多处。如果我们当初能将冶炼、机床、重型三家都保留下来,连成一体,我们铁西的工业遗产项目在全国可能是最丰富的。
历史不能总是重演,但历史又极易重演。当我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对其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刚淘汰的物件当作垃圾或是障碍物将它们毁弃的时候,殊不知,我们正重演着像当年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的一幕,我们正迅速地毁掉工业时代留给我们的以后不会再有的遗产。
三
不得不承认,对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实践大大先于理论的状况,铁西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着国际共性,铁西区乃至我国都不能因为工业遗产保护相对后发就完全避免。另一个方面,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不管铁西人对工业遗产有多么深的感情或是有多么高的认识,对于铁西工业遗产保护这个大课题,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铁西一个区所能完全左右的和所能承受的。所以说铁西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铁西人的事,也不仅仅是沈阳人的事,应当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事。
经过多年努力,铁西用实际行动对区域历史进行了潜心的收藏与再现。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示范区,实现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历史的遗存得以修复和光大,并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认同,从而使铁西变得更加厚重,更加生动和更加耐读。
越是这样,我们就越不能忘记老铁西的这些工业遗存。这是铁西的历史,是铁西成长发展的记忆,也是铁西人的精神魂魄,更是铁西历史上最大的一笔遗产。
责编/王欢
wh@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