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科技为食品安全撑起“保护伞”
2014-02-22顾佳隽柳佳露
●顾佳隽 柳佳露
计量科技为食品安全撑起“保护伞”
●顾佳隽 柳佳露
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近年来,各类“毒物”频现,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有没有准确、快速、便捷的检测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远离这些有毒有害食品呢?
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俞晓平教授及团队通过近7年的研究,成功研制出自动中空纤维膜微萃取仪、多残留快速检测试纸条和试剂盒等40余种产品,打破了该类产品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近日,这项名为《农产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成果,荣获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度“科技兴检奖”一等奖。
让检测更灵敏、更便捷
“我们之前常用的色谱、光谱、质谱等仪器确证技术,检测结果虽然准确可靠,但耗时长、费用大、要求高。”俞晓平教授介绍说,传统的检测方法大都是粗放式的抽样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险些拖垮我国最大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其关键原因,就是无法实现生猪原料的全面、准确、快速检测。
项目组最早投入的就是瘦肉精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他们研制出了多种β—兴奋剂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使生猪逐头检测成为可能,并且陆续应用在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和世博会,从源头上控制了进入奥运村的食物的安全性,保证运动员不会因为食用猪肉等食物而误摄入兴奋剂。如今,项目组已经与双汇集团签订了快速检测试纸条和试剂盒的专供协议,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和现场检测肉类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在科研人员的攻关努力下,原来需要一台40~50万元的专业精密仪器才能进行的检测,如今一张几毛钱的试纸条就能轻松搞定;原来需要用溶剂萃取,经化学反应,一到两天后再与标准曲线比对的复杂过程,现在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原来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完成的检测,现在普通人就能轻松看懂。
这种更简单、更便捷、更快速的检测方法未来也能走入普通家庭。“如果老百姓对自己买来的蔬菜等食品不放心,自己切个小片,放到试纸条上检测就能得到结果。”俞教授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撑起一道道安全的屏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食品安全一直是我们关心、关注的问题。”俞教授说。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使得人们对国产鲜奶及奶制品的安全失去信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项目组研制了三聚氰胺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试纸条,并与蒙牛、伊利等大型奶业企业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有效保障了相关产品的安全。
致病微生物污染是餐饮业中产生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项目组研制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LAMP检测试剂盒,可帮助快速分析和确定污染源,从源头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状态。
“像前段时间在某小学爆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知道水中的病毒核酸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核酸序列,研发出相对应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后就可以检测这项指标了。”据俞教授透露,近年来关注度颇高的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也正在研发中。该项目未来还可以应用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例如外来入侵物种的检测,保护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等。
打破一次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多残留检测用人工抗体制备、中空纤维膜筛选和制备、新型标记技术开发、可视化和可溯源的环介导等温扩增……一个个关键技术被突破。与此同时,整个农产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向前推动。
据悉,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近三年累计生产销售各类试剂盒2万多盒、试纸条2000余万条、检测仪器1000多台(套),累计产值2.15亿元,新增利润4304万元,并逐年递增。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食品安全检测项目中中标,已应用于双汇、雨润、伊利与新希望等10余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监测。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科研人员单方面提供研发的产品,而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就不愿尝试生产新产品。”这样既无法保证被检验品的安全,也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
与研发团队合作的迪恩科技有限公司,去年的年销售额达到了4800万人民币,按照合同,其利润的10%作为研发经费,支持团队不断地研发更先进的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的教授也在公司担任技术总监,监督生产运作。
“这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俞教授说。现在看来,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产—学—研”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