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成像两种预测增强延迟时间技术的比较研究
2014-02-21杨爱春陈邦文樊树峰
杨爱春+陈邦文+樊树峰
[摘要]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两种增强延迟技术在头颈部动脉血管检查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的202例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测试性团注技术组动脉成像的患者110例,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组动脉成像的患者92例,对扫描所得的图像同一部位动脉血管测量的CT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种扫描技术所得的图像同一部位动脉测量的CT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且测试性团注组CT值波动较小。 结论 两种预测增强延迟时间技术均可作为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常规增强延迟方法,但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更加安全可靠。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头颈部动脉血管;64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2-0065-03
Comparison between two methods on prediction of contrast enhancing delay time in cerebral and corotid CTA with 64 sslices helical CT
YANG Aichun CHEN Bangwen FAN Shufeng
Zhejiang Province Taizhou Hospital, Department Radiotogy, Linhai 31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wo methods on prediction of contrast enhancing delay time in cerebral and corotid CTA.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se 202 patients undergoing cerebral and corotid CTA with HDCT750 including 110 patients with small dose of contrast media bolus test technique and 92 patients with bolus tracking technique. CT value of the same position of corotid artery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CT value of the same positon of corotid artery between two techniques to predict contrast enhancing delay time,but there was less fluctuation in CT value with small dose of contrast media bolus test technique. Conclution Two methods are good enough to be taken as routine methods on prediction of contrast enhancing delay time in cerebral and corotid CTA,but small dose of contrast media bolus test technique is more reliable.
[Key words] CT angiography; Cerebral and corotid artery; 64 slices helical CT
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具有无创以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因而在头颈部血管的评估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在临床普及开展和应用[1]。但该成像方法需要在短时间内扫描较大的范围,而且造影剂注入后,扫描的可重复性差,所以正确的检查技术十分重要,其中在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最大峰值时进行扫描是成功的关键,这样计算出准确的延迟时间尤为重要。为了掌握扫描的正确延迟时间,笔者对目前常用两种技术,即测试性团注技术动脉成像和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动脉成像的延迟增强技术进行比较,对比两种扫描方法的优劣,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0月在我院行宝石CT(GE Discovery CT750 HD)头颈部血管病变检查的20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晕厥及肢体无力、眩晕、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等。其中测试性团注技术组动脉成像的患者110例,男72例,女38例,年龄37~89岁,平均(57.9±11)岁,体重45~85 kg,平均(68±11)kg;团注追踪触发技术组动脉成像的患者92例,男62例,女30例,年龄37~82岁,平均(54.8±10)岁,体重48~90 kg,平均(69±10) kg。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CT750 HD机器,选择高清模式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机架转速0.5 s/rot,准直器宽度40 mm(0.625×64),视野(field of view,FOV)200 mm×200 mm,矩阵512×512。Auto mA管电流技术,噪声系数为13 mA,范围最小120 mA,最大600 mA,层厚为0.625 mm,层间距为0.625 mm,螺距和速度0.984∶1,常规采用平扫和增强进行扫描,两组扫描参数相同,扫描视野一致,扫描起始位置相同,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开始向上扫描到颅顶为止。所得的原始图像数据传到AW4.4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作为蒙片,与增强后的图像进行减影处理,再进行血管三维重建,使头颈部血管完整的显示出来,重建方式主要有容积显示(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血管分析软件重建弯曲血管等技术。endprint
测试性团注组: 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先以4.5 mL/秒速率注入0.9%生理盐水15 mL测试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和固定,然后以相同的速率注入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碘的质量浓度为370 g/L)15 mL,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相同速率继续注入0.9%生理盐水20 mL,在主动脉升弓部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10层,层厚为5 mm,延迟时间为8 s,扫描时间为1s/层,间隔1秒/层,利用软件自动计算出时间—密度曲线,精确计算出造影剂到达的浓度峰值时间。先行头颈部血管平扫,再根据公式:延迟扫描时间=峰值时间+10s,计算出的延迟扫描时间作为增强扫描的启动时间,采用同样注射速率,同样浓度造影剂,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70 mL,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继续追加注射0.9%生理盐水30 mL进行头颈部增强扫描,平扫和增强扫描起始位置相同。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组:先行头颈部血管平扫,利用智能追踪( SmartPrep)软件, 在头颈部血管平扫的主动脉升弓处第一层面血管中心放置大小约为10mm×10mm感兴趣作为监测点的位置,在注射造影剂后延迟6 秒钟开始扫描监测层, 监测的扫描时间为1秒/层,间隔1s/层,由于血管内造影剂浓度从70 ~500 HU几乎在几秒之间直线上升,且从达到预设阈值启动扫描至实际开始扫描间隔约为4~5 s(随监测点放置位置机器自动设定),故采用预设造影剂浓度达到为85 HU时作为启动扫描时间点[2.4]。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先以4.5 mL/s速率注入0.9%生理盐水15 mL测试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和固定,然后以相同的速率经右肘静脉4.5 mL/s速率注入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碘的质量浓度为370 g/L)70 mL,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继续追加注射0.9%生理盐水30 mL进行头颈部血管增强扫描,动脉血管平扫和增强扫描起始位置相同。
1.3 CT值测定
两组患者扫描结束后,对所有病例扫描起始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5段、颈内动脉C1段处动脉,在同样位置动脉中心测定CT值(为避免误差,采用两次测定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测试性团注组、团注追踪触发技术组的动脉血管强化平均CT值及体重、年龄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的平均年龄(t=0.68,P=0.71)、体重(t=0.68,P=0.72)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试性团注技术及团注追踪触发技术两组的主动脉弓CT值平均值、颈总动脉CT值平均值、颈内动脉C5段CT值平均值、颈内动脉C1段处动脉强化CT值平均值,如(表1); 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1可知用测试性团注技术扫描时血管内平均CT值波动范围较小。
3 讨论
头颈部动脉特别是颅内动脉血管相对比较细小,数目众多,临近骨质结构复杂,因此正确的检查技术十分重要,其中在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最大峰值时进行扫描,才能得到优质的图像质量,更好满足诊断需求。这样血管扫描成功的关键不仅与对比剂的浓度及注射速率有关(国内外常规流率(3.5~5)mL/s,浓度370g/L) ,还需要准确的最佳增强延迟时间。在头颈部动脉血管CTA成像中,现在通常采用测试性团注技术或团注追踪触发技术来确定增强扫描延迟时间。
测试性团注技术是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先以4.5 mL/秒速率注入0.9%生理盐水15 mL测试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和固定,然后以相同的速率注入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碘的质量浓度为370 g/L)15 mL,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继续追加注射0.9%生理盐水20 mL,延迟8秒钟后,在主动脉升弓部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10层, 利用软件自动计算出时间-密度曲线,精确计算出造影剂到达血管腔内的浓度峰值时间。先行头颈部血管平扫,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延迟扫描时间作为增强扫描的启动时间,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70 mL,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继续追加注射0.9%生理盐水30 mL进行头颈部增强扫描,平扫和增强扫描起始位置相同。由于高浓度、大剂量、高速率注入造影剂时,患者全身会有不适感,容易造成患者配合不佳,从而影响扫描图像质量,甚至检查失败。而先利用小剂量造影剂测试注射, 有利于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可以在随后的正式增强扫描中更好配合检查,提高检查成功率。另外,极少数患者使用小剂量造影剂也会出现过敏反应,这样可以及时终止造影检查,从而避免了更大剂量造影剂的注入,并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抢救。其缺点是扫描步骤相对复杂,并相应地增加了因小剂量测试时所需造影剂的用量(多15 mL)和扫描时的辐射剂量。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先行头颈部血管平扫,利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软件, 在头颈部血管平扫的主动脉升弓处第一层面横断面图像上的血管中心放置大小约为10 mm×10 mm感兴趣作为监测点的位置,监测的扫描时间为1s/层,间隔1s/层,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先以4.5 mL/秒速率注入0.9%生理盐水15 mL测试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和固定,然后以相同的速率经右肘静脉4.5 mL/秒速率注入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碘的质量浓度为370 g/L)70 mL,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继续追加注射0.9%生理盐水30 mL,注射造影剂后延迟6 秒钟开始用低辐射剂量扫描监测层并监测CT值变化,当CT值达到预设的阈值时,启动诊断扫描程序。该扫描方法步骤相对简单, 可以缩短检查时间,提高了检查效率;由于省略了因小剂量对比剂测试扫描步骤,因此减少测试时所需造影剂的用量(15 mL)和测试时用低剂量扫描时的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的减少可以降低脏器毒性反应;该方法由于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继续追加注射0.9%生理盐水30 mL,因此减少了因上腔静脉内对比剂浓度过高造成的伪影,并且有效地节约了一定对比剂用量[5-7]。但是采用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如果设置的阈值不当会导致扫描提前或延迟而影响图像质量,因此要设置适当的阈值,且如监测点位置不当,如设置在动脉血栓、斑块等部位导致扫描延迟而影响图像质量,因此监测点位置要求设置准确,所以对检查技术要求很高。另外高浓度、大剂量、高速率注射对比剂后引起患者身体不适的变化无法预知,一旦检查失败,将无法补救,因此扫描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尤其要向患者解释注射对比剂后的反应,消除其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endprint
总之,测试性团注延迟时间技术和团注追踪触发延迟时间技术各有优缺点,两种方法所获得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8]。但笔者认为在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时,测试性团注延迟时间技术用作头颈部动脉血管CTA成像的扫描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曾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分析[J].亚太传统医学,2012,8(2):154-155.
[2] 孔曙兵,周文辉,等. 自动管电流调剂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2,16(2):165-167.
[3] 姜保东,柳澄,于富华,等. 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3, 1(4): 217.
[4] 陈平,吴发银,郑庆生,等. 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J]. 安徽医学,2011,32(4):504-506.
[5] Cademartiri F,Mollet N,Van der Lugt A, et al. Non-invasive 16-row 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usefulness of saline chaser[J]. Eur Radiol,2004,14: 78.
[6] Kim DJ,Kim TH,Kim SJ,et al. Saline flush effect for enhancement of aorta and coronary arteries at multidetector CT coronary angioggraphy[J]. Radiology,2008,246:110.
[7] 杨春燕,侯新川,梅友全,等. 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52-354.
[8] 陈刚,凌志青,曾蒙苏,等.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三种预测增强延迟时间技术的比较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5):735-737.
(收稿日期:2013-07-26)endprint
总之,测试性团注延迟时间技术和团注追踪触发延迟时间技术各有优缺点,两种方法所获得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8]。但笔者认为在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时,测试性团注延迟时间技术用作头颈部动脉血管CTA成像的扫描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曾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分析[J].亚太传统医学,2012,8(2):154-155.
[2] 孔曙兵,周文辉,等. 自动管电流调剂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2,16(2):165-167.
[3] 姜保东,柳澄,于富华,等. 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3, 1(4): 217.
[4] 陈平,吴发银,郑庆生,等. 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J]. 安徽医学,2011,32(4):504-506.
[5] Cademartiri F,Mollet N,Van der Lugt A, et al. Non-invasive 16-row 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usefulness of saline chaser[J]. Eur Radiol,2004,14: 78.
[6] Kim DJ,Kim TH,Kim SJ,et al. Saline flush effect for enhancement of aorta and coronary arteries at multidetector CT coronary angioggraphy[J]. Radiology,2008,246:110.
[7] 杨春燕,侯新川,梅友全,等. 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52-354.
[8] 陈刚,凌志青,曾蒙苏,等.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三种预测增强延迟时间技术的比较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5):735-737.
(收稿日期:2013-07-26)endprint
总之,测试性团注延迟时间技术和团注追踪触发延迟时间技术各有优缺点,两种方法所获得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8]。但笔者认为在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时,测试性团注延迟时间技术用作头颈部动脉血管CTA成像的扫描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曾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分析[J].亚太传统医学,2012,8(2):154-155.
[2] 孔曙兵,周文辉,等. 自动管电流调剂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2,16(2):165-167.
[3] 姜保东,柳澄,于富华,等. 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3, 1(4): 217.
[4] 陈平,吴发银,郑庆生,等. 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J]. 安徽医学,2011,32(4):504-506.
[5] Cademartiri F,Mollet N,Van der Lugt A, et al. Non-invasive 16-row 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usefulness of saline chaser[J]. Eur Radiol,2004,14: 78.
[6] Kim DJ,Kim TH,Kim SJ,et al. Saline flush effect for enhancement of aorta and coronary arteries at multidetector CT coronary angioggraphy[J]. Radiology,2008,246:110.
[7] 杨春燕,侯新川,梅友全,等. 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52-354.
[8] 陈刚,凌志青,曾蒙苏,等.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三种预测增强延迟时间技术的比较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5):735-737.
(收稿日期:2013-07-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