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第一叛逆期”

2014-02-21盛金霞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小手小雨成人

小雨妈妈:最近发现3岁的小雨有些不一样了,以前温顺乖巧的小雨,现在动不动就和我唱反调。我不让小雨穿红皮鞋,她偏要穿;不让她去摸鱼缸里的小金鱼,她偏把小手放在里面玩;不让她钻到床底下去,她偏钻进去。可我让她叫人时,她偏一声不吭;让她睡觉时,她却赖在电视机前不肯走。为什么我们家小雨变了呢?

从小雨的表现来看,她进入“第一叛逆期”了。“第一叛逆期”起始于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但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必然地导致孩子的叛逆,而是视孩子自我发展的愿望有没有获得支持而决定:如果有,孩子则会在这期间获得自主感;如果没有,而是被阻碍被压制,孩子便出现叛逆行为。目前在中国的一般情形是,无论是成人为孩子提供的环境还是对孩子实施的教育行为,几乎很少能够促成孩子去完成他的任务,相反,总是令孩子处处掣肘。

当我们清楚了这些问题后,我们也大体上明白了为何会有中国特色“第一叛逆期”。

自我意志难以实现

从孩子能够走路开始,他便总会给成人的生活制造“麻烦”,于是,孩子不停地收到父母的忠告与禁令。这些忠告与禁令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愿或不懂如何去配合孩子的步伐。

当孩子第一次伸出小手去触摸东西时,代表着幼儿想洞察世界的自我努力,他本应该得到父母惊喜的关注,然而成人却害怕那双小手制造“破坏”,总是反复地告诫孩子:“安静!乖!不要动手!不要乱走!!”

孩子有价值的行为居然比不上有“价格”的物件。一个连活动都受到限制的生命如何才能获得意志的体现?

缺乏坚持的机会和体验

其实,中国的孩子岂止是缺乏坚持的机会,根本上来说,他们常常被剥夺坚持的权利。本想自己扣扣子的孩子,手脚慢一点家长已不耐烦,三下五除二地替他扣了;明明搭积木搭到一半,父母告诉他吃饭时间或者别的活动的时间到了,必须从事另一活动了。刚把一个杯子拿手里,父母就赶忙喝止或从手上夺走,因为怕他摔碎了。然而,在他无法专注、持久地去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时,父母开始指责他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了。

唉,难道我们培养过孩子的专注和坚持吗?甚至在孩子有此自发的良好行为时,我们给予过尊重和欣赏吗?

无法获得良好的自主感

中国的孩子并非没有自主的时候,问题是,他们常常只有通过不良行为才能赢得自主,比如耍赖、纠缠。更普遍的是,以消极态度和行为迫使父母作出“贿赂”性的奖励和让步,在父母的奖励和让步中得到自主感。可惜,这是一种被扭曲的自主感。

但这并非孩子的错,如果和成人相处的经验是“点头不算摇头算”,孩子自然就学会了摇头。任何行为模式都不会单方面养成,它一定是互动的结果。

成人与孩子的互动不对接

所谓互动不对接就好像专业不对口,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成人不是用错工具就是用错了劲,用北京人的老话“我说前门楼子,你说机枪头子”,而广东人的话最贴切,“鸡同鸭讲”。当沟通都成问题时,反抗自然随之而来。

孩子被忽视的情绪

自我意识觉醒后,孩子的情绪愈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加之3岁左右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有限,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困扰时,他不懂也不能作出适宜的应对。孩子很大一部分的“叛逆”或“反抗”行为,其实都属于情绪的宣泄,这也是为什么父母觉得孩子“不讲道理”的原因,因为讲道理的是“理智”而非情绪。

这些摆在面前的问题,导致了中国孩子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叛逆期”,应该引起中国家长的反思。过度的保护并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叛逆期,要适当调整和孩子的沟通策略,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不断巩固良好行为形成习惯。此外,父母在此时要理解孩子的情感情绪,并且引导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盛金霞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九幼儿园园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手小雨成人
成人不自在
大手牵小手
卧薪尝胆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一鼓作气
Un rite de passage
大手牵小手 平安伴我走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