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化”经贸格局正在形成
2014-02-21吴中宝江道辉
吴中宝++江道辉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经贸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圈子化”。“圈子化”的形成,与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密切相关。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随着产业竞争的优胜劣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分工。长此以往,产业链间的经贸关系便在几个国家之间固化下来。
世界经贸新格局呈现“圈子化”
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圈子是以美国为核心和以中国为核心的圈子。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2年,中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总额为3867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美国是发达国家领头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代表,代表贵族与草根的两大阵营多年来已经有过无数次有意或者无意的交锋。
当然,美国和中国之间本身也有非常庞大的经贸关系,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4846.8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2.5%。
全球化让中美经济成为共生体,但实际上也让以中美为核心的两个圈子成为共生体。正是这些复杂的关系,导致了圈子关系错综复杂,圈子成员也在不同时期根据自身利益选择左右摇摆。
区域协定构建“圈子化”发展新方向
WTO通过一揽子多边贸易规则和协定,成为世界上唯一处理国家之间经贸关系的全球性规则体系,对促进全球自由贸易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国前期对WTO有巨大的影响力,时不时就借WTO规则攻击、处罚竞争对手获取自身利益。
但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加入WTO,特别当俄罗斯在2012年成为第156个WTO成员方之后,美国借WTO之力就显得越来越困难。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就是很明显的例证,美国通过WTO推行其贸易战略的阻力已经越来越大。
鉴于WTO带给自身好处越来越少,经贸关系“圈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便另起炉灶,着手构建对自己有利的新的规则体系。
TPP(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是美国率先推出的两套规则体系,在一般贸易规则体系中纳入了环境、劳工、知识产权等标准,希望借此建立“高标准、广领域、全开放”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和美欧自由贸易区,如若实现,全球经贸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稍加分析,便能发现美国推出TTIP和TPP的战略意图。TTIP意图结成美欧联盟,以此对抗新兴市场国家。这几年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快速,对发达国家冲击颇大,美欧构建一个没有新兴市场国家参加的规则体系,可以抑制发展中国家日益上升的影响力,重掌国际经贸领导权。这也是美欧两大经济体的共同目标。目前,TTIP笼络的谈判成员国的GDP总额占全球的45%,贸易总额约占全球的1/3。
TPP则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核心,矛头直指中国,意图架空APEC和瓦解中国-东盟自贸区。目前,TPP笼络的谈判成员国的GDP总额占全球的40%,贸易总额也约占全球1/3。
虽没有明言,但实际上这两个协议都是把中国、俄罗斯等被美国认为对其构成威胁的国家排除在外。不过,中俄若要参与进来,当然欢迎,但需要接受以美国为核心的圈子规则,对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自然不利。因此,这两个协议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圈子化”思维。
TPP和TTIP这两个圈子一旦形成,犹如两条锁链,对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将非常巨大。在此格局下,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内外兼修构筑中国经贸圈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美国大力构建自己的圈子,中国当然不能无动于衷,要从中找寻自己的机会。既然圈子化是当下的趋势,中国就必须构建和巩固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经贸圈子,并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更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波动。目前看来,可以考虑内外兼修,通过“一内一外”的自贸区战略,构建中国的经贸圈。
自贸区分为内、外两个概念。国内的自贸区是狭义上的自贸区概念,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园区,是一国(或地区)在其辖区内划出一块区域开展境内关外的贸易行为,我国现在试点的上海自贸区就属于这一类。“外”的自贸区是广义上的自贸区概念,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谈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就属于这一类。
对内的自贸区战略就是目前我国正在试点的上海自贸区开放战略。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是以开放倒逼改革,通过加大开放力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创新、投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改革。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以开放促改革的确是充满智慧的一招。上海自贸区试点是通过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方式,来倒逼国内改革,而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则是通过管好政府这只手,为市场之手顺利运行打基础、铺好路。
当然,以开放倒逼改革,并不意味着就要选择激进路线,一蹴而就。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一出来,一些人就大感失望,觉得负面清单基本就是已有的外商投资目录的翻版,新意不大、步子不大。其实,稳妥并不是坏事。上海自贸区对中国来说是首次尝试,谨慎点是应该的,关键是保持好改革的连续性。只要后期有更大力度的开放措施出台,只要做到持续不断的释放开放的信号,就能不断激发改革热情,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对自贸区的申请可谓遍地开花,这固然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改革的积极支持,但自贸区战略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并不一定就是坦途大道。而且,并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有驾驭自贸区的能力。因此,在审批时一定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地方政府的实际能力。如果地方政府仅仅把申请自贸区当成要优惠政策的机会,还是用以前搞开发区的观念去建自贸区,那无疑是重蹈“开发区热”的覆辙。
对外的自贸区战略,要立足新兴市场国家这块基石。全球经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新兴市场国家必须牢牢抱成团才能取暖过冬。从这一点来看,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前途或许不必寄予太大期望。尽管从地缘来看,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形成对三方的经济利益都大有好处,但从圈子理论来看,立场问题才是根本问题,所以,中日韩自贸区就算勉强谈成,日后也必生分歧。
中国—东盟自贸区需要继续深化合作。中国在东盟自贸区的步子完全可以迈得更大一点,尽管一些非经济的不和谐争端还存在。但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必须全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事关未来博弈大局。
另外,要尽快推动建立金砖国家自贸区。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这几个国家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地理跨度够大,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通过“金砖国家峰会”等形式,金砖国家圈子已经初见雏形。金砖国家银行等合作合作机制也已经推出,但还没有形成稳定、全面的合作机制,金砖国家自贸区的建立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