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2014-02-21潘婷婷
潘婷婷
(湖州师范学院 求真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潘婷婷
(湖州师范学院 求真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和《大学生心理一致感问卷》对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现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一致感不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归因特征和心理一致感水平,学校应根据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关注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归因方式
心理一致感,概括起来是一种整体有序的、积极的心理结构,它影响个体看待周围世界和生活事件的方式,以及把这些事件看成可控的程度。归因方式(attributional style)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存在什么关系?如果大学生采取健康的归因方式,是否可以提高心理一致感水平?是否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或生活更加美好?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相关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以方便取样抽取330名湖州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被试,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157人,女生136人。
2.研究工具。考查学生心理一致感采用包蕾萍,刘俊升翻译Antonovsky的《大学生心理一致感问卷》来考察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现状。该问卷包括三个分量表,共13道题目,问卷采用5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一致感越强。考查归因方式采用Lefcourt等人1979年编制的《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该问卷包括两部分,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总共有48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每个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有关失败的12个条目。最终评定可分别测查被试在以上四个维度的内控或外控倾向。
3.统计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量表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归因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不存在城乡差异,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别(t=2.449,p<0.05)、是否独生子女(t=2.169,p<0.05)、年级(t=4.368,p<0.05)、家庭关系(t=-2.541,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t=19.178,p<0. 01)上差异尤其显著。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t=-3.308,p<0.01)、专业(F=8.171,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密切程度、年级存在个别维度上的显著差异。
2.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其中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维度和归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际关系维度相关程度较高(r=0.011,p<0.05),可处理感和负性人际关系也存在相关(r=0.028,p<0.05)。
3.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年龄、专业、家庭关系等对心理一致感的影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由表1可知,专业和家庭关系进入了回归方程,对心理一致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共解释变异量为6.1%,其中专业能解释变异量为5%,家庭关系为1.1%。
表1 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总分的回归分析
由表1可知,专业和家庭关系进入了回归方程。
三、讨论
1.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家庭关系、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男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认为遭遇的事件是可以理解的,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他们对自己克服困难达至目标的能力持有更强的信念。家庭给予他们的关爱更多,自我效能感较高,对于克服困难有更大信心。随着年级增长,阅历增加,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发生改变。艺体生主要学习实用技能,思维较活跃,学习压力比较小。心理素质较好。
2.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现在社会越来越提倡双性化,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渐渐淡化,男女相互学习,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女性也追求个人成功和价值实现,自尊感较强,将成功的原因更多地归结为自身内部的原因。艺体和文科生内控倾向明显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文科和艺体生比较感性,这样的一套思维沿用至人际交往的情境,表现为对自身因素的特别强调,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面对失败的人际交往情境时,文科生和艺体生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方面寻找原因。
3.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和归因方式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归因方式能正向预测心理一致感水平。内部归因者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外部归因者。但是经本研究统计分析得出,两者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只有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维度和归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际关系维度相关程度较高,可处理感和负性人际关系存在相关。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仅集中在湖州师范学院,发放问卷对象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由于学校本身是师范学院,男女比例不平衡,可能导致男女分化没那么明显,师范院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一致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或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
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家庭关系、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密切程度、年级存在个别维度上的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其中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维度和归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际关系维度相关程度较高,可处理感和负性人际关系也存在相关。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一致感回归分析无显著关系,归因方式对心理一致感的预测作用不强。综合以上分析,学校可以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问题,更好的完成四年的大学生活和今后的学习工作,以便更好的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事情。
(致谢:感谢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刘盛敏老师的悉心指导!)
[1]罗俊峰.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杨开勒.短期性与长期性焦虑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3).
[3]廖敏红.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
[4]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J].青年研究,1997,(6).
[5]陈洁.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的特征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2).
G444
A
1674-9324(2014)01-0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