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4-02-20谢春玲丛松日
谢春玲 丛松日
[摘要]本文首先从教师的数量、结构及综合素质三个维度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落实政策、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39-03
[作者简介]谢春玲,丛松日,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数量不足,队伍不稳
1.数量不足。许多高校教师配备不足,与在总体上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要求有不小的距离。师资数量不足的后果:一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忙于备课、上课、阅卷,无暇搞科研和提高自身素质。二是100名左右学生规模的中班教学无法实施,150-200人的课堂规模在一些高校成为常态。班级规模过大不仅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而且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许多教学方法难于实施,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2.队伍稳定性差。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相比,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加之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缺乏,致使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再者,在没有独立的二级组织机构的高校,教师往往既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教授专业课,在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下,有些教师已无力“双肩挑”,逐渐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转向专任专业课。上述两个因素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二)结构不合理
1.以年龄形式呈现的学术断层。目前许多高校存在这样的现象:高年龄段教师学历层次不是最高,但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素养,加之多年的努力和积累,长时间以来就是教师队伍里的科研中坚力量,但却面临着陆续退休的局面。中年教师年富力强,承担着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在科研和学术方面较为平庸。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其职业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下降,教师缺乏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培训,加之自身努力不够,致使许多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亦没能承担起应有的科研和学术重任。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但因经验不足,积累不够,加之对青年人培养培训不足,以及社会领域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对工作精力的分散等,致使许多青年教师没能顺利成长起来。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术断层,这种断层在表象上与教师队伍的年龄高度相关,背后则有复杂、深刻的社会因素。
2.专职、兼职结构不合理。为了保障教育教学效果,国家在严格规定必要的专任教师师生配比的同时,鼓励各高校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任课。但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主要依靠兼职教师授课。水平不一的兼职教师过多,使教师队伍流动过快,稳定性较差,且不易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3.学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有的教学和科研职责。二是有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表现为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同事,又是师出同门的师兄、师妹。更有甚者,在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其教师“近水楼台先得月”,攻读硕士和博士问题就地解决。这种“近亲繁殖”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雷同,学术观点固化,难以出现由不同学术观点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学术创新。
(三)综合素质不高
1.政治素质堪忧。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问题。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但近年来,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思想政治问题:一是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缺乏基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缺乏自信,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动摇。三是极少数教师内心深处彻底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正确性。诸如此类的思想政治倾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功能的发挥。
2.职业道德不容乐观。在没有升学压力等外在硬性指标衡量的情况下,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高校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令人堪忧。一是有些教师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和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忽视了其应有的特殊道德要求。二是受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道德失范。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和热情,备课不认真,教学不严谨,甚至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情上,教学反而变成了“第二职业”。第三,极少数人格不健全的教师讲课时信口雌黄,言行不一,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基本权利。教师任何的道德问题,尤其是人格不健全,不仅难于实现真正的教育,而且对教育有极强的破坏作用。
3.业务素质不高。(1)教学能力不强。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教学能力自然成为教师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乐于奉献、有较高教学能力的队伍,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集渊博学识、人格魅力和教学热情于一体的大师级人物、教学拔尖人才严重缺乏。二是教学理念陈旧。三是教学方法落后。对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和运用。四是教学方式的艺术性有待提高。可以说,缺乏教学艺术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抵触的重要原因。造成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不到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客观,教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2)科研能力不强。相对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总体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科研成果数量少、层次不高。二是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除了教师课程负担重,缺乏足够的精力搞科研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还有: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机制不完善。首先是激励机制缺乏,其次是公平、公正、透明的课题申报机制以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欠缺。总之,激励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科研的关键条件不具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的关键条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学科研组织平台有待加强。二是学科平台支撑弱。三是科研团队缺乏。由于缺少良好的科研环境,教师的科研能力难以提升、科研潜力难以挖掘,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科研实力的提高和科研后备力量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落实政策
虽然中央从宏观设计到具体操作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新的理念、思路、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地方领导尤其是实施层面的高校领导重视不够,致使政策大打折扣,具体措施无法落实到位,这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出现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有的高校不但不予支持,反而采取“打、卡、压”的策略,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明显低于相关专业教师,教师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为此,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提高领导认识。地方和高校领导应全面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教师队伍在高等教育事业中承担的光荣使命,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创造和贡献,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的特点和特殊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和发展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2.落实现有政策。目前最急需落实的政策有:一是专任教师配备政策。要按中央规定比例配备本专科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人数,以解决现有教师数量少、课时负担重和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二是专项经费政策。应按在校生总数每人每年不低于15-20元的标准提供专项经费,并对经费进行科学管理,以便为教师的教学交流、学术交流、外出考察等提供便利的经费支持。三是机构建制政策。通过剥离与整合,尽快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四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高校层面看,首先,应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机构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为此,高校应从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引进、经费支持、学科整合、科研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申报学科点的实力和竞争力。其次,对于已经有学科点的单位,应及时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2年6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着重解决学位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机构分离的问题,使学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人才发展的平台;围绕学科建设,汇聚教师力量,强化科研意识,凝练学科方向,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用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完善机制
1.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优秀教学单位、优秀教师、科研突出贡献者、师德标兵等表彰奖励机制,为激励更多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成立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交流基金、科研基金以及博士启动资金,为激发和维持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三是逐渐完善课题申报、高层次项目经费匹配、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使之更加公正和透明。
2.竞争机制。完善竞争机制最主要的是健全教师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应该由原来的单纯考核教学工作量转变为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师德、科研成果等全面考核,考核结果计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聘职务、岗位聘任、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当然,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而在考核标准上,教学类的考核权重应高于科研类权重,避免教师基于考核引导下的利益驱动而偏离主要职责,弱化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
(三)建立健全制度
1.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和岗位分流制度。建立和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除了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操守、相应的学历等相关条件外,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口关:一是政治素质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凡是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二是师德关。积极落实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于2013年5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及评优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三是基本业务关。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而且毕业院校要多元化,以改善不合理的学缘结构。其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且有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日益增强的潜质。对于不具备教学基本素质的现有教师,优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经过培训后仍不能达到基本要求、缺乏可塑性的教师,应该实行转岗分流,使其脱离教学岗位。
2.稳定的教师培养制度。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爆炸、社会变革急剧、思想多元碰撞的当今时代,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觉学习越来越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岗位职责,强化教师培养培训自然成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最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建立稳定的教师培养制度:一是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在继续开展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组织出国考察的基础上,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重点培养优秀的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二是把多层次、有重点、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性、实践性强的特殊需要,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上时代发展和教学需要。三是继续强化包括教学和科研在内的业务素质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增强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培训,以净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风气,始终保持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主阵地的正确方向。
3.长效的督查制度。现有的由教育部领导、部分专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人员参与组成的督查小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政策落实。但是,督查小组的行为没有制度化和长效化,致使其督查不力,许多高校出现了弄虚作假或督查之后政策的反弹现象。为有效落实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政策,应建立长期有效的督查制度,对高校进行监督和约束,这是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