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的再思考
2014-02-20周燕
周燕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从事教学工作已20余年,历经教学从单纯的粉笔+黑板、粉笔+黑板+幻灯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的全新模式,虽然教学形式不断在变化,教学手段不断在更新,但教学激情却在不断降低,教学水平难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快乐情绪日趋减弱。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就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关于教学设计
目前的教学要求有课程教学设计、章教学设计、讲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内容涵盖了教学总体目标、授课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环节安排、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等多方面信息,章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学时分 配、知识扩展、重点难点分析、授课方法与手段等,而在各讲教学设计中还增加了板书设计和后记,可谓全面、细 致、周到和详尽。可就是因为这样多的条条框框导致教师在随后的教学实施过 程中太计较之前的设计,而忽略了课堂 的再设计过程,流于形式。下面略举一二。
1 板书设计
好的教学板书会让人赏心悦目,它也是教师基本功扎实的标志之一,但不能过于强调板书的规范。有的教师讲完一个问题后,想板书下一个问题时,发现上个问题的标题或是题号没写,为了追求完美,就补充出来;一些黑板字迹书写本身不太美观的教师,会刻意放慢书写速度,一笔一画地端正书写,这些对教师的思路是有一定的干扰和影响的。在多媒体时代板书的作用是对课件中难于理解内容的详解,是对课件中难于表达分析思路的补充,笔者以为使用它帮助学生达到了理解问题、强调重点的目的就算实现了板书的意义。
2 学时分配的设计
任何教师都明白,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接受程度不一样,课堂教学气氛或是教师临场发挥的不同,都有可能使得教学时间发生变化。固定的教学时长使得教师不顾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一味地追赶进度,虽完成了教学计划,但全然不顾教学效果,这完全违背了教学设计的初衷。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的内容不必过多过细,范围不必过小过窄,在总的课程教学设计之下,允许弹性化、柔性化设计,才能体现教学设计的多样化、个性化,放手让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总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设计、再创造。充分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根本。
二、关于教学手段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目前已普及到各项教学活动中。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和掌握,尤其对于课程内容中不易于表达的微观粒子运动过程,难于在较短时间绘出的复杂图形的展示等,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但存在下面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1 多媒体使用中没有实现媒体与教师的良好结合
(1)内容的选择。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易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内容精挑细选,精心组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如果课件内容不顾学科的属性,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不择良莠、不论取舍,一些特别简单易懂或者生活常识性的内容,也一一地在课件中呈现,课件形式虽色彩艳丽,图文出现方式虽不断变化,声音配备虽丰富多彩,却让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感,这不但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也破坏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根本达不到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件的制作。课件最好自己动手制作,就好比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秉性脾气自己都非常了解。何时该 出现引语,何时该归纳总结,何时该步步呈现,何时该一步到位,都了如指掌,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就是利用别人的课件也要加以加工,仔细揣摩,根据当前授课学生的状况,结合自己的授课特点,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如果生搬硬套别人的课件,就好比抱一个已经长大成熟的孩子来养 ,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还不一定达到彼此熟悉的地步,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囿于 别人的思想范畴,运用起来生硬, 配合起来不默契,难于驾驭课堂的状况。
2 多媒体使用中没有实现媒体与学生的良好结合
(1)抢夺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习惯于用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去取代学生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演示教学内容时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掌握学生心理,在重点、难点处细讲,并辅以举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课堂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方便学生做笔记,讲课时要按内容分轻重缓急,给学生留出记录重点知识的时间。
(2)占领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一些教师以为将教学内容越多、越细地展现给学生,教学效果就越好。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得不到扩展。课件仅仅是师生双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
三、关于教学互动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互动提出了要求,但如何互动,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大家各执己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见到比较多出现的形式是:授课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到一定环节时提出问题:“大家说这样对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之前介绍了几种方法?”等。这些形式是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设置这些过程是否真的能达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呢?应该说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互动,我们也可称其为“伪互动”。笔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学内容进行中的互动
在教学内容讲解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的思维紧随教师思考,让学生自然地得到问题的解答,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就是“互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探索过程中的艰苦和获得发现时的快乐。
2 教学内容结束后的互动
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提出延伸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是让学生总结或是提出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互动形式。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满堂灌”,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回味和提问空间,通过这种形式,不但使教师可以迅速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及时掌握本次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及时化解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笔者作为参与教学二十几年的教师,本着“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的原则,只是把自己对于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困惑、体会、心得及时总结,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在教学的不断思考中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 韦叶生,覃志坚,邓益斌,黄 燕.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J ] .右江医学,2005(33).
[2 ]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教学系统设计 [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