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高清,随身音频大跃进

2014-02-20

数字家庭 2014年1期
关键词:插口播放器音质

什么是平衡输出

说到平衡输出,有人看到的是从专业领域“下放”而来的技术,觉得一定难懂、晦涩。其实理解起来相当容易。要实现平衡输出,需要有两个必要的条件,首先,功放(耳放)需要改造成平衡式的。打个简单的比方,传统的功放就像是一个人在推着你走,而平衡耳放,则是又拉又推。这种平衡式的功放专业术语叫BTL功放,其中的B就代表Balanced。第二,功放的接口而耳机的插头都要改造成平衡式的。传统的耳机插头都是三级的,左右声道的“负”端被连接在了一起,平衡插口则是四级插头,左右声道的的“正、负”完全分开,这样才能满足又推又拉的过程。

平衡输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需要不同的接口,这很容易就从外观上看出来。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土豪金”一样,平衡输出的设备还是可以产生那么一点“显摆”的感觉的。

平衡输出的优势

平衡输出的优势何在?根据我们上面的解析,传统输出口中,左右声道的“负”这一端是公用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信号的串扰,造成立体声分离度降低、信噪比变差等问题。而平衡输出所采用的四级接口,左右声道是完全分离开的,大大降低了串扰。平衡输出另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优势在于,它在同样的电源供应下获得更大的输出功率,这一点对于便携式播放器尤为重要。便携式播放器要“降伏”那些高阻抗和低灵敏度的耳机,必须具备较大的输出功率。但受到体积和电池的限制,若使用传统的功放形式,便携播放器的输出功率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值上。这时候,平衡输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同样的电源供应条件下,它的输出功率能够更大。这样一来,即使你的耳机属于易推动型的,对于动态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

数字功放也是目前便携音频器材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是以Hi-Fi的眼光来看,数字功放最大的优势是效率高,发热小,音质上仍然还是传统的模拟放大更有韵味,这也是为什么效率最低、最古老的纯甲类放大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平衡输出的历史

最早的有这样概念的产品,其实要追溯到遥远的MD时代。2002年,也就是传说中的MD 10周年的时候,夏普被很多人把它当作是一个LCD面板制造商,其实它推出了一款MD单放机MD-DS8,首次引入了这种四级插口的设计。不过,官方仅仅说明它采用了四级的耳机接口,但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它采用了平衡输出的功放。所以,那时候它完全可以兼容三级耳机。现在看来,它当时所采用的四级耳机更像是一种平衡式的连接方式,而不是平衡式的耳机放大器。进入MP3时代以后,由于MP3主要的诉求是便利性,而不是音质表现,所以平衡式的设计一度销声匿迹。直到MP3被手机取代,无损音源开始兴盛之后,平衡输出开始再度在高端产品中崭露头角。2009年“国砖”开山之作HIFIMAN HM-801就具备了可换耳放卡的可能性,并于2011年的时候推出了平衡耳放卡。但由于HM-801机身上的耳机输出口并不是平衡插口,所以这个平衡耳放卡还上自带了一个插口,换上这个耳放卡后,机身也因此凸起了一块,易用性会受到一些影响,无论如何,在便携音频器材中,这算是对平衡输出的第一次尝试。2013年的HM-901则将可换式耳放卡设计在了机身内部,机身上的耳机输出口也变为了平衡式的。HM-901仅有在使用平衡耳放卡的时候,才能完全匹配平衡耳机,不完全是完全原生的平衡输出设计。

真正完全原生的平衡口输出设计,出自一款并不高端的播放器,也就是我们之前评测过的HIFIMAN HM-700。这款产品首次将平衡输出的概念“下放”到了消费类级别的产品中。为了让用户不用为选配耳机而烦恼,它同时还附带了自家的耳机,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今年,HIFIMAN终于不用在这个概念上“单打独斗”了。AK240的加入,想必对于普及平衡输出这个概念大有帮助。看得出来Astell & Kern对平衡输出的市场接受度也是非常谨慎,它的机身设计了两个耳机输出口,平衡输出采用了专用的2.5mm接口,普通耳机则可接在标准的接口上正常使用。

TIPS平衡也不是一日建成的。即便在专业音响领域,平衡最早只是一种信号连接方式,后来才出现的平衡放大器。纵观从MD时代一路走来的随身音频设备,同样如此。

平衡口播放器如何搭配?

很显然,要完全发挥平衡输出的优势,必须要播放器和耳机都要支持,缺一不可。播放器是有了,那么耳机呢?我们飞速地转动了一下大脑,粗略地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结果情况令我们吃惊:目前市场上零售版的平衡插口耳机少得可怜!只有HIFIMAN RE-600采用的是平衡设计,另外他们还有一款RE-400B。不过这款平衡版的RE-400B原本是设计为HM-700的原配耳塞,零售版的RE-400则是传统的三级插头!那么推出AK240的Astell & Kern呢?很多人都知道,Astell & Kern其实是iriver的一个品牌,而iriver传统上是一个播放器制造厂商,MP3时代耳机就开始和森海塞尔合作,直到前不久的豪华版AK100也是跟森海塞尔搭着在卖,所以他们推出平衡插口耳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何况,AK240的平衡接口采用的是非传统的2.5mm设计,也就是说,除非搭配特别为其设计的平衡耳机,否则AK240的用户还是只能用传统的耳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的是这样吗?情况到这里峰回路转,高档的耳机/耳塞都是可换线式设计对不对?所以,你只需要重新换一根平衡设计的耳机线,耳机就能立马完美兼容平衡口输出的播放器。目前,森海塞尔、UE、舒尔、索尼等主流高档耳机都具备换线。所以你可以想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换线将是门大生意。另外,既然平衡输出的播放器是个趋势,那么我们未来也许也能看到更多采用平衡接口的耳机产品,这一点我们还是很乐观的。endprint

TIPS

虽然平衡口设计的耳机都是四级插头,但并非所有四级插头的耳机都是平衡口设计!比如很多手机原配耳机看上去也是四级的,但那只是增加了一个麦克风,而不是平衡设计。

平衡输出的效果如何?

就我们使用的经验来看,平衡输出的第一感觉并不一定能给你带来从单声道到立体声,或者从立体声到环绕声那样巨大的变化。如果你抱着“焕然一新”、“惊为天人”般的期待,那么你很可能会失望。平衡输出再怎么折腾,仍然是标准的立体声,想要它发出如电影院般的环绕声效,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很多流行歌曲的录音和制作本来就很粗制滥造,声场狭小,人声浮漂,乐器质感不佳,纯粹靠尖利的刺激感获胜。对于这样的录音,你可能并不会听出有什么不一样。但如果你聆听一些录音良好,尤其是以声场开阔、富有临场感著称的一些发烧碟,比如著名的“当铺爵士”,“诺亚方舟”之类,那么你会发现,平衡输出确实有优势。口型比例正确,声场又深又阔,乐器定位和结像清晰,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听耳机,更具有临场感。一般来说,平衡输出对于古典、爵士、人声、乡村音乐等类型表现更好,而对于普通的流行音乐,就没有这么突出的表现。当然,这并不是因为音乐类型决定的,而是因为大多数流行音乐唱片的制作没有那么考究。这就又带来一个问题了。岂不是我入了平衡输出的播放器,还必须要听专用的试音碟才能发挥效果?其实不用纠结这个问题,平衡输出的效果至少不会更差。如果价格合适,我为什么不选带平衡输出功能的产品?

TSPI

平衡输出的优势还跟聆听的环境有关。聆听的环境越安静,越能体会到平衡输出的不同之处。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在嘈杂的地方,任凭你的音质再好,充其量也就等于“出个声”而已。

随身Hi- Fi音源的“三国杀”

就目前随身音频市场的对抗来说,明显出典型的三国杀风格——“中日韩”三者的较量。中国的HIFIMAN,日本的SONY和韩国的iriver。那么,三者目前的顶级产品,孰优孰劣呢?

新发布的AK240气势如虹,至少在2400美元的价格完全突破了我们的想象。安卓系统、平衡输出、wifi下载……AK240的卖点不少。对于音质,主推的平衡输出也确实为其争得了不少印象分。

索尼ZX1的确是近几年来的一款诚意之作,被索尼开发人员评论为“不计成本的设计”凝聚了很多心血,比如双电源供电、音响专用的电容和线材设计也都令人眼前一亮。就规格的比较,HM-901和AK240都具备平衡输出的情况下,ZX1丢失了这样一个特性,在两大竞争对手都具备这样特性的时候,确实是一个遗憾。

HIFIMAN HM-901是一个纯音乐播放器,操作界面和显示屏幕都属一般,但在DAC芯片等跟音质相关的规格上却做到了极致:两片顶级的ES9018芯片,可更换式耳放设计,平衡输出,可以连接底座。虽说易用性等方面相对日韩对手略有差距,但是对于音质可以妥协其他方面的用户来说,确实是不二的选择。

根据我们从遥远的乌克兰线人处获得的情报,索尼可能会在今年,也就是传说中的随身听诞生35周年时推出一款具备平衡输出口的Walkman。倘若这个消息属实,那么索尼至少在规格上会不吃亏。如果真的索尼加入平衡输出口的战团,那么平衡输出这个概念的普及将会更快。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认为,2014年很可能会成为便携音频设备大跃进的一年,平衡+高清,将成为高端产品所必备的名片。2014年也想确实成为随身音源的大跃进之年,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插口播放器音质
私人影院音质优选 ATT(安缇)SUB-12+
让全家人共享Hi-Fi音质 DALI(达尼)OBERON C系列
在小空间享受大型音箱的音质 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 RLS Ⅱ/UIW RSS Ⅱ
Walkman诞生40周年 索尼适时发布NW-ZX500和NW-A100系列播放器
基于STM32的MP3播放器设计
自动辨认插口方向的U 盘
Moon ACE播放器/放大器一体机
其它都好,音质有待提高 小米AI音箱
大口径球铁管水压试验机插口密封失效分析
播放器背板注塑模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