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钻石模型”的沪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
2014-02-20周静
周静
内容摘要:本文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分析基础,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生产要素状况、机会和政府6个方面比较了上海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探讨上海和台湾在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并提出促进今后沪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钻石模型 上海 台湾 创意产业 比较
上海、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截至2012年底,上海共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家,114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中心区域也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符合自身资源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增长。上海几个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及其特点,如表1所示。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我国台湾地区,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取代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日益发展成为新的支撑力量。2010年台湾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从法律角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2008年间,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从98亿台币提升到234.5亿台币,就业人数亦大幅度增加。
基于“钻石模型”的沪台创意产业园竞争力比较
(一)生产要素
1.地区文化、艺术基础。上海市有3000多年的历史,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共有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台湾文化由于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的呈现。文物资源丰富,高山族、雅美族、布农族等民族特色仪式活动、饮食、歌舞、刺绣等都是台湾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2.空间载体。在空间载体方面,上海与台湾都充分利用了旧建筑,上海依靠众多老工厂和仓库做载体,台湾也以历史建筑做创意空间,都使原本闲置多时的空间获得重生。但是空间载体对于两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不同,上海的文化商品需要与所在空间的共融性或匹配度并不是很高,而台湾则非常注重文化创意商品或服务与这些空间有共通的特性。
3.人才。上海市一直非常注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上海市“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和《市委宣传部“十二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到2015年,上海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要达到25万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百千万”目标。台湾也非常注重文化创意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上海等大陆城市不同的是,台湾对文化创意人才更重视经历和体验,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是马上进入社会工作,而是去欧洲或者台湾乡村行走一年,加深生命的体验,这非常像鼎盛于18世纪英国的“大陆游学”。
(二)需求条件
1.当地经济状况。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将全球经济打入谷底,上海和台湾的经济也都难逃此劫,但是上海依靠其扎实的基础工业和产业升级依然保持了经济指数的上涨,台湾由于近些年工业和科技疲软,经济连续下滑。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的数据,上海人均GDP是1.9万美元/年,台湾为1.49万美元/年,因此上海的经济状况及消费能力略好于台湾,如表2所示。
2.消费人群的综合素质。由于台湾本地消费者的老练程度和对产品与技术的需求相比上海更加复杂,台湾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具有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变化的能力,同时,面对用户市场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将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产品或服务。
3.市场。截至2012年底,根据上海市政府的统计数据,上海常住人口为2380万,台湾人口共2331万人,因此地区内的消费市场差异不大。2011年全年上海入境游客人数为800万,台湾为609万,与上海相比稍低,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创意都市,除上海外的其余省市对上海的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而言是很大的市场,而台湾作为一个孤立的岛屿,从地理上限制了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流动。
(三)相关支持性产业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早,已发展出完整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构建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上海相对来说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产业本身虽发展迅猛,但与其他相关支持性产业的互动、融合仍有待提高。
(四)主体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1.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上海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和计算机软件等相关领域的研发与设计活动优先得到发展,而台湾核心创意产业大部分是文化艺术的基础产业。
2.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和数量。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上远不及台湾,而且多为混合型文化创意园区,往往包括很多的主题和方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闲置空间再利用,产业偏向小型化,有些只是一个馆或一幢楼,分散性和多类别使得群聚效应不够,但主题鲜明,且数量很大。
3.文化创意产业的风格差异。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间短,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特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对较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产业的经营模式上,本地传统文化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特性。
4.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情况。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而且各产业园均针对本身的特色来定位,彼此风格迥异、区别显著,因此同业内竞争并不十分激烈。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偏向小型化、分布广、数量多,因此彼此间竞争相对更为激烈。
(五)机会
当前,上海正逐步迈入城市转型的发展新阶段,“四个中心”建设与文化发展的融合互动正日益强化,“后世博”效应将逐步显现和释放。随着台湾和大陆的进一步开放与交流互动,广阔的大陆市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不能错过的良机,两岸互通融合的时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心剂。endprint
(六)政府
1.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态度。上海和台湾政府均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促进其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但是,上海和台湾政府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台湾奉行低度管理、高度辅导原则,上海则采取政府主导原则。
2.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行政架构。上海市经贸委员会在2004年年初成立了上海设计创意中心和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台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机构主要有“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等,如图1所示。
3.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由于同台湾相比,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因此产业发展政策具有紧迫感和跨越性,但规范性和完整性略显不足,大多停留在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的部署阶段,而对于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性不强,在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和与百姓生活的切合度上与台湾还存在一定差距。
对策建议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明确行政管理机构定位,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台湾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值得上海借鉴,上海还应学习台湾,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上海需要创造条件,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使市场竞争保持活力,又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性。
第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借鉴台湾文化创意品牌的打造经验,树立自己的原创品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抓住沪语、浦江风情、海派文化等关键亮点进行打造。
第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产业链升级。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发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其成为上海市高端服务业的支柱和亮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提高集聚区管理水平。上海应通过多方面努力来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尤其应注意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水平,使文化创意园区成为上海市整体文化规划的一部分。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培育大型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大而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有利于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发挥,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拓展岛内外市场。借助打造世界级城市的机遇,吸引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创意产业落户,并将其与台湾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同时,台湾本土企业应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打开大陆市场、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知名度。
第三,提高产业政策贯彻执行力度。应重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执行链条,为政策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难题扫除障碍,提高产业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
(三)加快沪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建议
第一,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沪台两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借鉴彼此的经验方法,可以缓解两地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实现有效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第二,打破政策屏障,完善融资体制。扫清合作障碍,实现两地产业上的开放、互通,建立推动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专门机构,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第三,加强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合作。鼓励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如对以台湾企业为主要参展对象的展览在税收、通关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对有发展潜力的会展提供一定补贴。
第四,通过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搭起沟通桥梁。沪台两地可以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两地具有的文化资源、高新技术资源及各种有利条件,加强行业间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皇浦晓涛.文化产业新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6.石杰,司志浩.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海洋出版社,2008
7.孙启明,郭玉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汤莉萍,殷瑜.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9.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10.王建磊.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走向解析[C].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1.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2.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蔡承彬.技术创新的财政激励[J].华东经济管理,2006(10)endprint
(六)政府
1.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态度。上海和台湾政府均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促进其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但是,上海和台湾政府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台湾奉行低度管理、高度辅导原则,上海则采取政府主导原则。
2.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行政架构。上海市经贸委员会在2004年年初成立了上海设计创意中心和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台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机构主要有“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等,如图1所示。
3.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由于同台湾相比,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因此产业发展政策具有紧迫感和跨越性,但规范性和完整性略显不足,大多停留在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的部署阶段,而对于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性不强,在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和与百姓生活的切合度上与台湾还存在一定差距。
对策建议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明确行政管理机构定位,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台湾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值得上海借鉴,上海还应学习台湾,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上海需要创造条件,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使市场竞争保持活力,又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性。
第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借鉴台湾文化创意品牌的打造经验,树立自己的原创品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抓住沪语、浦江风情、海派文化等关键亮点进行打造。
第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产业链升级。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发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其成为上海市高端服务业的支柱和亮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提高集聚区管理水平。上海应通过多方面努力来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尤其应注意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水平,使文化创意园区成为上海市整体文化规划的一部分。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培育大型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大而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有利于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发挥,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拓展岛内外市场。借助打造世界级城市的机遇,吸引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创意产业落户,并将其与台湾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同时,台湾本土企业应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打开大陆市场、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知名度。
第三,提高产业政策贯彻执行力度。应重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执行链条,为政策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难题扫除障碍,提高产业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
(三)加快沪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建议
第一,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沪台两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借鉴彼此的经验方法,可以缓解两地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实现有效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第二,打破政策屏障,完善融资体制。扫清合作障碍,实现两地产业上的开放、互通,建立推动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专门机构,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第三,加强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合作。鼓励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如对以台湾企业为主要参展对象的展览在税收、通关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对有发展潜力的会展提供一定补贴。
第四,通过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搭起沟通桥梁。沪台两地可以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两地具有的文化资源、高新技术资源及各种有利条件,加强行业间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皇浦晓涛.文化产业新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6.石杰,司志浩.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海洋出版社,2008
7.孙启明,郭玉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汤莉萍,殷瑜.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9.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10.王建磊.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走向解析[C].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1.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2.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蔡承彬.技术创新的财政激励[J].华东经济管理,2006(10)endprint
(六)政府
1.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态度。上海和台湾政府均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促进其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但是,上海和台湾政府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台湾奉行低度管理、高度辅导原则,上海则采取政府主导原则。
2.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行政架构。上海市经贸委员会在2004年年初成立了上海设计创意中心和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台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机构主要有“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等,如图1所示。
3.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由于同台湾相比,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因此产业发展政策具有紧迫感和跨越性,但规范性和完整性略显不足,大多停留在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的部署阶段,而对于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性不强,在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和与百姓生活的切合度上与台湾还存在一定差距。
对策建议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明确行政管理机构定位,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台湾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值得上海借鉴,上海还应学习台湾,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上海需要创造条件,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使市场竞争保持活力,又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性。
第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借鉴台湾文化创意品牌的打造经验,树立自己的原创品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抓住沪语、浦江风情、海派文化等关键亮点进行打造。
第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产业链升级。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发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其成为上海市高端服务业的支柱和亮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提高集聚区管理水平。上海应通过多方面努力来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尤其应注意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水平,使文化创意园区成为上海市整体文化规划的一部分。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培育大型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大而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有利于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发挥,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拓展岛内外市场。借助打造世界级城市的机遇,吸引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创意产业落户,并将其与台湾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同时,台湾本土企业应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打开大陆市场、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知名度。
第三,提高产业政策贯彻执行力度。应重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执行链条,为政策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难题扫除障碍,提高产业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
(三)加快沪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建议
第一,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沪台两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借鉴彼此的经验方法,可以缓解两地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实现有效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第二,打破政策屏障,完善融资体制。扫清合作障碍,实现两地产业上的开放、互通,建立推动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专门机构,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第三,加强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合作。鼓励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如对以台湾企业为主要参展对象的展览在税收、通关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对有发展潜力的会展提供一定补贴。
第四,通过沪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搭起沟通桥梁。沪台两地可以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两地具有的文化资源、高新技术资源及各种有利条件,加强行业间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皇浦晓涛.文化产业新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6.石杰,司志浩.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海洋出版社,2008
7.孙启明,郭玉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汤莉萍,殷瑜.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9.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10.王建磊.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走向解析[C].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1.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2.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蔡承彬.技术创新的财政激励[J].华东经济管理,200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