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论语》论修养
2014-02-20刘思禾
刘思禾
一个人道德人格的自我修养,古人一般称作修身或者修德,这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点。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注意到自身修养这个问题,比如天主教、东正教和佛教,都有自己的修炼、修行传统。但是只有中国文化把这个作为思考一切的基础,以及所有活动的中枢点,孔子就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成就。我们读史书的时候,常常看到古人立志修德的故事,这是和孔子以来的传统分不开的。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观察自身,自觉校正习气,以期达到理想的人格。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注释】徙,音xǐ,奔赴,向那个方向努力。
【解说】修德和讲学是并举的,学问是向外学习,修养是向内努力,二者是人格成长的两只轮子。修的意思是治理,把自己看作需要治理的对象,修养就是自己来治理自己的工作,直到自己的人格变得成熟纯粹。在儒家的眼中,人自身如同田地,必须努力去耕耘,才能获得生命的果实。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注释】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谄,谄媚别人。《诗》,指《诗经》。切,磋,琢,磨,是修治玉器骨器等的手法。切、磋是修整大的轮廓,琢、磨是打磨细节。
【解说】贫和富是人的外在区别,穷人和富人都该注意修养自己。子贡认为穷人该有骨气,富人不能骄横。孔子则进一步说,穷人该安贫乐道,富人该知礼敬人。子贡于是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来说明修德要不断精进的道理,孔子对此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够触类旁通。此章中用治玉来比喻修养的确非常贴切、形象。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解说】修德要有一个目标,见贤思齐就是要学习贤者。孔子强调不仅是向时贤学习,还可以向古人学习,取法乎上。宋代的程颐,明代的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效法圣人,都是这样的例子。看到修养不那么高的人,就该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也有这些毛病?孔子这里提到的内省是儒家特别重视的,内省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体察反省。儒家后来的文献《大学》《中庸》都特别强调慎独,也就是一个人独处时要诚实面对自己、要求自己,和孔子讲的内省是一脉相承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注释】曾子,孔子的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参,音shēn。
【解说】孔子谈到君子时说到:内省不疚,何忧何惧?也说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的话,自省是修养的基本方法。曾子的这段话是对自省最好的解释。对待工作要尽职尽责,这是忠,对待朋友要诚恳信实,这是信,对待学业也孜孜以求,这是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每天要反省的地方,这样做久了,德性就会提升。
5.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卫灵公》)
【解说】修德总是意味着对外在诱惑的自觉抵制,所以孔子说好美色的人常见到,好德行的少见到。修养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就在于人性中总是有各种和德性抵触的东西,比如贪欲,软弱,随波逐流等等。儒家所以把修养作为终生的事业,就是要和人性低下的部分作斗争,直到克服它。这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迂,人们大多接受现实中自己的样子,不想也没办法去改变它。儒家提醒我们,正是这样,人们常常生活在痛苦与烦恼中。要解决生活的问题,最终还要回来,面对自我作修养的工夫。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注释】恕,用自己的心推求、体谅别人的心。
【解说】《圣经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这个在西方被称作道德金律,实际上和儒家说的恕道很相似。不过,在儒家这里,恕道是处事原则,也是修养方法。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你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对别人做。在《大学》中,恕道被总结为絜矩之道。所谓絜矩就是用尺子来度量,比喻相互处理关系时要懂得变换视角,动态地把握角色,以获得同情和了解。这种思维在今天也非常普遍,人们在争吵时常说的就是:要是你在那个位置,你也这样做吗?由此可见,恕道是中国人讲理的基本规则。在1993年的世界宗教会议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老的训诫被《走向全球伦理宣言》采纳,成为当代普世伦理的基础。
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
【解说】以文会友是进学,以友辅仁是修身,这里的重点是朋友的益处。在一个人修养过程中,老师是指引人的,朋友则是辅助人的。一个人只有在一个温暖的人文环境中,修养才能够顺利。反过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朋友,朋友是一种相互激励的关系。《里仁》篇中讲到:德不孤,必有邻。只要用心修养德行,哪里都有相辅相助的近邻朋友。所以,找到你的朋友,珍惜你的朋友,和你的朋友一起努力吧。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注释】天命,上天给予人类的命运。耳顺,能听进各种话。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解说】这是孔子晚年的自述。从立志于学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修养层层而进。三十有所树立而不移,四十不再迷惑,五十觉知天命,六十能够听进各种言语,七十的时候做什么都很自在,又不违背规矩,这是人格理想的至境。修养就是这样一种生命历程,如同河流,慢慢宽阔浑融,最后人凭借自我的德性,坦然面对人生、历史和世界。
【总结】
孔子讲修养,有两点值得重视:一个是内省,即自我反省;一个是恕道,即体谅他人。这两点可以视作修养的方法。自我反省是说要严格对待自己,从时时事事上注意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在某种意义上,反省和基督教中的忏悔很像,只不过反省是自己对自己的,而忏悔是人对神的。儒家重视反省,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性中有正面的东西,能够体察自己监督自己。体谅别人是说从对方的视角来理解对方,而不要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常见的话来说就是将心比心。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个人的角色总是不断转换的,父亲也是儿子,上级也是下级,卖家也是买家,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心平气和地看待别人,解决冲突。简单地说,儒家理解的修养,就是八个字: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儒家重视修养,是希望人们有更宽厚的德性来处理冲突,以过上和顺的生活,因为我们总是要在人群中生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