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越 | 通过限制创造“无限”的可能—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工作室示范街区

2014-02-20胡越

世界建筑 2014年7期
关键词:甲方气质角度

胡越 | 通过限制创造“无限”的可能—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工作室示范街区

本次课程成果与预期比较

胡越:我觉得整体还可以,但也有些遗憾,因为“无限”没做出来,有可能是时间的关系,也有可能过去的惯性问题,也许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些欠缺,总之还是没有激发出学生在一个限制特别严的条件下跳出去,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我原来以为会有一些特别极端的结果在里面,应该有一两个人突破重围,但是这一点没做到,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遗憾的。

我一直认为既要看学习的成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多堂课上也没有太达到预期效果。我原来希望学生们特别活泼,特别热闹,或者说搞得我很难堪都有可能,但是开始时我一说,大家都不说话了。不知道别的组是不是更好一些,可能老师的手段更多或者找一些别的人过来,可能激发学生的开放。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学生都很用功,非常投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作品呈现出来,还做了模型,完成度还比较高,这点我还是比较满意的。结果也还可以,但是还是期望有几个不同的趋向,现在看来还是有些趋同。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题目限定得太厉害了,从课堂的表现和最终的结果来看,更多的我觉得是他们从小教育的影响。

我一直觉得清华的学生应该潜质很大,特别聪明,能力是需要激发的,让他们更开放,更大胆创意。然而有一点我还是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有限”,天马行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让他们在刚开始就知道,你是在一个限制的条件下做设计,而不是无限的条件。如果下一次课程,我想可能教的方式更放松些,激发学生们探讨问题的热情。

1 评图现场

对其他组的感受

胡越:我更关注的是老师们的出题和教学的方式,老师们是从哪儿去教这些学生,横向地跟我的想法做了比较。最初出题时想的就是要怎么教学生,一些老师从另外一些角度考虑。我觉得教学生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下而上,告诉他们最基本的东西,不告诉他们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形而上的东西。而有些老师是从一个观念上做些思考,比如关于城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的未来等,然后在过程中教学生们怎么做、怎么思考。我是选择了自下而上,因为基于我的工作经验的考虑,我接触的这些毕业生,从基础上还欠缺一些,缺一些基础的教育和训练,可能过多地教了一些建筑类型应该怎么做,比如一个办公楼的一些基本概念等。但是,我觉得这些完全可以到设计院后学。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我认为应该教给学生的是更基本的,像是一个设计的方法或套路,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找到问题的独特视角,如何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把它转换成建筑的形式语言,然后如何操作这个形式语言。从我个人在工作中多年的经验总结来说,对于三年级来说,专注教这方面更好一些。当然其他老师的课题在之前也有讨论过,相互介绍过教学方案,我也还是挺受启发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时,确实也给了学生不一样的东西,可能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2.3 学生陈羚琪作业

个人的一些收获

胡越:有一个比较大的触动,也是后来觉得我这门课里最缺的一个,就是对两次评图的重视度不够,当时认为这种特别细的学生作业让别的老师来评的话,可能不一定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在8周的时间之后,如果突然有一个人从另一个角度,或者更绝对的,完全是对立面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用批判的眼光在评图的时候提出来,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而且最好学院派和先锋派的老师可以相互搭配一下。所以如果下次课程,我会在这方面改进一些。

关于设计的方法和课题的内容我有考虑过很长时间,但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我一直没有机会做系统地整理,比较零散。这次教学让我有机会去系统整理了自己的想法,讲课会强迫着自己去梳理想法,对我个人有挺大的促动。同时在课堂上与学生们的互动,又对我初始的设想有一些修正。

另外还有一个想法是,我设置的题目的条件可能有一些太多,导致大家出来的东西差不太多,可能除了我们组之外都没有这样的限制了,大家都从形态上比较丰富。这点可能我今后会做一些调整,也算是一些反思和收获,但是我还是想延续这个题目,对学生还是非常有用的,具体的细节上会做些调整。

对学生的期待

胡越:我后来用微信语音给每个同学做了中肯的评价,但是没有公开的,我觉得有些东西不能当着他人的面对学生做评判,所以都是私信。

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个人对最后的方案的评判,跟分数高低不太一样。再有一部分是我个人对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的一些建议,比如一些表现不佳的学生我会给出中肯的点评。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还挺好,说很受鼓舞。有些学生其实很聪明,人是有差异的,可以做与哲学、人文艺术、社会等理念为基础的创意,也可以结合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创意。建筑师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尺度,对色彩的感受,从功能到构造,很多方面都缺乏基础的研究,是需要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才来完成的。

代表学生作业点评

学生作业(陈羚琪):是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我觉得她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太一样,是唯一一个以真实人物为甲方的,其他同学都是假设的很有特点的甲方。她跟这个人熟悉,了解这个甲方。其次,她的作品把建筑空间作为烘托建筑气氛的一个载体,别的同学的建筑空间好像都没太跟人发生关系。

学生作业(李旻华):一个建筑方案,我最看重的是要有气质。跟人一样,气质可能是通过生活阅历和教育等方面的积累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儿。我觉得建筑也应该有气质,是所有东西综合在一起,比如说材料、构图、空间的把控,包括平面图设计。这是相对的,或者说每个方案都有不同的气质,但是一种不太容易做出来的气质,这个我比较看重,可能这个学生自己也不会意识到。说得直白一些,我觉得是一种把握形式美的眼光。

4-7 学生李旻华作业

猜你喜欢

甲方气质角度
神奇的角度
房地产工程中甲方管理成效提升策略
施工中的甲方质量控制研究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做生活的甲方很奢侈吗?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