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血清WBC、hs-CRP、IL-6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4-02-20阮志芳何文钦傅懋林肖雪玲解放军第180医院神经内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21期
关键词:白细胞颈动脉硬化

阮志芳 何文钦 傅懋林 肖雪玲 解放军第180医院神经内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颈动脉狭窄是目前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解决症状性狭窄的主要方法[1]。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而CAS术后,易导致斑块破裂,虽通过保护伞等“栓塞保护系统”有效解决远端血管栓塞问题,但狭窄动脉解剖重构及斑块碎片释放的炎症因子进入血循环,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检测外周血中的炎症指标WBC、hs-CRP及IL-6水平对脑血管事件的评估及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CAS术后血清WBC、hs-CRP及IL-6的水平,探讨炎症指标的动态变化在脑血管事件中的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成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术前所有患者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颈部血管彩超及数字血管减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狭窄,均为脑卒中“责任”血管,病例共入组2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62.1±10.5)岁,体重指数(23.7±2.1)kg/m2。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等卒中危险因素。入组标准:(1)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临床症状;(2)采用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方案,确定颈动脉狭窄程度≥70%;(3)患者意识清楚,肌力≥3级,无精神异常及智能障碍;(4)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5)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肝肾及凝血功能正常。

1.2 CAS方法 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置入8F血管鞘,全身肝素化,导丝导引下将8F导管置入颈总动脉,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脑保护装置定位于狭窄远端后释放,再应用球囊扩张狭窄段后,在路图下送入自膨式支架(记录支架的型号),对位准确后释放支架,复查造影判断支架成形情况。术中全程肝素化,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变化。

1.3 标本采集 分别在入院第1天和CAS术后第3天空腹采集2ml EDTA-K2抗凝管1管,促凝管1管;其中抗凝管用于检测WBC和hs-CRP,促凝管用来检测IL-6。

1.4 试剂仪器 WBC、hs-CRP采用检验科SYSMEX XE-2100血球仪及飞测CRP检测仪检测,人血清IL-6试剂盒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清WBC、hs-CRP、IL-6水平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清WBC、hs-CRP、IL-6水平结果比较(±s)

表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清WBC、hs-CRP、IL-6水平结果比较(±s)

?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常见病因,解除狭窄及稳定斑块是预防卒中的关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由于其创伤小、疗效确切,术中通过保护和滤过系统可预防碎裂的斑块造成脑栓塞,是目前颈动脉严重狭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对于责任动脉解剖重构及斑块碎裂后释放的炎性因子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一直未受到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在斑块的形成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炎性反应,如单核细胞在内皮黏附分子的作用下附着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并进入内皮下转化为吞噬细胞,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白细胞(WBC)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炎症细胞,多数斑块病理研究显示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资料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清WBC水平比较,尽管术后白细胞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预示白细胞计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并非一个敏感的指标,原因在于斑块仅是局部炎症反应,而白细胞计数升高多意味着全身性炎症反应,如感染性疾病。国内李焰生教授等研究认为,相对于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较高的独立预测作用[2]。Chapman等[3]亦发现单核细胞计数与颈动脉斑块及内中膜厚度独立相关。

既往研究显示,炎症标志物hs-CRP是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指标,其水平变化预示着斑块的易损状态[4]。本文结果显示hs-CRP在CAS术前维持在较高水平,术后进一步升高,CAS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s-CRP始终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hs-CRP水平越高,预示着斑块越不稳定,易形成不良的临床血管事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循环血中IL-6水平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小血管疾病有关[5]。IL-6高水平与斑块易损有关[6]。本文资料显示CAS术前、后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术后IL-6水平明显升高,提示IL-6作为一种常见的炎症因子,是斑块变化的一个敏感指标,其机制可能是IL-6促进了细胞因子与氧自由基的产生,降低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合成。有研究发现,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后脑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因素[7]。因此检测外周血IL-6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斑块易损性及CAS术后继发脑损伤的一项辅助指标。

综上所述,hs-CRP、IL-6等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临床上,应密切监测上述指标的变化,并将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1] Goodney PP,Schermerhorn ML,Powell RJ.Current status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J〕.J Vasc Surg,2006,43(2):406-411.

[2] 潘元美,李焰生,林岩.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3):174-176.

[3] Chapman CM,Beilby JP,McQuillan BM,et al.Monocyte count,but not C-reactive protein or interleukin-6,is an independent risk marker for 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Stroke,2004,35:1619-1624.

[4] Corrado E,Rizzo M,Tantillo R,et al.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baseline asymptomatic carotid lesions:a 5-year follow-up study〔J〕.Stroke,2006,37:482.

[5] Hoshi T,Kitaqawa K,Yamagami H,et al.Relation between interleukin-6level and subclinical intracranial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J〕.Atherosclerosis,2008,197(1):326-332.

[6] Yamagami H,Kitagawa K,Nagai Y,et al.Higher levels of interleukin-6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echogenicity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s〔J〕.Stroke,2004,35(3):677-681.

[7] Van Mook WN,Rennenberg RJ,Schurink GW,et al.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J〕.Lancet Neuro,2005,4(12):877-888.

猜你喜欢

白细胞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白细胞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