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治报告
2014-02-20费强
费强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鸡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肿瘤疾病,该病以外周神经、内脏器官、性腺、肌肉和皮肤单独或多发的淋巴样细胞浸润为特征。日龄越小感染性越高,多在2~5月龄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发病率为5%~80%,死亡率为50%~80%。本病一旦感染,感染鸡终生带毒、排毒。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传播方式是直接接触,也可通过媒介而间接传播,如通过病鸡或带毒鸡的羽毛、皮屑、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饲料等传染。呼吸道是病毒进入体内的最重要途径。潜伏期短的3~4周,长的几个月,临床症状多样化,可能表现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皮肤型、混合型等。近年来,很多地方发现毒力极强的马立克氏病毒,给本病的防控带来了很大难度。笔者现将2013年汾阳市发生的一起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13年4月6日,汾阳市杏花镇某海兰褐蛋鸡养殖场引进3000羽雏鸡,该批雏鸡1日龄时在孵化场已接种马立克氏病液氮苗,14日龄养鸡户进行马立克氏病疫苗二免。饲养至3月龄时,陆续发生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而且随着日龄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药物治疗无效。
二、临床症状
鸡群中大部分鸡只精神状态良好,采食、饮水正常。患鸡有的站立不稳,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有的翅膀下垂,低头或斜颈。病程长者表现消瘦,羽毛蓬松、干燥、无光泽,粪便呈草绿色。
三、病理变化
解剖10只病死鸡,部分可见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部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颜色变为灰白或黄白色;有的病变位于肝脏、脾脏、腺胃、肠道、卵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见下图);少数呈现皮肤型症状,毛囊肿大,有溃疡发生。
四、实验室诊断
应用琼脂扩散试验诊断,借助马立克氏病病毒抗血清来判定病死鸡羽毛囊中有无马立克氏病病毒,该方法简单易行,能准确地诊断病例。具体步骤如下:
1. 拔取患鸡羽根含有羽髓的羽毛数根,剪下含羽髓的部分放玻璃容器内,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并挤压羽髓,使得羽髓液与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备用。
2. 制备琼脂平板,在制备好的琼脂平板上打孔,孔呈梅花形。
3. 将已知的鸡马立克病病毒抗血清加入琼脂平板中央孔内,周边孔将待检患鸡羽髓液编号分别加入,放湿盒中于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4. 结果显示,周边孔与中间孔之间出现一条白色不透明的沉淀线,即阳性反应,说明待检羽髓液中有鸡马立克氏抗原。
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马立克氏病。
五、防控措施
目前马立克氏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用以下综合措施预防:
1. 加强鸡群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做好消毒灭源工作,用3%氢氧化钠溶液对鸡舍墙壁、地面和周围环境全面消毒;在饲料中倍量添加矿物质元素,特别是硒,增强鸡群抵抗肿瘤疾病的能力。
2. 鸡场一旦发生马立克氏病,对病死鸡立即采取扑杀深埋措施,以防散毒。
3. 从信誉良好的厂家购进雏鸡,督促卖方做好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接种,认真签订合同。
六、小结
1. 马立克氏病一直在世界各国养鸡地区流行,难以防控的原因很复杂。病毒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是一个主要原因,现阶段所用的进口疫苗要在液氮罐中保存和运输,给实际操作带来较大困难。另外,马立克氏疫苗要求雏鸡出壳后越早注射越好,可是同一批种蛋孵化时,雏鸡出壳时间往往相差1~2天,而且育雏室温度高达36~38℃,疫苗一旦开启稀释,必须在1小时内颈背皮下注射完才能保证效果,这使得接种时机很难把握,免疫效果很难保证。
2. 雏鸡出壳前后消毒很重要,不能走过场。出壳前种鸡场要对孵化厅、孵化机、运输工具等进行完全彻底地消毒,养殖户引进雏鸡前也要对鸡舍熏蒸消毒,引进后带鸡消毒,及时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有利于鸡只对马立克氏疫苗建立起良好的免疫应答。
3. 马立克氏病与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极易混淆,临床诊断时要注意区别。两者传播方式不一样,马立克氏病主要经水平传播,所以疫苗免疫接种至关重要,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属于垂直传播,没有疫苗可接种免疫;两者发病日龄存在差异,马立克氏病多在2~5月龄发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般在24~40周龄发病,且死亡率比马立克氏病低,很少超过5%。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汾阳市南二环新政府大楼四层畜牧兽医局 邮编:0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