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划
2014-02-20高小彦马磊
高小彦+马磊
一、发展现状
甘肃省庄浪县地处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各项气象指标完全符合苹果最佳适生区的要求,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截至2013年6月,全县苹果总种植面积达3.15万公顷,其中2013年3月栽植0.8万公顷,5月下旬调查成活率在96%以上,创造了全国县级发展苹果的最好纪录。主栽品种有烟富1~6号、惠民短富、宫崎短富等,授粉品种有新红星、首红、天汪一号、阿斯、秦冠等。
2012年全县以苹果为主的果品总产量达到16万吨,果品总产值达4.8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117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9%。比2011年的果品产量、产值分别增加了3.2万吨、1.2亿元。2012年果农果园亩收入最高达到3.5万元,全年果园亩收入达10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2万元以上的农户分别超过100户、700户、4000户。
采取树形改良、果实套袋、配方施肥、单果管理、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提升了果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使优果率达到65%,商品果率达到95%,无公害化程度达到90%以上。建成了10.3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1162亩“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示范基地,1200亩“国家苹果标准园”,3个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万泉镇北川的国家苹果标准园得到来自全国各地果树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达到了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平。
在全县果品生产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产、储、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建成各种苹果窖(库)800余座的基础上,建成千吨以上大型储藏保鲜库14座,改扩建1座,总储藏能力达到4.7万吨,年实现储藏增值4000万元。还建成了果品包装厂两家,果品进出口贸易公司两家。
二、成功做法
在甘肃省果树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庄浪县2011~2015年果品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每年在全县苹果适宜区发展苹果园8万亩。
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农户进行土地兑换,采取以零换整、反租倒包等形式承包经营果园,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走出了一条适合该县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每年实施“十百千万”的培训计划,在10个果园重点乡镇培养100名技术干部和1000名农民技术员,培训果农2万人次。每年聘请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韩明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研究所李丙智教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马明研究员等果树专家来县里的培训班授课。同时,由果园所在乡镇每年组织果农到陕西,甘肃天水、静宁等地参观学习。结合果园管理,县乡200多名果业技术人员采取现场指导,结合课堂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培训果农。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发展果品产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重粮轻果的小农意识还没有彻底转变。二是果园发展不平衡。全县现有苹果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人均占有果园面积0.67亩,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利用不够。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果业信息网络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条件差,捕捉信息不及时,指导性不强;中介组织、果品营销组织、果农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强;果业科研专业人员少,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四是规模化发展果园缺乏可操作性,大部分乡镇的川区村社农户地块分散,建成的果园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五是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对产后储藏、加工等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果品生产相配套的气调储藏、加工设施建设缓慢,清洗、分级、打蜡、冷链储运等产后处理环节空白,恒温库、土窖规模数量严重不足;果品精深加工处于空白,缺乏生产企业,果汁、果醋、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难以开发,制约了全县等外果、残次果、落果的高效利用。
四、发展规划
1. 要进一步提高果农对发展果园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群众在兄弟乡镇和周边县区参观学习,结合一些种果大户的现身说法、算账对比,激发广大农户的种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农户为主体的果园发展格局。
2. 扩大基地规模 突出两大区域,集中连片、整乡推进、整流域开发,建成河川道与浅山梯田优质富士苹果生产带和梯田台地鲜食加工兼用型苹果生产集中区。到2015年,苹果园总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人均占有果园1.2亩,实现果园适宜区全覆盖目标。
3. 实施优果工程 采取以“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为主的四大关键技术,使果园单位面积果品产量达到2000千克,优果率达到70%,商品果率达到95%。
4. 延伸产业链条,兴办龙头企业 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发展果品精深加工企业;新建一批储藏营销、包装材料生产等配套型企业。加强横向联合,组建果品企业集团。有选择地扶持一批重点果品经销大户,加快发展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真正走出一条“市场+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5. 加强果农培训 一是采取专家指导、院地联合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技术提高培训班。二是果园所在乡镇要适时组织技术人员、村社干部及果园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三是果业技术人员要切实发挥职能,采取抓点示范、现场指导、课堂讲解、印发资料等形式,对重点乡镇、专业村进行全覆盖集中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持证乡村技术干部和果农。
6. 发展中介组织 鼓励、引导果区的乡村组建果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物资供应,果品储藏、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提高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7. 积极流转土地 对土地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进行合理流转,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内外科技能人、致富强人、果农、果农协会以及其他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团体,采取独资、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承包经营果园。提倡果农将土地、果园折成股份,参与果园承包业主的果园开发和股份分红。鼓励县乡农业、林果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果园承包经营,充分发挥果园管理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果园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管理。
8. 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 要切实加强政策性扶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在提升苹果产业方面的引导、激励和推动作用。建立县财政支持、项目支撑、银行扶持、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要整合农牧、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县财政也要逐年增加苹果产业专项经费,每年至少投入20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品牌建设、果农培训等。
9. 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要采取专家指导、院地联合、乡村各类组织参与的方式,产、学、研相结合,开发名优产品,主攻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提高产业开发水平。二是要强化县乡两级果业服务组织,推行技术人员包园抓点责任制。三是要对苹果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建立果品基地技术实施方案、合同管理和果园作业日志等制度,积极开展绿色苹果认证的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果业管理部门要与工商、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联合,加强对绿色苹果基地产地环境和农药、化肥、果袋、地膜等投入品的监管,逐步建立县级果品质量监测体系。
(作者联系地址:甘肃省庄浪县林业局 邮编:7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