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谋划 科学施策 切实履责“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广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4-02-20连均达
文 连均达
精心谋划 科学施策 切实履责“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广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 连均达
为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着力纠正各类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央文明办、公安部自2010 年起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重点普及安全知识、安全理念,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提醒人们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摒弃交通陋习,为维护道路交通公共安全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个三年计划(2010-2012)成效显著
为期三年的首阶段“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四项活动:
一是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即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
二是“摒弃六大交通陋习”。即自觉告别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行人过街跨越隔离设施等交通陋习。
三是“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即坚决抵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
四是“完善六类道路安全及管理设施”。即进一步完善城市过街安全设施、路口渠化设施、出行引导与指路设施、道路车速控制设施、农村公路基本安全设施、施工道路交通组织与安全防护设施。
主要完成了三项任务:
一是在2010 年全面启动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组织专项整治行动,集中解决了日常交通行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了文明执法和科学管理,促进了交通参与者知法、守法,机动车驾驶人交通陋习及危险驾驶行为进一步减少,道路安全设施和管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公务人员进一步发挥文明交通表率作用,执法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活动首先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一批重要中等城市,取得明显实效。
二是在2011 年大力解决交通行为中的痼疾。通过组织专项检查,督促工作落实,促进了交通参与者身体力行文明礼让,安全带、头盔使用率明显提高,机动车停放规范有序,路口、路段人行横道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酒后、超速、疲劳等危险驾驶行为引发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明显下降,道路安全设施和管理设施隐患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执法效率和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活动在全国中小城市广泛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在2012 年巩固前两年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成果。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扩大活动实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全社会文明交通良好风尚的形成,努力实现交通参与者守法出行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机动车交通违法率、事故率显著下降,城市和公路建成一批交通秩序好、事故少的“示范路”,群众交通出行安全感以及对交通环境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执法能力显著增强,执法形象、执法公信力大大提升。活动向全国各县城和中心镇全面铺开,取得明显成效。
取得的成果:
“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自2010年部署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对文明交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保持了总体平稳。各地紧紧围绕保安全保畅通目标,在突出抓好大城市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中小城市,积极辐射县乡、农村,文明交通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重点交通违法得到有效遏制、道路通行环境得到改善、文明交通长效机制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10578.77万辆,驾驶人23562.34万人,分别是1991年的17倍和13倍。2011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27起,比1991年减少43.7%。特别是2012年春运40天,“安全至上、平安回家”成为主旋律,取得首次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历史性成效。
以上成绩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在政府主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也反映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增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在进步,让大家进一步认清了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路径,增强了信心。
第二阶段三年计划(2013—2015)已进入实施阶段
在总结首个三年计划成果的基础上,为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质,改善城乡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公安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管总局决定,继续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
第二阶段计划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交通安全法制教育,提升全民交通文明素质。
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法制教育,从自觉遵守交通信号开始,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交通素质。司法行政部门要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交通运输部门要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对持有从业资格证件的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每两年进行不少于24学时的继续教育,会同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进驾校“五个一”活动,使驾校成为传播安全驾驶、文明行车理念的主阵地。公安机关要用好审验学习制度,强化对满分驾驶人及有违法记分记录的大型客货车驾驶人的再教育。教育行政、公安部门要督促指导中小学校结合有关课程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每个学期不少于2课时,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交通安全法制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展“小手拉大手”等宣传活动,将交通安全理念传播到家庭,辐射到社会。公安、文明办、司法行政、安全监管等部门要积极协调文化、广电等部门,以“法制下乡”、“文化下乡”、“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乡村广播、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方式,对农村居民等重要群体开展安全出行知识教育。
(二)加强媒体宣传,营造文明交通浓厚氛围。
要充分运用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期刊、网络、手机短信、移动传媒等,大力宣扬文明交通“德、礼、法”理念,传递文明交通正能量。文明办要针对本地区文明交通创建的实际问题,如行人过街不遵守交通信号、机动车通过路口不减速、货车野蛮驾驶危害公共安全等,协调各类媒体,按照《关于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的意见》(文明办〔2013〕1号)的要求,制作刊播一批“文明交通”公益广告。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动群众讨论,通过法律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夜间不规范使用灯光等交通陋习,形成社会共识;要会同相关单位进一步深化交通广播电视“文明交通百城百台大联播活动”,带动文明交通信息传播的共享、联动和聚焦,引导舆论,服务出行;要加强交通安全专业媒体阵地建设,推出一批针砭陋习、弘扬文明的名牌栏目,培树一批影响力大、群众欢迎的专业主持人队伍;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交通电视频道建设,增强宣传教育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加强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壮大文明交通公益宣传力量,加强志愿者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文明办、公安、教育行政、司法行政部门要协调共青团、工会、妇联,完善文明交通志愿者招募、注册和培训上岗制度,不断壮大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联合制定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计划,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及汽车俱乐部、车友会等群众团体的参与积极性,大力组织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宣讲、救助交通事故受害人家庭等文明交通公益活动,打造、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地域品牌。
(四)加强交通违法监督管理,建设综合防控体系。
要发动各方面力量,建立包含部门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交通违法综合防控体系。文明办、公安机关要协调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交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的单位、道路和车辆安全隐患,以及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公安机关要建立交通违法举报平台,鼓励群众通过微博、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等途径举报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完善严重交通违法抄告制度,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加强对本单位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协调有关部门将公民交通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保险费率等挂钩。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对道路运输驾驶人继续教育情况的检查,并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重特大交通事故责任倒查、追究和社会公告力度。
(五)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传播现代文明交通理念。
要倡导、传播“自律、包容、礼让、文明”的现代文明交通理念,将“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打造成为凝聚交通安全理念、交通法治理念和交通文明理念的文化品牌。
公安、司法行政、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各地将“122”交通安全宣传纳入全民普法、平安创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等活动计划,促进全民文明交通素质养成。公安机关要会同教育、交通运输等部门,继续推广建设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使其成为广大交通参与者了解交通安全文化、接受文明交通再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交通安全网站、微博等网络阵地建设,搭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资源和文化产品共享平台。交通运输部门要指导运输企业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并将其贯穿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进一步强化运输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责任感。文明办、公安、教育行政、交通运输部门要联合组织交通安全文学、文艺、影视等作品创作、征集和传播活动,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交通安全作品,丰富交通安全文化资源库,扩大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
(六)加强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建设,创造文明出行良好环境。
要充分发挥群众作为交通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设立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网络平台等,畅通群众建言献策的渠道,反映影响出行安全、便捷、畅通的道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问题。要定期对道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进行排查、整改。要提高路口路段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水平,通过增设行人安全岛等二次过街保护设施,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防止因管理设施不完善诱发不文明、不安全交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