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网标准化设计的两套系统在数据迁移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2014-02-19丁博赵卫华张岚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年23期

丁博 赵卫华 张岚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国网标准化设计的两套系统间进行数据迁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为其他需要进行相关工作的单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营销信息化;数据迁移;理论参考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1 数据结构差异

国网公司SG186工程虽然明确了营销业务应用的统一数据模型,但在实际的开发方面,由于各开发厂商的平台不同,导致两套系统分别增加、修改了部分数据模型。尤其是在数据迁移时,需对存在差异的数据结构进行转换处理,否则将会出现历史数据丢失、在途业务无法继承等问题。

2 数据含义差异

不同系统虽然都严格遵循国网标设进行开发,但由于开发人员理解的差异性,因此会造成在字段信息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其真实数据含义仍然存在差异。此类问题隐藏于数据处理过程中,情况复杂,不易察觉,易在系统更替中造成业务差错,尤其是电费差错的产生,对营销业务和客户服务造成及其严重的影响。下面,我们将针对两套系统更替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1实收数据记账年月差异

2.1.1现象描述

两套系统通过前台、后台统计月实收电费信息数据不一致。

2.1.2问题分析

两套系统实收数据记账年月含义不一致,影响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原系统中收费记录表(A_PAY_FLOW)中收费年月字段(CHARGE_YM)存储的是记账年月,记账年月(ACCT_YM)未使用;实收电费信息表(A_RCVED_FLOW)中的实收年月(RCVED_YM)存储的是记账年月,记账年月字段未使用,收费日期(RCVED_DATE)存储为到账日期。

由于以上两个核心表的部分字段含义不相同,导致在数据迁移时需对A_PAY_FLOW(收费记录)、A_RCVED_FLOW(实收电费信息)、A_RCVED_PL_FLOW(实收代征电费)、A_PREPAY_FLOW(预收电费信息)中的部分字段进行处理。

2.1.3解决方案

(1)将原系统中A_PAY_FLOW.CHARGE_YM字段更新到新系统对应的A_PAY_FLOW.ACCT_YM;

(2)截取A_PAY_FLOW.CHARGE_DATE字段的年月信息,更新到A_PAY_FLOW.CHARGE_YM字段;

(3)截取A_PAY_FLOW.CHARGE_DATE的年月信息,更新到A_RCVED_FLOW.RCVED_YM字段;

(4)截取A_PAY_FLOW.CHARGE_DATE到年月日信息,更新到A_RCVED_FLOW.RCVED_DATE字段;

(5)将A_RCVED_FLOW.RCVED_YM 年月信息更新到A_RCVED_PL_FLOW.RCVED_YM、A_PREPAY_FLOW.PREPAY_YM字段。

2.2分次结算数据存储差异

2.2.1现象描述:两套系统通过前台、后台统计月电量电费信息数据不一致。

2.2.2问题分析:两套系统处理分次结算用户电量电费的逻辑不一致,导致数据存储差异。原系统处理分次结算用户的电量电费时,第N-1次电量电费会生成应收数据,在查询该户当月最终的电量电费时以第N次(最后一次结算)电量电费为准,第N次电费电费也会生成的应收记录,应收记录为“第N次电量电费-(∑1~(n-1)应收电费)”;新系统分次结算用户电量电费计算N-1次只计算N-1的抄见电量和电度电费,第N次(最后一次)计算第N次抄见电量、当月总变损、总线损、电度电费、总基本费、总力调,应收电量电费统计只统计第N-1+第N次(最后一次)电量电费数据。

2.2.3解决方案:将原系统分次接用户的第N次(最后一次)电量电费数据减去(∑1~(n-1)电量电费)。共涉及ARC_E_CONS_PRC_AMT(用户电价电费)、ARC_E_KWH_AMT(电度电费)、ARC_E_PF_AMT(功率因数调整电费)、ARC_E_PL_AMT(代征电费)、ARC_E_BASE_AMT(基本电费)。

3基础档案引起电费差异

由于数据结构、数据含义等差异,两套系统间易出现基础档案不同的现象,在电费计算中,部分数据来自于基础档案,因此极易造成严重的问题。

3.1转供关系问题

3.1.1现象描述:计算存在转供关系用户电费时出错。

3.1.2问题分析:原系统计算转供关系仅靠计费关系判断,未正确设置用电客户的转供标志,新系统依靠用电客户信息中的转供标志进行判断。

3.1.3解决方案:计量点计费关系迁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若该户有转供关系,且有关系的计量点状态不为拆除,则该户设置为被转供户;若该户没有转供关系,则视为该户为无转供户;查找有转供关系的关联用户,且该关联计量点状态不为拆除的,将该用户设置为转供户。

3.2计量点级数问题

3.2.1现象描述:计算电费时出现异常,无法计算。

3.2.2问题分析:原系统电费计算时未使用计量点级数信息,因此计量点级数不准确,而新系统严格校验计量点级数信息,导致无法进行数据准备。

3.2.3解决方案:进行计量点信息迁移时遵循以下原则:若计量点没有计费关系时,则认定该计量点为1级计量点;若计量点有计费关系(关系为并列总表、相加、相减、合算功率因数)、且无其他关系,则视为1级计量点;查找与1级计量点有计费关系、且相关计量点不是拆除状态、关系为主分关系或转供关系的,则将查找到的计量点等级设置为关联计量点等级+1(2级);查找与2级计量点有计费关系、且相关计量点不是拆除状态、关系为主分关系、转供关系的,则将查找到的计量点等级设置为关联计量点等级+1(3级);查找与3级计量点有计费关系、且相关计量点不是拆除状态、关系为主分关系或转供关系的,则将查找到的计量点等级设置为关联计量点等级+1(4级);若计量点不满足上述所有条件,则将该计量点视为1级计量点。

3.3线损设置问题

3.3.1现象描述:部分用户线损计算错误。

3.3.2问题分析:原系统根据每个计量点上的线损计算方式分别单独计算线损,然后再根据计量点分摊方式扣减。新系统先计算主计量的总线损,然后根据子计量点的线损分摊方式进行分摊。

3.3.3解决方案:进行数据迁移时遵循以下原则:将主计量点线损计算方式保留,将子计量点线损计算方式设置为“不计算”;所有计量点线损分摊方式保留。

3.4变更记录问题

3.4.1现象描述:部分用户电费计算时出现大量的示数翻转、电量加倍、变更电量重复计算的现象。

3.4.2问题分析:两套系统在处理用户变更数据的算法上存在差异。原系统在处理C_BF_CONSPRC_TACTIC(变更前用户定价策略)、C_BF_METER_READ(变更前电能表示数)、C_TRAN_CHG(变更变压器记录)、C_BF_BILL_RELA(变更前计费关系)、C_BF_BILL_PARA(变更前计量点计费参数)、C_BF_CONSPRC(变更前用户电价)等变更信息时,判断改变更记录是否已使用不仅根据CALC_ID(电费计算标识)字段进行判断,还根据其他内在逻辑进行判断(造成CALC_ID字段不准确);而新系统仅根据CALC_ID(电费计算标识)字段进行判断,从而导致变更记录是否已使用混乱,引起大量存在变更记录的用户电量电费计算错误。

3.4.1解决方案:删除每个用户倒数第二次电费计算年月之前的所有历史的变更记录信息。然后对剩余的变更记录进行逐条处理。由于變更记录双方实现方式差异巨大,会引起大面积的电量电费计算错误,建议今后数据迁移不在迁移变更记录。

结语

在两套符合国网标准化设计的系统间进行数据迁移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提前进行多次的电费试算与差异比对。本文主要对其中几个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成功摸索出一套在国网标准化设计体系下不同厂商营销业务应用系统间数据迁移的方法,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教训,旨在为后续有相关业务操作的单位提供实践及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米尔顿,李芳.深入浅出数据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2]宋宇,邓成华.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升级策略:策略与方法实战案例[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