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讨

2014-02-19刘长亭

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政治

刘长亭

教学始终存在着一个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在变动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永远追求。

坚定育人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容回避,不少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枯燥乏味的“学分课”,“选而不学,学而不信,信而不笃”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利轻德”思想比较普遍,对大学生思想冲击很大,致使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着相对疲软乏力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以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也不容乐观。为了避免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动一阵子,麻木一辈子”,甚至“无动于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面对现实,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愿望,认真研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与学生共同探讨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门课程,看似简单易教,仿佛人人都可以教,其实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治心”的课程,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而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涉及到许多学科专业,综合性很强,这既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所以该课的教学难度较大。

正是如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更有必要,我们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充满信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坚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应具有可信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什么内容最吸引学生,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问题。虽说有全国统编的教材和教参,但是各个地区、学校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参差不齐,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开设的课程,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则应根据社会实践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视教学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取舍,切忌面面俱到。

第一,理论内容要准确精炼,难易适度,多少适宜。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不是为了培养理论家和伦理学家而讲授这门课程,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理论讲得越多越好,也不是理论讲得越深奥越好。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强调引经据典,从理论到理论,这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最主要的是针对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给学生讲清重要的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以及学习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二,理论内容要通俗易懂,具有可信性。尽量以“小道理”来讲“大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难免要讲一些“大道理”,即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但是“大道理”不能讲得太深、太繁,不要总讲一些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大道理”给人的感觉太“空”、不“实”,因而使人觉得不可信,多讲一些“小道理”和具体的人和事,寓道理于具体的人和事之中,增强理论内容的可信度。即使是“大道理”也应尽量以“小道理”呈现给学生,这样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无论“大道理”,还是“小道理”,若能做到寓理于情,入情入理,情理交融,通情达理,学生就会相信,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使这种教育在内心深处发生作用,产生效果。亦即入情才能入耳,入理才能入脑,入脑才能见效。

其三,理论内容要对大学生管用。理论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用它来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理论应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即所学理论要管用。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他们最欠缺的是什么,讲什么内容最能触动他们呢?老师必须事先了解和研究。一般而言,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身边的问题,同时还特别喜欢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国内外大事。因此,教师要重点讲解学生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在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来佐证,以增强直观效果,使人有一种可触摸到的感觉,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困惑。

应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把教学当成挣钱养家糊口的差事,把学生当成木偶一样摆弄,必定是一场双输的游戏。面对没有激情的学生,老师都应该怀疑自身的价值。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教师一定要致力教学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改革,以贴近学生、吸引学生,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受学生欢迎的目标,教师必须做到“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信、真教”。

一是教师应该做到“真学”。潜下心来,一刻也不放弃对理论的研究与学习,一刻也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一刻也不放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并最终用学问的“真”换来学生对理论认识的“透”。二是对所教理论“真”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开辟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而如何理解和传播这些创新理论,就需要教师结合历史与现实作深入的研究,搞清楚其来龙去脉,理解、搞懂其理论真意以及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三是对所教理论“真”信。只有做到对理论的“真”信,才有可能做到前者的“真”学和后者的“真”教。老师只有相信自己讲授的理论,才有可能充满激情、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四是教师还要做到“真”教。即不能因为应付工作,甚至为了生计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能因为教师的地位和工资福利不高而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而毫无效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的好与不好源于老师付出的“真”。在课堂上,教师将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把枯燥的内容演绎得绘声绘色,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现实问题、思考社会人生,和学生一起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分析辩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办法,洞悉学生的需求,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一定能换得学生对自己劳动的尊重与认可。endprint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要求老师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主要是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它比“言教”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所谓“润物细无声”。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抓学生的教育首先应从抓教职工的教育入手,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和工作作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怎么能不从中受到教育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如此,更应该成为思想道德的模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奉者,能先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感化学生,再用理论的力量引导学生;还应有良好的修养,健康的人格,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以其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果一位刚讲完社会公德的教师,下课后就在教室走道上随地吐痰,或者迫不及待地拔出香烟就在教室里当着同学的面十分陶醉地吸起来,或者与同事开玩笑“出口成脏”,这些举动足以抵消90分钟的理论教学。如果老师一方面大讲助人为乐,要求学生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另一方面自己却一毛不拔。试想,学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教师是社会的化身,学生往往以老师作为未来人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学校里,教师的言行无不在“暗示”着学生: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师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师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正应了《礼记·大学》中的那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另外,师生平等,可以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尊重老师、相信老师,老师就得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能用怀疑的眼光、说教的语气来对待学生。学生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不一定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而往往是知识欠缺、认识问题、大环境的问题。如果老师能这样来理解,那么,学生和老师就能平等的交往,授业解惑才能有实效。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教师与学生双方处于无奈之中,教学只能是走过场。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的态度要和蔼,给人以亲近感,“亲其师,信其教”,师生之间必须讲平等,相互理解,学生才乐意接受老师所讲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真正从老师的课堂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有所得,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手段应在“活”字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不能是一种模式,一讲到底,切忌满堂灌,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相信老师讲的道理,然后用所学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一个“活”字,老师要在“活”字上下功夫。

一是内容上要“活”。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内容有取舍能力。教材内容要烂熟于心,能深入浅出,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做到旁征博引,讲起课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增加授课的信息量,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是授课方式要“活”。每节课以一种教学方式为主,其它的各种方式交替使用。如讲授法、研讨法、谈话法、知识竞赛法、辩论法、案例法等;最好不要以一种方式讲到底,以避免单调乏味。依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三是所作结论(或答案)要“活”。理论问题的探讨、实际问题的解答,结论不是唯一的,应给学生以探索的空间。不能以老师和教材为唯一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资料,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学生就觉得这些真理(原理或道理)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故而乐于接受,容易见诸行动。

四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出“活”。思想道德境界具有层次之分,一方面老师要尽量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境界;另一方面不能用一种思想道德境界要求所有的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做到崇高和无私,否则,学生就觉得你讲的高不可攀,不现实,因此,也不愿意这么去做。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的评判不能僵硬化,重要的是能坚守思想道德的底线。

五是在实践中将理论变“活”。“事实胜于雄辩”,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学生听了许多遍都理解不透的道理,可能在实践中看一遍或体验一次就都解决。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看中学,在干中学,受直观教育,就能收到心悦诚服之效。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