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与能力间架起“结构”之桥
2014-02-19顾丽娟
顾丽娟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不少,而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同伴合作,PPT或者黑板上或多或少会呈现相关的“结构”提示。有时提示内容是对话,有时是短篇,句型中用“…”表示可以替换、变化、拓展的内容。学生在输出语言时,往往边说边看提示的“结构”框架,或者干脆眼睛盯着所给的“结构”进行“交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同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个体和合作的活动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并在展示活动中感受成功。
上述现象中学生似乎在提示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是在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从他们不停地看黑板或PPT是否可以判断他们的注意力就是在语言的组织、句型的组织运用上,那么何来“真实的交流意义”呢?没有眼神的接触,没有内心的释放,只是盯着语言内容的问答,不应算是交流。既然不是交流,何来思维碰撞和人际的交往?
那么,现象的背后,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结构,孩子们的心里没有结构,结构没有内化到孩子心中。 我们要把词的结构、句的结构、篇的结构、语言的结构渗透进孩子心里,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之间架起结构的桥梁,真正提升孩子的语言综合交际能力。
结构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结是结合之意义,构是构造之义,合起来理解就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结合构造之意思。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语汇、语法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这四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语言这个复杂的符号系统的特点。
教学中要充分在资源回收中整理出结构。PPT呈现结构固然能够降低语言难度,但是为了结构而结构,必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构的形成是动态的过程,是从学生中生成的。本文以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实验课Seasons in my eyes为例谈结构的内化。
一、在资源回收中整理明晰结构
【片段1】
在对话情境中呈现Make sandcastles
T: ... Spell the word together.
S: (spell)
T: How to remember this word?
S: sand + castle.
T: Yes. Can you give me more words like this?
S: Classroom.
S: Basketball.
S: Seasons.
T: ...
Sandcastle 是个典型的合成词,了解合成词的构成能够降低记忆难度,减少记忆单位,11个字母拼起来的单词和两个单词组合成的单词,记忆起来当然是后者既简单又有意义。解读合成词的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记忆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同类”词汇中加深印象,可以总结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开放后资源的整理与回收,教师处理得比较模糊。一个学生认为seasons也是合成词,教师含糊带过,事实上,seasons不是合成词。
学生对于合成词结构的内化,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经过不断积累、识别、修正的过程,在建构合成词结构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确,形式合成和意义合成两个条件兼备的情况下才是合成词。
二、在不确定性中把握规律
词在句中,句在对话中、在篇章中。要学好英语,就要对英语规律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在本质上深层次地把握英语,把英语学习由技能训练提升为规律性认识。
【片段2】
在同样的对话情境中呈现plant trees,接着进行突破。
Building Blocks:
S: I can plant trees.
T: Can you add “apple” in the sentence?
S: I can plant apple trees.
T: Can you add “in the park” in the sentence?
S: I can plant apple trees in the park.
T: Can you add “in spring” in the sentence?
S: I can plant apple trees in the park in spring.
T: Can you add “with my friends” in the sentence?
S: I can plant apple trees with my friends in the park in spring.
T: Can you add “happily” in the sentence?
S: I can plant apple trees happily with my friends in the park in spring.
Building blocks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旧知,学生在组句的过程中体悟和琢磨语言的规律,同时把学生对句子的认识由点状向网状生发,形成整体结构,从而清晰地展示了由简单句到复杂句的建构过程。掌握了规律就能更加透彻地了解事物,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学习就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习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学来的,最终还是要靠理性、智力和认知,靠本能或者自觉地对所学语言进行归纳与总结。英语的学习,分析得越深入,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学习能力就会更强。endprint
我们发现课堂上孩子在对话交流时面对面,有眼神的交流,有自然的身体语言,从交流中看到了他们内心那种信心和成功。原来“结构”已经内化在孩子们心中了。心中有结构,结构即思维,思维即语言。综合语言语用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的。
三、在整体中把握局部
【片段3】
通过听的方式呈现有声短篇,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逐句呈现篇段。接着突破plant trees,进行句型结构训练,通过把握句的结构来掌握词汇,然后落实have a picnic的教学,通过对话的建构突破词汇运用;整体朗读语篇,通过两个单句到一个长句的转换,运用结构;再构语篇,通过谈谈“Spring in your eyes”,学生内化结构,输出篇段。
1.篇的结构首先是生成的
语境围绕着话题展开,语脉贯穿在话题中,局部与整体的有机生成离不开语境、话题、语脉。
在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黑板上形成板书如下:
My favourite season is ...
In ... , its ...
Its ... and ... . It isnt ...
I can ... and ... But I cant ...
I like (doing) ...
How ... ! / What ... !
看似结构清晰的板书,其实还有待进一步整理。
2.篇的结构应该是块状的
在生成的板书中,能够用更加简单的词汇让学生更加明确结构。如下,这样学生对篇的结构意识会更清晰明了。
My favourite season is ... (Beginning)
In ... , its ... (Color)
Its ... and ... . It isnt ... (Weather)
I can ... and ... But I cant ... (Activities)
I like (doing) ... (Hobbies)
How ... ! / What ... ! (Ending)
对于括号里内容的提炼能够帮助三年级的孩子更好地内化结构。
3.篇的结构是可以变化的
对于篇段的主体部分,即相关季节的颜色、天气、活动、爱好等方面的表达,一定是板书上的顺序吗?怎样真正地做到连续而有序的表达,是先谈天气还是活动,先谈颜色还是爱好,怎样灵活体现结构的可变化性?
专家交流时指出,首先教师还可以从语境上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对于苏州最美的季节是什么?对于上海,最美的季节是什么?对于哈尔滨最美的季节又是什么?这样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表达。回归学生的生活必然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灵活度,学生拥有多少空间,必然会呈现多少精彩。学生会搜索并运用更多自己的词汇,真实地表达,这样必然会改变板书呈现的结构。教学于不确定性中展示学生的精彩!
结构是生成的,是来自于学生的,形成结构之前必然是“开放”。“新基础教育”强调“有向开放”,这里的“向”就是“核心目标”,课前的开放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已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认识、表达观点。这里开放的话题不是随意的,它必然导向“核心目标”。
特级教师龚海平在Keeping fit这一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与学生互动谈论图片,围绕着开放性的问题Why is this man so fat? Why is this man so thin? 展开谈话,从学生中获得大量信息。来自学生中间的各种各样的,连在座的听课老师都想不到的信息,都是指向本课的“核心目标”——“fit/keep fit”。龚老师在开放之后进行了有效的回收与整理,并且轻轻巧巧点拨一下,本课的 “fit”一词学生就理解了,“Keep fit”学生也掌握了。
教师在开放问题之后与学生的互动,必须做到“回收和整理资源”和 “解释和提升资源”,这里的“回收、整理、解释、提升”就是“结构”意识的体现。而这“回收和整理资源”和 “解释和提升资源”也正是许多老师欠缺的地方。在互动中一定能生成资源,这些资源还得在回收的过程中形成结构或者嵌入新知,这就得看教师是不是真正内化了“核心目标”,真正内化了“育人价值”。
因此,学生英语能力的形成必然首先做到“内化结构”,而“内化结构”必然在“有向开放”之后,能做到“有向开放”必然胸中已有“丘壑”。如此形成正态的积极的循环,则在语言知识与能力形成之间已架起结构之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