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颜玲:褐土地上农民情
2014-02-19艾鹏达
艾鹏达
建厂,源于责任
在很多人眼里,张颜玲企业做得很成功。但她创业的艰辛故事,却并不被人们所熟知。上世纪90年代,一直做小食品批发生意的张颜玲通过辛勤经营,有了一定的积蓄。改革开放的年代,创业浪潮席卷着每一块土地,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张颜玲在思索着如何做点大生意。
考察了很久,她在很多人的不解和担心中做起了粮食生意。从农民手里收购后,直接卖到南方,因为没有中间环节,所以她的收购价每斤要比市价贵3分多钱,可别小看这3分钱,聚少成多,在张颜玲的经营带动下,很多农民每亩地增加了近百元的收入,在某种角度上看张颜玲也帮助了乡亲们多了收成,于是当地农民也和她建立了深厚感情。
如此一干又是多年。2011年,阜新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后,产量上来了,销路又成了问题。很多农民又找到了张颜玲。看到农民花生销路出现了问题,张颜玲连忙联系自己的朋友。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己的粮食销售渠道, 张颜玲销售了一万多吨花生,总算是帮助农民渡过了难关。
通过这件事,张颜玲认识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找到农民持续增收的项目,诸如花生滞销的事件还会发生。怎么能闯出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呢?此时,张颜玲再一次陷入了思考。
经过考察,张颜玲发现,阜新种植的花生品质较其他区域的都要好。销路不好,一方面是供求信息不畅,另一方面也是阜新花生还没有做出品牌。如果自己做花生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不但企业的利润高了,农民增收也有了保障。
张颜玲有着过人的果断和毅力,说干就干,她要依托家乡的资源建设花生深加工产品的公司,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于是,陆续投资近8000万元的可居花生食品有限公司诞生在了辽西大地上。
抓质量,企业农民双丰收
从原来单纯的经销模式转向为深加工经营,张颜玲首先考虑的是管理模式上的转型。为了将新的企业经营好,张艳玲广纳贤才,先后从湖南高薪聘请了销售总监,又从台湾高薪聘请了技师,一群敢想敢做、尽职尽责的人聚拢在张颜玲的周围,开始了可居花生的成长之路。
依托辽宁省政府“一县一业”的方针政策,阜蒙县选择了花生作为本县的主推产业,而近水楼台的可居花生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粗略估计阜蒙县应该有200左右家花生生产、销售企业,而在张颜玲的心中,可居花生一定要做龙头企业。
有了方向,张颜玲知道,要想站稳市场,产品质量是关键。张颜玲认为,阜新花生没有黄曲霉病,通过精深加工,可以创出品牌价值。为此,张颜玲严把质量关,她在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确保每一粒可居花生都是货真价实的优质食品。
一位了解张颜玲的人向我们评价了张颜玲的为人,他说张总做企业,从来就是先考虑农民多赚点,合作伙伴多赚点,最后才想到自己。例如去年,张颜玲和农民签订的回收玉米订单,因为阜新干旱,玉米成熟得不好,市场上价格低,但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民利益,张颜玲还是按照以前的价格进行收购,这一行为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
张颜玲之所以能够成功,源于她的责任感。她会对农民负责,会对自己的企业负责,会对产品质量负责。正是有了这些当今市场上最珍贵的东西,张颜玲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
在采访中,给人感受最深的是张颜玲的自信,看到了她带动农民致富的信心。饮水思源,践行感恩,这是我们在采访中最想给予张颜玲的评价。企业也好,做人也罢,没有哪个人能够独自繁荣,也没有哪个人永远单赢,而要让自己的事业长青,我想张颜玲的故事中一定会有值得借鉴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