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胜于教,改胜于作
2014-02-19陈金良
陈金良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学生时常一提笔就头痛,往往“谈之色变”,这是由于没有找对路、入对门。作文批改也颇费教师的心思,而随后的课堂评讲更是肩负为学生寻觅写作“钥匙”的重任。小学习作教学,是将学生带入“写作之门”的基础。而高效评讲,除具备“点石成金”的功效外,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开拓写作视野与思路。
一、激励点评,以评代教
“评讲”二字,评为主,讲为辅。“评”并非批评,而是评价、品评。一篇作文,就是学生的一部作品。教师在品评时,是立足于欣赏作品的视角,还是批改作业的视角,其结果截然不同。从学习心理来分析,学生更乐于接受对自己的好评,肯定的、赞许的,而并非批评。可见,“激励点评”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教”的功效。
(一)趣味点评
《××的自述》是一篇状物类习作,要求学生运用自述的方式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文章尽量生动、具体。在评讲中,简单回顾题目要求,为整个评讲奠定一个基调。随后,对习作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类点评。如列出“通假字排行榜”,点出文中出现错别字的习作;一些学生将作文写成了“流水账”,没有体现具体的题目要求,教师应在评讲中提点学生,要敢于取舍、分清主次。对内容积极向上的作文,教师在点评中用“字字都见正能量”,给学生多加赞许,使点评的语言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
(二)挖掘美
篇篇佳作,仅是一个理想状态,但只要是用心写成的文章,都有它的美。善于发现文中之美,让学生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可树立他们的写作信心。比如有的学生写《雾的自述》,文中小作者通过对“雾”的描写,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情感。其一,为“雾”色之美丽而欣喜;其二,为“雾”给交通、通信所带来的不便而忧心;其三,感慨“雾”虽为天然形成,但却无辜沦为健康“敌人”而深感同情。可见小作者思想之理性。这便是文中之美,是值得赞许之处。
二、寻找差距,以改代作
好文章贵在“改”。如同初长成的树,需要修去多余的枝蔓、枝叶,才能茁壮成长。但是“改什么”“怎么改”,则是个大问题。要了解到自身差距所在,才知道“改什么”;而修改的思路,则是解决“怎么改”的问题。
(一)互评找差距
诚然,教师在评讲中列举出优秀的范文,学生寻找自身习作与范文之间的差距,固然是一个好方法,但容易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全班习作都写一件事!其实,每篇文章都有自身的美,都有可取之处。互评是一个发现美的好方法。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交换彼此的习作来评读,从中发现他人优点,以取长补短。比如,有学生写《电冰箱的自述》,文章语言亲切自然,略带调侃。以“嗨”这样口语化的开篇,立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讲述冰箱容量时,运用拟人的口吻:“我的胃口可大哩!吃饱了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将静态的物体写活了。在互评中,口语化的鲜明特点,使其他学生在比较之下,更容易找到自身差距所在。
(二)自评找思路
修改是在原作基础上,修缮、提炼、升华。修改,需要明晰自身差距所在,对自己的习作有客观的评价,以便找准思路,“对症下药”。如《闹钟的自述》,全篇重点应落在介绍闹钟的外形以及作用上,而有的学生却本末倒置,重点描写了闹钟的由来及如何走进主人家的,没有做到主次分明,因而给人凌乱的感觉。在修改中,需要调整结构,删减描写闹钟的由来及如何走进主人家的段落,详述闹钟的外形及作用作为重点,使文章详略得当。
三、分享经验,浅谈收获
写作即创作,修改即“二度创作”,是高于原作的创作,是创作的升华。这个升华的过程,美丽而痛苦,如破茧成蝶,学生要经历一次自我超越,方能抵达彼岸。
(一)优秀小作者访谈
每一次习作中都有优秀作品涌现,这些优秀案例虽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上是高于一般水平的。在评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优秀小作者”的概念,树立正向榜样,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邀请他们讲述自己写作的经过、经历,以供其他学生借鉴。如学生写了《雾的自述》,就请他谈谈自己现实生活中对“雾”的认识,选材时又如何找到文章的三个切入点,以及修改过程中的体会,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学生的“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
(二)失败经验交流
成功与失败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与人分享,借鉴价值更高。如《书包的自述》中,请一位写成“流水账”的学生,谈一谈写作过程,该生过多地考虑写作素材,想尽量完整地展现有趣的情节,却忽略了写作的重点、文章的整体结构。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其他学生引以为戒的。
文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激励点评也罢,寻找差距也罢,分享交流也罢,都是为学生提升写作水平探究良方。写作这个主观意识外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地积累中磨练。兴趣是写作的动力,乐趣是写作的推力,勤奋是写作的基石,修改是写作的提升,但这其中最不能缺的是评讲。它如同仪表盘上的修正参数,能帮助学生驶入写作的正确航道。可见,在作文教学中,“评”胜于教,“改”胜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