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笔觅古意 挥毫见精神

2014-02-19陈锡生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刀法陶刻紫砂

庞现军(耕夫),1974年8月生。修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现为宜兴市紫砂书画艺术馆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助理导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连续入选全国第六、七、八、九届刻字艺术展并获全国奖,还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全国第四届兰亭奖佳作奖,第十二、十三届国际刻字交流大展(特邀)。多次举办紫砂陶刻艺术展。2011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书法刻字优秀工作者。作品被无锡市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无锡市书画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出版有《观复集——庞现军卷》。

明清以来,陶刻一直是寂寞的。

即使到了当代紫砂红火的时候,陶刻依然如此。无论是紫砂从业艺人抑或紫砂商人,人们的目光关注更多的是一把壶的做工、泥料、款式等等;如果这个商人尚有不错的文化素养,才会将目光稍稍留览一下壶身上的陶刻……是的,数百年来陶刻始终是一把壶的点缀、一种工艺装饰,如同一朵红花上的一片绿叶而已。

陶刻引起人们予以重视的始于陈曼生。许多人知道陈曼生,并津津乐道于他设计的“曼生十八式”,却常常忽视他的金石书家的身分,忽视他喜爱紫砂的初衷便是陶刻。正是他凭借自身极好的艺术素养和对紫砂独特的审美理解,在紫砂陶刻上大展才能。他对不同壶款篆刻不同内涵的字、画,使其浑然一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于简洁明快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韵味,也使一柄普普通通的紫砂壶有了雅致的文化符号,成了令人爱不释手的玲珑物器,后世称之为“曼生壶”。一句话,陈曼生赋于紫砂的陶刻,无疑极大地提升了紫砂的文化品位。

自曼生之后,陶刻艺人们始终没有像制壶艺人那样受人青睐,那样得到应有的尊敬和回馈。一句“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仅仅是陶刻艺人们无奈的自嘲和自慰。尽管如此,紫砂不绝,陶刻不灭,一代一代热衷陶刻的艺人们在寂寞中坚信自己的情趣审美,在清贫中坚守自己的可贵追求。自任淦庭远去之后,他的一代弟子,如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沈汉生等将陶刻推向了又一个时代的高峰。虽然他们现在已迈入老年,但他们创造的陶刻辉煌将久久照耀紫砂的天空……

现在,一位叫庞现军的陶刻高手又涌现出来了,他的陶刻作品频频在国内艺术展上亮相,并以其隽永的书法和深厚的刀法,以及精致的线条,让人眼前一亮,令人们深深享受着陶刻的文化魅力和工艺美感。无疑,他将成为紫砂陶刻又一代的薪火传承人。

来自丁山镇的庞现军痴迷紫砂,钟情陶刻丝毫不逊于一些自诩为紫砂世家的弟子。多年前,这位裹着一身山野之风的小伙子来到丁山,在这片五色土上期盼找寻自己的喜爱,以实践被长久深藏于心中的梦想。但这里的艰难和清苦、粗砺和激烈很快使他意识到,学艺之路并非坦途,没有苦寒哪有梅香?在为生存拼搏的同时,他要用生命的坚韧去与艰难困苦较量,他要放飞青春去拥抱未来的理想。于是,多少个晨曦黄昏,他孤独的身影在窑场上奔走;多少个严寒酷暑,他紧握的铁笔在坭坯上飞舞……金戈铁马,泥屑飞溅,游蛇飞龙,陋壶生辉;他像一位无畏的勇士,在满屋山丘般的坯壶前挥汗不止;他又像一名丹青高手,在方寸之间出神入化。“山丘”一点点消失,他的技艺也在一日日成熟。刀锋错落之间,他与陶刻的情感愈来愈深;铁笔挥洒之中,陶刻的文化韵味也愈显愈浓……

庞现军有极好的书法天赋,写得一手好字,师从著名书法家储云先生之后,他更如游龙入海,浑身充满了书写的激情,处处散发着浓浓的墨香。他发奋学习,勤学苦练,《兰亭序》《三希堂法帖》《张迁碑》《柳公权》《褚遂良》等等传统书法经典使他爱不释手,天天临摹,烂熟于心,书写也渐入佳境。经过专心致志、刻苦学习,现在他的书法作品尽显沉雄古意之风,字字写得格调温醇、清新淡雅,洋溢着书卷之气,使得他的陶刻作品与传统陶刻相比有着明显的异样:

如《鱼乐瓶》以细腻的刀法、疏朗的布局、精致的线条将近水远山、古柏村屋刻画得天地有序、人间趣浓、高旷舒朗。

如《汉铎红皮龙泥壶》铁笔勾划处尽显“二王”韵味,刀锋行走中墨香四溢,收放有度,酣畅淋漓。

又如《六方鱼尾瓶》金石有味,隶体有韵,山鸟有趣,古松有神。如果说这是一件陶刻精品,毋宁说是一幅幅书画佳作。

再如《心经挂盘》精细的刀锋、多变的刀法,将行草的墨韵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极浓的书卷之气,其对陶刻的虔诚令观者动容,其挥指之间的洒脱令人悦目。正如《心经》所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即功行到了深久而纯熟的时候……

陶刻艺术追求的是将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囿于紫砂壶体。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它要求所镌诗画需切茗切壶切情,其铭文与妙趣横生的壶款相和谐,加上精妙的、挥洒自如的刀法,作品才有可能成为壶中佳品。

但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岁月里,陶刻在许多人的手中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必须刻苦学习各种陶刻刀法,又必须强记俗语佳句,《芥子园画谱》几乎是他们必备的教课书之一;他们之中有人或许粗通文墨,但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长年累月的操练,虽刀法纯熟,但字里行间、枝叶花茎中充满匠气;文字布局、花卉章法呆板而滞涩。他们只能永远是陶刻师傅!

庞现军不同了,他先是跟从书画名师学习传统经典书画,后进中央美院进行理论研修,这个过程无疑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开阔了他的审美眼界,再结合长期的实践训练。因此,纵观庞现军的陶刻作品,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他一壶一瓶、一盘一挂的陶刻作品中,始终溢满了艺木气息:他所刻字体,潇洒飘逸,龙飞凤舞,神韵遒劲,浸润着金石般的阳刚之气,又犹如霓裳佩玉,灿然若仙,洋溢着古雅之韵;所镌山水图画,点线之间古朴幽静,虚实之际近水如瀑,远山含黛,起刀时锋芒毕露,落刀处古柏宁静,将动与静和谐于一体,将清癯与丰腴巧妙嵌于一图,灵秀文雅又俊朗飘逸,酣畅淋漓又罡风峥嵘,尽显着一派隽永之感。

庞现军告诉我:“在创作紫砂陶刻时,只有充分利用紫砂作品已有的艺术形式、已成的艺术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陶刻构思,使之与造型融为一体,表现一个主题,表达一种艺术感受,使欣赏者能从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美感享受……” 庞现军的思考和叙述无疑是准确而真诚的,凸现了一名陶刻家的艺术良知和文化素养。他的大量陶刻作品既保持了一流的艺术水准又鲜明地延续了自己一贯的创作风貌。

紫砂艺术与金石书画、陶刻艺术相知相融,成为当代艺术长廊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具有内涵厚重、清雅超俗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个性,有方家将这种壶雅称为“文人壶”。明清时代曾有喜欢紫砂的文人们除了出样定制外,还亲自撰词挥毫与壶艺选型合璧镌刻,表达了文人曲折而深刻的人生观和吟诗品茗赏壶的雅趣。如郑板桥曾定制一款壶并亲笔撰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肌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见《砂壶图考》)而陈子畦书法之晋唐风格、沈子澈款制浑朴古雅、时大彬的“一杯清茗可沁诗脾”、陈用卿的“山中一杯水,石清天地心”等,皆因陶刻而令紫砂壶熠熠生辉,史留佳迹。

庞现军还年轻,他的陶刻艺术之路还很长,但我觉得他在陶刻实践中敢于探索,善于汲前人之精华而又不囿于传统;勇于创新而又博采众长,逐渐形成新一代的陶刻风格。这是时代之喜,也是紫砂之幸!

(陈锡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刀法陶刻紫砂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刀法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每日挥刀五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