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地区储层及沉积相研究
2014-02-19王凡剑杨玉龙时文祥
王凡剑 杨玉龙 时文祥
摘 要:zb地区区内二、三叠系具有与普光、元坝等地区相似的沉积背景,油气前景应是非常优越。文章通过整体对比分析普光、元坝构造及沉积背景,结合区内竹园1井的资料,确定区内储层类型主要是白云岩储层和生物礁储层,通过地震资料拼接组合,总结长兴--飞一段台地相、长兴组--台地边缘相和长兴组--飞一段斜坡、陆棚相的地震反射特征,预测储层分布区域。
关键词:ZB;储层;沉积相;长兴组;飞一段
1 区域地质背景
ZB地区位于秦岭构造带的南侧,川东北南大巴山逆掩推覆冲断裂构造带西端,是古生代-中三叠世四川盆地地台的一部分,北西与米仓山冲断推覆构造带相接,南西与通南巴构造带相连,区域应力场位于应变避风港的有利位置,后期遭受构造变形相对最小,二、三叠系地层埋深适中,保留齐全。区内出露地层整体走向北西-南东向,地表侏罗系呈三角形出露,条带由南向北依次变窄,北部为三叠系碳酸盐岩裸露区。
2 储层类型
2.1 白云岩储层
川东北地区目前已发现的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长兴组上部-飞仙关组1~2段,岩性以残余鲕粒晶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为主,分布在通江铁厂至普光1井以东、镇巴三元坝-宣汉鸡唱一线以西的狭长带内,在通江北部地区及宣汉樊哙以东地区有地面露头剖面。宣汉普光浅滩白云岩已获高产工业气流。
宣汉普光2井飞仙关组一、二段储层岩性以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糖粒状残余鲕粒白云岩、含砾屑鲕粒白云岩为主,孔隙度0.94~28.86%,平均为9.89%,渗透率0.0112~3354.6965×10-3μm2,平均为108.6092×10-3μm2;测井解释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在4.5~15.2%之间,属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储层,有效储层厚301.5m(Ⅰ、Ⅱ、Ⅲ类厚度分别为84.4m、162.3m、54.8m)。长兴组储层岩性为灰色鲕粒溶孔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灰色白云岩,测井解释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在4~11%之间,属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储层,有效储层厚58.9m(Ⅰ、Ⅱ、Ⅲ类厚度分别为26.5m、22.5m、9.9m)。完井后,在长兴组、飞仙关组一段、飞仙关组二段分别试获日产58.88×104m3、62.02×104m3和22.65×104m3的工业气流。
长兴组-飞仙关组一、二段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两个因素,一是粗结构的礁滩相沉积,二是白云化程度。
三维区东西两侧的井、露头资料证实沿南西-北东方向发育台地-陆棚相沉积,其中红渔、盘龙洞剖面长兴-飞仙关组发育台缘礁滩相沉积,台缘礁滩储层发育,证实了台地东侧台缘的存在。竹园1井钻遇的飞一、二段发育德蒸发环境膏盐岩沉积则揭示了稳定台地相沉积,由台缘向东侧推移,露头资料揭示了斜坡-陆棚相沉积,长兴组为典型深色薄层泥页岩深水沉积。因此可以推断三维区中东部应为长兴、飞仙关台缘相储层发育的有利区。
2.2 长兴组生物礁储层
生物礁滩相储集岩是二叠系长兴组特有的储集岩类型,生物礁大致可分为下部礁基、中部礁核与上部礁盖三部分,储集层主要在礁盖(多白云化)及礁核,为裂隙-孔隙型储层,宣汉黄龙场生物礁已获工业气流,盘龙洞发现生物礁古油藏,为重要的储集层系。纵向上,储层主要分为两段,即下部的礁灰岩段和上部的滩相白云岩和灰岩段。
川东北地区生物礁储层主要发育于长兴组中下部。礁气藏储集岩是礁组合中的礁滩相泥粒岩-颗粒岩经白云化改造后的颗粒云岩、晶粒云岩,分布与礁体关系密切相关。根据黄龙1井的物性分析资料,生物礁储层的物性好坏与岩石类型有很大的关系。白云岩的平均孔隙度6.5%,平均渗透率25.95×10-3μm2;灰质白云岩的平均孔隙度2.81%,平均渗透率6.0×10-3μm2;云质灰岩的平均孔隙度3.37%,平均渗透率3.59×10-3μm2;灰岩的平均孔隙度1.5%。从以上数据看,白云岩类的孔渗性能最好;灰质白云岩和云质灰岩次之;灰岩最差,为非储集层。
3 储层沉积相及反射特征
通过典型剖面拼接组合,拼合剖面上吴家坪组、长兴组和飞仙关组一段在地震上对应一套3个相位、4个相同相轴的波组反射,下部三个同相轴位连续稳定,振幅强;顶部同相轴振幅弱,在三维区内部随着相带的变化,巫家坪与长兴组之间的同相轴载斜坡和陆棚部位变弱活消失。吴家坪底面是区域的不整合面和稳定强反射面,地震剖面上对应波组底部强反射;长兴组底界对应上部第2个同相轴强反射;飞一段底界面为最顶部弱轴反射。
3.1 长兴——飞一段台地相
拼接典型剖面上长兴台地表现为长兴组平行席状强反射。吴家坪组-长兴组为3-4轴相位强振幅反射,t0时间≥150ms。长兴组底部或内部反射由差连续弱振幅变为较连续稳定中强振幅点是台地边缘和台地相带划分界线点。其上对应的是飞一段台地相带,飞一段为稳定的平行的中低频、较连续、中强振幅反射,具有蒸发台地的地震特征。
3.2 长兴组——飞一段台地边缘相
在长兴台地边缘相带长兴组表现为明显增厚、在与斜坡相邻部位呈现前积特征,内部不稳定中弱振幅,飞一段振幅转弱;飞1段台地边缘在长兴组基础上继承性发育,相比较长兴台缘位置,飞一段台地边缘相向台地方向迁移,较长兴台地边缘相范围更宽,且其内地层增厚明显,向右侧下超减薄。内部为不稳定的中弱反射。
3.3 长兴组——飞一段斜坡、陆棚相
在长兴组斜坡部位长兴组表现为底层变薄,双轴变单轴相位,TT1f1、tp2ch均为较强振幅。吴家坪变薄,双轴变单轴,呈前积特征的位置对应长兴组陆棚相,总体来说镇巴区内受地震资料品质影响,斜坡和陆棚相带分界不很明显,可能三维区内只发育斜坡,陆棚相尚未出现,也可能斜坡发育较陡,横向相带较窄。
参考文献
[1]王一刚,文应初,张帆,等.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J].天然气工业,1998,18(6):10-25.
[2]燕继红,李启桂,石文斌.镇巴区块飞仙关组沉积演化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
[3]贺振华,蒲勇,等.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礁滩储层的三维地震识别[J].
[4]汪晴川,李瑞,蒲平文,等.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
[5]李实荣,贺卫东,席代成,等.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录井识别[J].天然气工业,2007,2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