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2014-02-19魏丽燕
魏丽燕,马 晶
(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2.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30;3.长春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景观格局分析反映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等方面的特征[1],通过对城市景观格局指数[2]分析确定景观格局形成的影响因子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揭示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的关系,发现格局中存在的问题,为科学衡量景观结构提供定量化依据[3,4]。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达到调整景观格局,优化景观功能的目的[5,6]。本研究在遥感和GIS等技术支持下,通过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发现吉林地区景观组成及空间配置特点,为吉林的景观生态格局优化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三面临水、四周环 山。东 经125″40′~127″56′,北 纬42″31′~44″40′。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9 ℃、降水量700 mm、无霜期130~140 d,平均海拔196 m。总面积2.7 万km2,市辖区面积3 636 km2。总人口449.8万,市区人口200万。现辖4个城区、4个县级市、1个永吉县、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辖78个乡镇、71个街道办事处。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与影像预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有1991年8月和2006年8月各两景(行列号为117/30和117/29)Landsat TM遥感影像、2006年研究区1︰50 000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行政区划图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
在ERDAS IMAGINE遥感影像处理软件下,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利用1︰50 000地形图对2期影像分别进行校正;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选用TM 543波段组合为最佳波段组合方式;通过直方图变换进行图像增强;对每期影像进行拼接处理,拼接过程采用直方图匹配法,使同时期两景图像色调尽量保持一致;利用吉林市市界矢量数据,对2期影像分别进行裁剪,并以结果影像作为此次研究区域。
2.2 景观分类
利用ERDAS软件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方法建立吉林市景观类型,并参照吉林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将景观分为6大类,依次为水域、城区、村庄、旱地、水田、林地;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分类精度评价、聚类统计等综合处理,获得2期影像景观类型图(图1、图2)。
2.3 景观格局指数
将各期分类影像在ArcGIS软件中转成15 m×15 m的Grid格式,导入Fragstats3.3 软件,选择要计算的指数[7,8](主要反映景观最基本结构信息),获取相应指数的量值,得到景观类型指数分析表(表1)和景观水平指数分析表(表2)。为确定景观中各类型斑块在近16 a间发生的相互转换状况(包括转换的面积、强度、方向以及发生转换的空间位置),运用ArcGIS的叠加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9](表3)。
3 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3.1 斑块级别特征变化分析
图1 1991年景观类型图
图2 2006年景观类型图
表1 吉林市1991年、2006年景观类型指数分析表
表2 吉林市1991年、2006年景观水平指数分析
表3 吉林市1991年、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分析表1可知,水域、建筑用地、水田面积值均有增加,村庄面积净增长达13 702 hm2,水田面积增长了5 997 hm2,而旱地和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林地减少达9 891 hm2;村庄、水域斑块数及密度变化不大,水田、林地、旱地斑块数及密度明显减少,对应LPI值却较大,优势度较高;旱地、林地景观面积百分值较高,在景观类型中明显占据优势。ED是破碎化程度的直接反映,表1表明村庄破碎化程度加剧,边缘密度值最高,对应水域值变化不大,而城区、旱地、水田、林地等破碎度则趋于减少。IJI描述景观分离状况,城区、村庄的IJI值较高,其邻接类型较均匀,其次是旱地、水田。16 a间,旱地、水田、林地IJI值均有增加,林地增加多达9.5% ,其次是水田;而水域及城镇IJI值减小,表明邻接类型减少,其中水域减少近14.4%。
3.2 景观级别特征变化分析
从表2得知,景观水平上NP、PD、ED值下降,平均斑块面积(MPS)增加,表明各景观类型破碎度有所下降;最大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为某一拼块类型中的最大拼块占据整个景观面积的比例,决定着景观中优势种、内部种的丰度等生态特征,LPI大幅度上升,直接反映了各景观类型中最大斑块面积大幅增加。
聚集度指数(CONTAG)描述景观里不同斑块类型的聚集程度或延展趋势,与IJI联合反映景观的聚集度、镶嵌度和连通性信息。研究区CONTAG值降低表明景观各斑块类型之间呈现出更加分散的趋势,而IJI值呈增大趋势,表明某一类景观斑块类型同其他斑块类型的邻接性在不断升高,景观类型连通性有所改善。
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指景观类型的丰富性和复杂程度,SHDI值越高,景观结构构成越复杂。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不均匀的程度。表3显示SHDI、SHEI上升,表明优势景观类型减少、多样性降低,而景观异质性有所改善,各景观组分分布更加均匀。
3.3 景观类型转换分析
由表3可知,1991年土地利用类型中发生转化最大的类型为村庄,达40.03%,主要转化方向为城区,转化率28.39%。其次为旱地和城区,两者主要转换量为旱地(41.71%)和水域(8.24%);发生转换最小的是水域,仅为13.66%,其次为水田(24.14%)和林地(30.48%);在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中,其他类型转化所占比率最高的是村庄,达到54.30%,其次为城区,达40.01%。旱地对村庄的贡献最大为32.78%、对水田的贡献为29.17%,其次是城区中有25.84%来自村庄,林地有20.21%来自旱地,说明旱地对各个景观类型的贡献最大,城区扩展面积主要由旱地和村庄转化而来,村庄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旱地和林地,旱地又有13.51%的比例来自林地用地,林地面积减少。人为分割水域,直接导致其面积的增加以及分布更广更离散,给水田带来效益,水田面积增加。
4 结 语
研究区林地、农田在景观中占主导地位,但破碎度较高;城镇用地景观斑块集中分布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居民点的零星分布成为景观类型较分散的主要原因,人文活动也直接导致景观斑块形状简单,不利于边缘效应的发挥。
由于林地转化为村庄和旱地的比例增多,林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增加,破碎度加大,景观不规则性加剧,与相邻景观类型急剧下降,水域分布更加离散,水土流失加重。减少对林地的开发,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退耕还林的生态建设,加强现有林地的治理,合理规划布局使其发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等措施迫在眉睫。
对于破碎化增大的类型(村庄、水域等),在规划时结合经济、自然等因素尽量使其连片分布。可通过引水工程增加水量和水域面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挖渠道、涵洞、架桥等工程手段减少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破碎斑块,增加其连通性。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对吉林市景观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吉林市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5],制止城市建设用地的肆意扩张,避免形成大面积城市建设用地斑块;加强林业建设,有效增加林地面积;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注重边缘效应的发挥;优化景观组分、斑块数量,对各景观组分进行空间优化布局,使各组分之间达到和谐、有序,是改善吉林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吉林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3(1):121- 125
[3]周霞,廖圣东,廖其芳.鹤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5,25(3):206-210
[4]张明阳.基于RS、GIS和景观格局分析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李伟,贾宝全,王成,等.北京市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5):747-752
[7]肖笃宁.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3(1):121- 125
[9]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科学,2003,23(3):26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