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信向左 奥赛康向右 天赐吃红 我武吃黑新股询价乱象丛生
2014-02-18王奇
王奇
A股I PO在沉寂一年多后重启,然而,备受期待的改革后的新股发行机制却出现漏洞,并引发市场波动。对此,官方媒体新华社罕见地连发六文,拷问新股发行机制,直陈新股发行高市盈率、老股套现、紧急暂缓、紧急措施等乱象,并将新股比作众人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下面就具体看看这些乱象。
众信旅游打折发售
1月12日,众信旅游公告显示,公司首次发行A股的发行价格确定为23.15元/股,对应市盈率为22 .0 5倍。有分析师指出,此次发行价格低于预期。23 .15元/股对应的2012年摊薄后市盈率为22.05倍,低于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38.32倍。
众信旅游同时公告称,参与本次网下初步询价的投资者为614家,申报总量为3 0 5110万股。其中,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报价最高,报价58.8元,与最低14元报价相差3. 2倍。发行人和承销商根据网下投资者的报价情况,经过协商,一致决定将报价为31. 8 0元及以上的报价作为剔除的最高报价部分,对应剔除的申报量为293910万股,占本次初步询价申报总量的96.33%。
一些业内人士担心,发行人和大股东“主动”让利,并非市场博弈的结果。众信旅游现在的发行价格都到“脚掌”了,挂牌上市后难逃爆炒。从这个角度说,这些新股上市初,破发的几率为零,新股上市前几日或许会出现连拉涨停的交易奇观。
奥赛康大股东疯狂套现
奥赛康新股发行“老股抢了新股的风头”——大股东转让4360万老股,新股仅有1186万股。这意味着,大股东将一次性拿走31.8亿元,老股套现竟然超过新股募资近4倍(上市公司可募集资金8.6亿元)。奥赛康上市公告刚一刊出,各大股票论坛就炸开了锅,有激动的股民称之为“A股有史以来最荒唐的发行”。
在业内人士指出,圈钱太狠,背后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券商等中介机构的利益驱动和相互勾结。以奥赛康为例,大股东可拿到32亿元,上市公司圈到8 . 6亿元,中金公司也能拿到2 .6亿元承销费,这些钱最终由股民埋单。
在奥赛康的网下报价中,保荐商中金仅仅剔除了73. 88元及以上的报价,剔除比例为12%。事实上,投行完全可以剔除更高的比例,将发行价格压低。奥赛康大股东和中金公司也未料到触犯众怒。在奥赛康报出72.99元发行价、发行市盈率高达67倍之后,引发投资者的广泛质疑,有人担忧它会成为第二个海普瑞。
我武生物神秘人超配售
2014年1月9日晚,作为I PO重启后首批申购的我武生物,公布了此次发行的中签率和网下配售情况。这一公告一经发布,便遭到强烈质疑。公告显示,社保基金409申购1800万股,最后仅获配61.63万股,获配比例仅3%出头。而另一家机构投资者东吴证券资管计划有效报价100万股,更是一股未得。
但与上述两家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个人投资者,名为柳海彬的自然人在仅仅申购200万股的基数上,最终获配了100万股,获配比例高达50%。有消息称,由于在我武生物网下发行过程中可能存在询价和申购猫腻,其保荐人和主承销商海和大际董事长已经被监管层要求赴京协助调查。
天赐材料最“巧合”
天赐材料确定本次最终发行价格为13 . 6 6元/股,对应的2012年摊薄后市盈率为28.08倍,低于可比上市公司2012年静态市盈率均值30.11倍,略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从此次询价剔除的情况来看,天赐材料较为含蓄,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并不离谱,老股转让比例也相对较低,可谓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发行方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155家报价中,仅来自于公募基金的报价就有9 3个(含社保组合),其中,大成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广发基金、国泰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和中银基金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多个产品都正好报出了这个价格。更有甚者,大成基金旗下的12只产品(包括两个社保组合)都集体一致地报出了这个价格,国投瑞银的5个产品、中银基金的9个产品也均是这种情形。在中邮基金的全部6个产品的报价中,也均是在围绕13.66元的价格进行报价。这是巧合吗?
一位基金业人士对记者说,理论上讲,机构的报价必须是独立的,这样才有意义,主承销商指导或者诱导询价机构报价是违规行为。尽管没有证据,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主承销商倾向于选择相熟的机构,在路演时会“打招呼”;而作为机构,也需要知道主承销商的底线所在,才能避免被剔除报价,因此私下的“勾兑”很难避免。而且,在涉及这个问题时,取证十分困难。
网下询价配售潜规则丛生
发行人、主承销商以及网下询价机构在网下询价、定价环节相互“勾兑”、结成利益同盟,屡见不鲜。在以往IPO路演推介时,承销商透露未公开披露的信息并不鲜见,在询价、定价环节阻止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报价或劝诱报高价几乎成为潜规则,发放礼品、礼金、礼券以诱导报高价并非个例。对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来说,更高的发行价格意味着更多的募集资金、更多的承销费用,自然有着定高价的强烈欲望。
而对于参与询价和报价的公募基金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新股不败”,打新获得高收益的概率非常之大,而获得配售的概率则相对较低,再加上打新本身就是花的基民的钱,而不是自有资金,自然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在缺乏信托责任意识的情况下,基金经理们竞相高报价也成为常态。
2009年初,深圳某基金公司因为7次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初步询价工作,报价均高于发行价格,却全部未申购,受到证券业协会的警告处罚,并被暂停了3个月的询价资格。
在本轮新股发行改革中,引入了网下发行的券商自主配售机制。网下发行的股票,由主承销商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与此同时,为了发挥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定价作用,加强对定价和配售的市场化约束,新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还提高网下配售比例,调整有效报价投资者家数的限制。
“这项政策的原意是增加单个网下投资者的配售数量,加大报价申购的风险,从而以市场化的手段来约束询价机构的报价。”一位基金评价业人士对记者表示。但他认为,自主配售的政策,实际上大大加强了主承销商控制新股资源的能力,“网下配售已经成了一个小圈子内的游戏。”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邀请机构参与询价的选择权在主承销商手里,按照询价流程,保荐人有权选择性地向有询价资格的机构发出邀请函。通常来说,保荐人会给那些合作过的或者关系比较好的机构发邀请。而对于参与询价的机构来说,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投桃报李”,配合主承销商的定价需求,否则下次路演就可能不再被邀请。
另一方面,按照新的网下配售规定,确定发行价时,要求先剔除报价最高的10%的申购量。报价最高的部分将不得影响发行定价,报价最高者也不能获得配售。这意味着,以往机构一味报高价就能入围配售的情况已经改变,无论报价过高还是过低,均有可能被剔出配售名单。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询价的机构也需要掌握主承销商的发行底线,双方的私下“勾兑”也显得更加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发行人、主承销商和参与询价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结成了利益同盟,报价的高低,本质上只是其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换言之,只要“新股不败”的情况存在,只要二级市场对于一级市场的约束没有真正形成起来,这种潜规则就会一直存在。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股发行定价中存在的种种潜规则,并没有随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而消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本次改革的有效性和严肃性,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处罚力度,打破这些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