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新形象,平湖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2014-02-18刘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廊道河道景观

刘丰

摘要:本项目为平湖市区的主要河道景观廊道规划设计,在尊重现状和水利防洪前提下,结合城市未来发展,打造水乡名城品牌,提高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品质,为平湖市区景观廊道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字:规划设计景观种植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平湖市区主要河道景观廊道规划设计,位于平湖市中心城区,六里塘廊道位于东湖以东,六里塘两侧,毓秀路与东湖大道所夹部分,用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47万平方米。海盐塘廊道位于东湖南面,北至东湖大道,南至毓秀路,东至安平路,西至文涛路,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25.6万平方米。嘉兴塘廊道位于老城西面,平湖大道到环城西路段沿河两岸,用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8万平方米。六平申航道位于城市外围,是城市东面及南面的用地屏障,规划范围为航道内侧部分,用地面积为143万平方米。老环城河廊道位于东湖西侧,老城区南、西、北三面河道,用地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

二、建筑改造与新建建筑规划设计

1、原有建筑的改造

景观廊道范围内现有一定量的建筑,一部分为破旧的厂房与民宅,建筑风貌不佳,对河道景观影响较大,应拆除。一部分为典型的水乡传统建筑,建筑风貌良好,与河道尺度协调,可选取格局完整或质量良好的部分,进行修缮改造,适应于新的使用功能。一部分为农居点建筑,建筑质量有好有坏,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或改造为基质花园,或休闲建筑,或服务管理性建筑,继续发挥作用。

2、新建景观建筑

在景观建筑设计中,除要满足功能要求外,运用“借景、渗透、转换”等风景园林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原理和手法,强调人的需求,人与风景的关系,使人工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创作源于生活,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寓传统文化新内涵,不求形似,顺其自然,不落俗套,寻求形式和内涵的高度融合。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布局顺应地形,给人清新雅致、自然、亲切的感受。

三、交通规划

1、水上交通规划

城市工业区向北扩展,城市内部水上货运功能被取消,各景观廊道仅六平申航道继续发挥航道作用,平湖城内河网纵横,且多与东湖连通,具有打造水乡水上交通通道的基础,精心布置游船码头和游线,形成水乡游览的交通特色,同时为市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通道。

六条景观廊道规划沿途设置八处风格不同的游船,作为水上巴士旅游的起止点。在各个景观带的不同位置根据需要设置多处游船停靠点,停靠点形式多样,主要为河埠头,亲水平台,广场等。

2、停车场规划

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组织交通,结合城市道路及景观功能结构,使各景观空间,功能性建筑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同时结合景区出入口规划停车场,停车场主要沿道路内侧停放。

3、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是景区的骨架和脉络,是联系各区景点的纽带。基地规划的道路围合分割,本规划仅考虑规划范围内用地,实际操作中分为二级园路:

主园路,宽3.0-4.0米:主要游览道路。可通行特殊车辆。

次园路,宽0.9-2.0米:人行步道。

园路在平、竖曲线设计中,除转弯半径纵向坡度要满足一定行车要求外,特别注重线型流畅,景色宜人优美。路面材料与相应景区特色谐调,采用毛石、卵石、原木等乡土材料,体现人性关怀。

四、种植设计

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廊道规划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核心内容之一。要形成生态的植物空间,最重要的就是植物群落的适当构成,它是自然化景观再现的基础,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

生物多样性

结合现有条件及适当的地形改造,营造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在保证成活的前提下,植物种类尽可能多样。做到特点突出、季相明显、层次丰富。形成绿视率高、生态效益好的景观空间。既为人的活动提供多样的的植物景观空间,也为各种动物提供生息之所。

人本主义

尊重传统审美心理和现代生活规律,体现人文关怀。种植立意传承传统文化,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

植物种植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种植表现良好的外来物种。场地现有乔木尽可能保留。

4.规划目标

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既有优美的绿色景观,又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体做到:“绿树葱翠、百花争艳、四时有景、多方景胜”。

五、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基地原有生态系统因城市建设受到部分破坏,土地、水域及各种生物被割裂,规划将水的利用、水质处理、水环境与水景观有机结合,营造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提升景区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主要措施包括:

1、水质的保护

(1)严格控制河道污染,禁止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河道,加强河道保洁工作,有计划清理河道淤泥。

(2)设立净化湿地、种植生长快、生物量大、吸收能力强的水生草本植物。水葱、灯心草、水芹等较适宜。

(3)结合地形处理,利用渗水井,使雨水完成“汇聚—下渗—超渗水”排放的过程。超渗水经过渗透沟中的溢流管道排放到水生植物种植地,经种植地的过滤沉淀后进入水体。

2、竖向设计

在满足水利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滨江绿地通过微地形的高差处理,形成各式的小气候空间,营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并吸引各种生物在此筑巢安家。

3、生态堤岸护坡设计

水陆交接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鱼类的天然食物源及栖息地。尽可能保持原有驳岸,新形成的驳岸,岸线要平滑流畅,以避免水的不合理冲刷,池底和驳岸尽可能以自然式为主为主。在岸边建一条自然植被的过渡带,利用耐水湿的地被植物过滤地表径流。

4、水土保持

即利用各种手段,保持区域内的水与土,增加区域内水之停蓄机会,防止地表冲蚀,泥沙冲刷,以节制径流,减轻洪患,以有效的利用水土资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坡面稳定、安全排水系统、冲蚀控制、挡土工程、绿化。基地水土保持的设想是在未来的建设中,有效的控制边坡土壤的稳定,合理的处理排水使开发工程顺利完成,并且形成良好的景观与生态效应。

七、防灾绿地规划

本项目景观廊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规划考虑防灾避灾的需要,各避灾据点严格按照防灾绿地的要求建设

1、一级避灾据点

一级避灾据点,以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散点式小绿地,本项目共设置四处避灾据点,分别位于嘉兴塘、老护城河西北角、六里塘北端和海盐塘中部。

2、二级避灾据点

二级避灾据点,是地震灾后的避难、救援、恢复性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和文化教育设施,以提高城市的减灾、救灾、避灾能力。本规划将当湖公园、东方公园、甘河也园作为震灾后的二级避灾绿地。二级避灾据点在规划建设中要特别考虑平时与非常时期得使用区别,使之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在灾后能提供足够的场地和配套设施。

3、避灾通道的规划

规划将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作为避灾通道,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体系。

4、救灾通道的规划

规划将对外联系方便,与二级避灾通道相联的主干道规划为救灾通道。

城市防灾救灾系统能否正常发挥作用,与城市平时的城市防灾、救灾教育宣传工作有关,利用多种手段对居民进行必要的防灾、避灾、救灾知识的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结论

设计从城市未来发展、市民需求及场地条件潜质出发,巧妙结合防洪泄洪、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文化生活、体育健身、生态建设等多种功能,把城市滨水空间整合成环境优美、风貌独特、功能合理的高品质绿色开放空间。

本项目的建成可更好的发挥平原水乡条件,深层次诠释江南水网城市特色,塑造亲水城市新形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扩展滨水旅游内容和提高游览品质,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廊道河道景观
最美城市“绿化带”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弯道之妙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工业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