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开新,洋为中用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评析
2014-02-18包志毅BAOZhiyi
包志毅/BAO Zhiyi
借古开新,洋为中用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评析
包志毅/BAO Zhiyi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立足人的需求,在继承中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特别是英国自然式园林的优点,具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公园建设乃至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新中国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优秀典范。到目前为止,参观游览花港观鱼公园的海内外游客已经超过1亿人次。设计者孙筱祥先生的设计理念是在创新中继承中国优秀的园林艺术传统和借鉴国外园林设计的精华,才能成功创作优秀的风景园林作品。
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继承,创新
1 花港观鱼公园现状总平面(图片来源:高艳)
1 公园概况和历史演变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是新中国成立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和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公园,也是整理和改建历史遗留风景名胜的试点工程,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立足人的需求,在继承中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特别是英国自然式园林的优点,具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公园建设乃至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新中国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优秀典范,已经成为新中国园林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参观游览花港观鱼公园的海内外游客已经超过1亿人次,也是我国大专院校风景园林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国内同行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西南,三面临水,一面倚山。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溪,南宋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广植花木。因游人萃集,雅士题咏,被称为“花港观鱼”。期间,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由此而名声远扬。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烨驾临西湖,题书花港观鱼景色,刻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石碑阳和阴双面,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个皇帝分别题字,这在我国碑林史中仅此一块。乾隆诗有:“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1]之句。
2 花港观鱼公园(1955年9月)植物配置、地形土方和道路设计图:右为牡丹园,左为悬铃木草坪空间
3 花港观鱼公园(1955年9月)植物配置、地形土方和道路设计图:雪松大草坪
4 花港观鱼公园(1955年9月)植物配置、地形土方和道路设计图:雪松大草坪一角道路、地形和植物的相互关系,利用微地形(孙先生称“阜障”)结合植物配置组织空间
5 花港观鱼公园(1955年9月)植物配置、地形土方和道路设计图:观鱼区设计图
6 花港观鱼公园藏山阁景区草坪、花卉和树丛
清末以后,花港观鱼衰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年久失修,仅剩下一池、一碑、约三亩荒芜的园地。1952年,由孙筱祥先生(1950年代初,孙先生担任杭州市西湖风景建设小组组长,之后又兼任杭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后调任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主持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在原来“花港观鱼”的基础上向西发展,利用该处优越的环境条件和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原有的几座私人庄园,疏通港道,开辟了金鱼池、牡丹园、大草坪,并整修蒋庄、藏山阁,新建茶室、休息亭廊,至1955年,初步建成了以“花”、“港”、“鱼”为特色的著名景点。1964年二期扩建工程告竣后,公园占地面积达20hm2。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沿杨公堤开挖水系,使花港内部水体与西湖西进水体沟通,公园格局进一步完善,公园面积达到32.8hm2(图1)。
2 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季相特色
花港观鱼公园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条件,以中国传统名花牡丹和世界最早养殖的金鱼——红锦鲤为特色景观要素,景区划分明确,各具鲜明的主题和特点。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雪松大草坪、密林等5个景区(图2-5)。在空间构图上层次丰富,景观节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变化,又整体连贯,一气呵成。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将开敞的大草坪与自然种植的密林配合在一起(图6-8),把中国园林艺术空间布局和欧洲自然风景园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使景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花港观鱼公园的艺术布局,对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具有开拓意义和引领价值。
花港观鱼公园的另一特色,就是充分体现了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对园林植物的体量、层次、色彩、明暗、质感、季相的对比、组合、搭配都作了仔细的推敲。全园在统一基调树种的前提下,又形成了各景区不同的植物主题。同时,还着意植物与建筑、山石之间的曲线、体量的调和,对花木的大小、高低、俯仰、盘曲等都作了严格的选择。在体形的组合、层次的排比、左右的搭配上都尽显山水画论的精髓。同时,由于公园内水体面积较大,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搭配,丰富了水景的层次和季相变化(图9、10)。
花港观鱼的核心景点——牡丹园,颇具造园匠心。全园面积约1万m2,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路把全园分割成18个小区。丘阜隆起,最高处建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牡丹亭,形成全园焦点(图11)。东南侧坡有一平台,平台上有用黑白卵石仿梅树姿态铺砌而成的图案,平台旁植古梅一株,取宋代诗人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现代大儒马一浮题笔称之为“梅影坡”。绕亭植有各种牡丹、芍药数百本,按不同品种分为10多个花境小区块,所栽培的名贵牡
丹品种有魏紫、姚黄、绿玉、胭脂点玉和娇容三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安徽宁国的“玉楼春”。此外,还配置有山石和黑松、白皮松、赤松、日本五针松、罗汉松、龙柏、匍地柏、梅、芍药、红枫、鸡爪槭、羽毛枫、紫薇、垂丝海棠、杜鹃等花木 ,高低错落,疏密得体。
7 花港观鱼公园雪松大草坪局部
8 花港观鱼公园悬铃木缓坡草坪
9 花港观鱼公园观鱼区秋色
10 花港观鱼公园观鱼区竹廊和秋色
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注重季相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最为丰富(图12、13)。早春有梅花、玉兰,随后有海棠、樱花,晚春有牡丹、芍药。夏天有广玉兰、紫薇、荷花,秋天有石蒜、桂花、红枫,冬季有蜡梅、山茶。植物景观在不同区域和空间上各具特色,牡丹园以牡丹为主调,红鱼池以海棠为主调,大草坪以樱花为主调,疏林草坪以鸡爪槭、无患子为主调,主干道以广玉兰为主调。
红鱼池配置近50种园林植物,池边混合栽植色彩绚丽的花木和水湿生花卉。花开时,倒影迷离,映水生色;花落时,落英缤纷,游鱼嘬花。
花港一带,以混交常绿林带搭配色彩鲜艳的花木。在港湾凸出部位及小岛上,春天以樱花、夏天以紫薇、秋天以鸡爪槭等槭树类做重点点缀,使花港名副其实。
3 借古开新,洋为中用
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设计师的先进理念,借古开新关键是开新,继承中创新关键是创新。孙筱祥先生花港观鱼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2]。孙先生认为,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祖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珍宝,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必须用对自己民族园林的热爱,去努力继承它。但这里要坚持两个原则:其一,必须是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其二,在继承优秀的东西时,不能照搬照抄。孙先生说,“没有创新的继承就是抄袭,没有创新的借鉴也是抄袭。”1)
11 花港观鱼公园牡丹园春色全景(摄影:李伟强)
孙先生在花港观鱼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从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景福阁、谐趣园中继承并吸取其精华,再进行重新构思、创新,设计了翠雨厅与金鱼园。同时还继承并吸取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精华。除了中国皇家园林外,还将视野扩展到国外,花港观鱼公园的牡丹园就是吸收借鉴了日本用大块山石造园的艺术、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岩石园与高山植物园、德国自然生态园的精华,将土山、太湖石、植物有机融合形成的全新的专类园,与中国古代的假山和英国的岩石园都不同,同时又富含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神韵。孙先生认为,中国与世界上一切优秀的东西都要学习、都要利用,但这个利用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首先确立自己的总体设计思想,中国的也好、外国的也罢,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自己的设计构思,所有继承与吸取借鉴的内容必须经过重新创新,要将自己的特点、特色、智慧融入进去,形成一个全新的园林作品。因此可以说,花港观鱼公园的规划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继承的过程。1)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空间的营造要“欲扬先抑,欲露先藏”,但往往主要利用建筑、云墙、假山等组织空间,形成空间序列。在现代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利用建筑、云墙、假山等组织大型空间显然是不可行的,孙先生在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中创造性地利用微地形结合园林植物群落形成障景(孙先生称之为“阜障”)来组织空间[3],达到了非常自然的分隔和组织空间的目的(图4)。
孙先生认为,在今日中国的园林规划设计界,有复古派,有崇洋派。复古派对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等是完全继承,没有设计师自己的创新、提升与发展,没有融入现代的理念、艺术与时尚,其作品没有时代感、缺少朝气与生命力,是抄袭、复制。而崇洋派则照搬照抄欧洲意大利与法国18、19世纪的古典园林,或者是现代、当代的西方园林手法,没有结合中国的地域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1)
孙先生是第一位将地形等高线技术从西方引入中国园林设计的中国人,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设计第一次应用了这项技术。当时孙先生并没有条件去欧美国家考察、学习,他说他的老师在上海,如原上海公共租界的兆丰公园(即现上海中山公园),就是孙先生的好老师。1)
孙先生注重用多样化的园林植物来营造风景园林空间和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是花港观鱼公园的突出优点,通过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营造大自然的生趣是孙先生非常擅长的。在老一辈规划设计师中,孙先生无疑具有非常综合和全面的风景园林修养,对园林植物材料的运用非常高超。(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史琰博士翻译英文摘要,特此致谢。)
12 花港观鱼公园牡丹园春色局部
13 花港观鱼公园牡丹园秋色
[1] 宋凡圣. 花港观鱼纵横谈[J]. 中国园林,1993(4): 28-31.
[2] 汪仕豪. 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OL]. [2010-11-19]. http: www.chla.com.cn/ htm/2010/1119/68511. html
[3] 孙筱祥,胡绪渭.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59(5):19-24.
注释:
1) 2013年11月24日,孙筱祥先生在“孙筱祥先生造园艺术论坛”的发言。
Innovative Park Design Using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s Viewing Fish in Flower Pond Park
The human scale and planning of Viewing Fish in Flower Pond Park, absorb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traditio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ferenc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is a unique model for a Chinese park. It is a break through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hinese park and sh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lanning of West Lake public parks as well as those in the rest of China. So far more than 100 million tourists-both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have been to visit it.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Mr. Sun Xiaoxiang, the park's designer, is blend traditional innovative Chinese garden art with the essence of garden design from abroad to create this rich landscape work.
Viewing Fish at Flower Pond, planning and design, inherit, innov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743)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