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地区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
2014-02-18郑连斌宇克莉张兴华田金源
宋 雪,郑连斌,宇克莉,程 智,张兴华,薛 虹,王 杨,田金源
(天津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舌运动类型是人的舌在舌外肌的协同作用下各舌内肌收缩或舒张,从而使舌产生了一些特殊的运动形式,主要包括卷舌、叠舌、翻舌、尖舌和三叶舌.舌运动的遗传方式属于单基因性状遗传,5种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成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指标.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已对安徽滁州、广东化州、海南文昌等地区汉族的舌运动类型进行了研究[1-13].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腹心地带,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决定了河北汉族的历史形成过程曲折复杂,今天河北汉族的形成是战争和移民的结果.历史上河北有两次移民高峰,第一次是在明洪武时期,第二次是在靖难之后,一直到清代之后,即使有满族等移民的迁入,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河北人的结构,因此认为这两次移民对现代河北汉族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14].为丰富我国体质人类学的资料,探讨河北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之间的亲缘关系,本课题组开展了河北汉族舌运动类型的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3年5月,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中学随机抽样调查了370例(男193例,女177例)汉族学生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5种舌运动类型.调查遵循知情同意原则,被调查者身体健康,为世居当地三代以上的居民,三代血亲均为汉族.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各种舌运动类型,令其练习,再进行正式调查,调查方法与判断标准参照文献[3-5].
调查数据使用Excel 2007和自编程序软件进行处理,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的方法分别进行性别间和群体间的差异性检验,采用χ2检验对5项舌运动两两类型间的组合特征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保定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及性别间差异的χ2检验如表1所示;与其他13个地区汉族5项舌运动出现率的比较结果(u检验)如表2所示.
表1 保定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Tab.1 Frequency of five tongue movement types of Han in Baoding
表2 保定汉族与其他13个汉族族群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的比较(u检验)Tab.2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five tongue movement types of Han in Baoding with other thirteen groups of Han(u-test)
2.1 保定汉族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其他族群的比较
2.1.1 卷舌
以往研究认为,卷舌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卷舌对非卷舌为显性性状[15-17],而且卷舌出现率与性别无关[18-20].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保定地区卷舌率为66.22%,这和近年来卷舌率在所有群体中均大于50%的研究结果一致[21].χ2检验表明卷舌率在性别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以看出,在14个汉族族群中,河北保定汉族的卷舌率处于中等水平,与江西汉族、四川资阳汉族、湖南汉族、浙江汉族比较接近.按照卷舌对非卷舌为显性性状的遗传方式,保定地区汉族卷舌基因频率R=0.419,r=0.581.
2.1.2 叠舌
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保定汉族的叠舌率为23.78%,这与以往研究得到的叠舌率一般低于10%[22]的结论不符,可能与样本采集的随机性及遗传因素有关.χ2检验表明叠舌率在性别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以看出,在14个汉族族群中,河北保定汉族的叠舌率处于较高水平,与贵州屯堡人最接近.Hsu[23]确认叠舌为隐性性状.按照叠舌的遗传方式[23],保定汉族叠舌基因频率F=0.512,f=0.488.
2.1.3 翻舌
由表1可见,河北保定汉族的翻舌率为52.97%,χ2检验结果表明翻舌率在性别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在14个汉族族群中,保定汉族的翻舌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其他13个地区的汉族.有研究认为翻舌可能为隐性性状[17,24],翻舌是不依赖于其他舌运动的独立性状[25].根据翻舌对非翻舌为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保定汉族翻舌基因频率T=0.272,t=0.728.
2.1.4 尖舌
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保定汉族的尖舌率为64.59%,这与我国绝大多数族群的尖舌率大于50%相符,χ2检验结果表明尖舌率在性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以看出,在14个族群中,保定汉族的尖舌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与湖南汉族最为接近.李玉玲等[17]认为尖舌对非尖舌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尖舌的遗传方式,保定汉族的尖舌基因频率P=0.407,p=0.593.
2.1.5 三叶舌
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保定汉族的三叶舌率为0.81%,χ2检验结果表明翻舌率在性别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以看出,在14个汉族族群中,保定汉族的三叶舌率处于最低水平,远远低于其他13个汉族族群.Whitney[26]认为三叶舌是一种外显率很低的性状.根据三叶舌对非三叶舌为显性性状的遗传方式[27],河北保定汉族的三叶舌基因频率C=0.004,c=0.996.
2.2 保定汉族舌运动类型间的相关性
应用Φ相关法分析舌运动类型间的相关性,该方法根据χ2检验结果来判断两对相对性状是否相关.河北保定汉族5项舌运动两两类型间各组合特征的样本量及相关分析的χ2值如表3所示.
表3 保定汉族5项舌运动两两类型间各组合特征的相关分析Tab.3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each combination trait between traits and chi-square value of five tongue movement types
表3中χ2检验表明,保定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中有4对性状间相关,即卷舌与翻舌、叠舌与翻舌、卷舌与尖舌、叠舌与三叶舌类型间存在相关性(p≤0.05),其他两两性状间独立.这表明卷舌基因与翻舌基因和尖舌基因分别存在基因互作关系,叠舌基因与翻舌基因和三叶舌基因间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3 结论
河北保定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分别为:卷舌为66.22%,叠舌为23.78%,翻舌为52.97%,尖舌为64.59%,三叶舌为0.81%.同国内其他族群相比,保定汉族的卷舌率和尖舌率属偏低水平,翻舌率和叠舌率属较高水平,三叶舌率属很低水平.5项舌运动两两类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卷舌与翻舌、叠舌与翻舌、卷舌与尖舌、叠舌与三叶舌类型间存在相关性(p≤0.05).
[1] 薛虹,郑连斌,宇克莉,等.安徽滁州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2):71-75.
[2] 陈琛,李玉玲,陆舜华,等.广东化州地区汉族舌运动类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4):475-478.
[3] 张兴华,郑连斌,包金萍,等.海南文昌汉族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2):85-88.
[4] 范迎,徐国昌,席焕久,等.河南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7):788-792.
[5] 荣文国,郑连斌,宇克莉,等.江苏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2):79-83.
[6] 李咏兰,陆舜华,李玉玲,等.江西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1):65-69.
[7] 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等.山东汉族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86-90.
[8] 龚忱,郑连斌,胡莹,等.四川资阳地区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3):92-96.
[9] 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等.江西赣州客家人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87-92.
[10]李传刚,李咏兰,陆舜华,等.汉族湘语方言族群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1):89-92.
[11]郑明霞,郑连斌,陆舜华,等.阿拉善盟蒙古族、汉族的舌运动类型[J].解剖学杂志,2003,26(6):606-608.
[12]齐晓琳,宇克莉,郑连斌,等.屯堡人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4):361-366.
[13]张瑜珂,李咏兰,陆舜华,等.浙江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1):55-61.
[14]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74-680.
[15]STURTEVANT A H.A new inherited character in ma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40,26:100-102.
[16]URBANOWSKI A,WILSON J.Tongue curling[J].Journal of Heredity,1947,38:365-366.
[17]李玉玲,陆舜华,郑连斌.三种舌运动类型遗传方式的研究 [J].遗传,2003,25(5):552-554.
[18]郑连斌,陆舜华,李晓卉,等.内蒙古三个民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遗传,1997,19(3):23-25.
[19]张淑丽,郑连斌,陆舜华,等.布依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226-230.
[20]于会新,郑连斌,陆舜华,等.佤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43-46.
[21]郑连斌,栗淑媛,陆舜华,等.人类舌运动类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1):53-56.
[22]张兴华,郑连斌,陆舜华,等.独龙族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124-129.
[23]HSU T C.Tongue unfolding[J].Journal of Heredity,1948,39(6):187-188.
[24]杨康鹃,朴哲云,金雄吉,等.朝鲜族与汉族中4种舌的运动能力的表型分布及其遗传方式[J].人类学学报,1998,17(1):59-68.
[25]GAHRES E E.Tongue rolling and tongue folding and other hereditary movements of the tongue[J].Journal of Heredity,1952,43(5):221-225.
[26]WHITNEY D D.Clover-leaf tongues[J].Journal of Heredity,1950,41(7):176.
[27]HOCH M O.Clover-leaf tongues[J].Journal of Heredity,1949,40(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