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风险因素评价及防范对策分析
2014-02-18刘炜
刘 炜
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输血科,新疆昌吉 831100
临床治疗中输血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使危重症患者生命得到有效的抢救[1]。由于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较大,患者会出现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输血反应等,若临床输血时存在人为差错,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受血者[2]。所以,临床医务人员应该将与输血相关的职责、义务等全面履行,对临床输血存在的风险与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了解,加大输血风险管理的力度,使临床输血能够满足安全、合理、科学等要求,从根本上将由于输血风险造成医疗纠纷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与减少[3]。本文就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接受输血的647例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分析输血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接受输血的64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男300例,女347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49.2±2.1)岁。另外随机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接受输血的6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12例,女330例,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8.7±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使用患者的各种资料时,经过患者的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接受输血的6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输血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全面实施《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3]等规范,具体操作如下。
1.2.1 临床输血出现的不良反应的预防 ①对于溶血性发热反应不良反应,应该通过提前给药、给予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等方式进行预防;②溶血反应,加大医护人员责任心教育的力度,降低出现人员检测差错、人员失误等情况,对病史进行检查;③过敏反应:医护人员在输血前应该对患者使用洗涤血液成分、IgA 缺乏、过敏史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④如患者由于输血造成急性肺部损伤情况时,应该将洗涤血液成分、HLA 配型血全面使用[9]。
1.2.2 全面落实,加大管理临床医务人员的力度 一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输血指征进行严格掌握,如患者需要输血的则应该将自体输血或者成分输血全面推广,确保输血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患者临床输血时需要有一定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应该将输血风险详细的告知家属以及患者,同时让患者家属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将输血治疗同意书签订。另外,还应该对临床输血治疗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详细的监测,确保医务人员对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全面掌握,将输血不良反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分析输血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促进血液制品、血液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
1.2.3 对输血科重要的位置给予确立,加大管理输血科的力度 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输血科需要承担临床用血、临床供血等重要责任,有着相对重要的作用。所以,输血科医护人员不仅要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全面掌握,还应该将相关临床知识全面掌握。郭祥萍,梅静,杜娟[10]等研究资料表明,输血科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3]文件的相关需求,认真验收、核对血液成分、全血在入库前的情况,认真登记血液领发、血液核对、血液出入库的情况,确保能够在不同专用冰箱、冰箱不同层内分别储存血液成分、全血以及各种血型。储存血液的冰箱应该每隔7 d 进行1 次消毒,培养冰箱内存在的控制,确保储存血液有着清洁的环境,避免出现污染情况。输血科在发出血液后,在2~6℃的冰箱内保存供血者、受血者的血液标本,方式输血治疗产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对原因进行全面追查[11]。
1.2.4 与供血机构对临床输血技术改进进行全面配合 ①通常情况下,血液通过白细胞进行滤除后能够促进临床输血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使输血风险得到降低。患者通过白细胞滤除血液进行治疗,能够使输血治疗造成各方面的不良反应得到明显降低[12]。现今,临床输血治疗中常见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通过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主要是因为异体血液在输入后存在的白细胞造成。同时,受感染患者白细胞内多数寄生白细胞病毒,一旦偶然输注白细胞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病毒。因此,如血液成分通过滤除白细胞后,能够使患者经济负担得到减轻,并且促进病原体感染的概率得到有效减少。②通过杀灭病毒的血浆进行临床治疗。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具有高效能源的紫外线进行血浆病毒灭活的工作,直接杀灭血浆中存在的病毒以及细菌,使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概率得到明显减少,促进输血风险得到明显降低。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输血的成功率、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实施规范管理前后输血情况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具有动态分布的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或者方差分析。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输血成功率
通过分析本组研究资料得知,全面落实实施输血规范后,研究组输血总成功率比对照组输血总成功率显著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患者输血成功率比较[n(%)]
表2 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分布情况[n(%)]
2.2 患者的不良反应
通过分析本组统计结果得知,由于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以逐渐降低的趋势呈现,对照组共有3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2%,研究组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本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具体来自非免疫性反应以及免疫性反应等,详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输血总成功率比对照组输血总成功率显著提高,研究组输血成功率是97.4%,对照组成功率是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患者在结束输血或者输血过程中,输血治疗的患者出现新的特征以及新的临床症状[4]。刘存芬[5]等研究资料表明,可以以迟发反应、即发反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区分,如患者在输血过程或者输血后1 d内出现不良反应则称为即发反应,如患者在输血后1 d 内出现不良反应则称为迟发反应。陈梅,杨晓晴[6]等研究资料表明,因为机体血浆蛋白抗原系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系统、粒细胞、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型抗原系统处于相对复杂的状态,造成输血治疗不良反应中输血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对患者输血治疗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本组统计结果得知,由于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以逐渐降低的趋势呈现,对照组共有3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2%,研究组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输血常见的风险因素中输血相关疾病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7]。现今,我国临床输血工作中人细小病毒(HPV-B19)、人类疱疹病毒6 型(HHV-6)、TT 病毒(TTV)、人类T 淋巴细胞病毒、G 型肝炎病毒、D 型肝炎病毒(HD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病毒均是能够通过血液传播的[8]。而链球菌、葡萄球菌、耶尔森菌、梅毒螺旋体等细菌能够通过输血传播。肝炎以及艾滋病有着较大的危害。
要想使输血风险得到降低,给予成分输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目前,仅有血容量缺乏且出现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通过全血进行治疗,制备成分血工作中全血属于基本原料。倘若医生没有合理的将全血输注,那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血液资源。现今,国外细胞成分中使用红细胞有着较大的用量,逐渐减少白细胞的用量,血小板用量以逐渐上升的趋势呈现。而非细胞成分中使用白蛋白有着较大的用量,缓慢降低血浆用量。因为血液中各类型成分中没有均匀分布病毒,各种成分将病毒传播时没有一致的危险性。病毒传播过程中白细胞有着较大的危险性,其次到血浆。而血小板、红细胞相对于血浆以及白细胞来说较为安全。通过分析临床输血医学发展前景得知,现代化输血中成分输血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输血中输血失误占据30%的概率,护士采样、医生处方出现错误占据10%的概率,血样管理、血样收集占据45%的概率,医院血库占据35%的概率[10-11]。
研究表明[12],虽然医疗机构、供血机构、采血机构均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对临床输血风险进行控制,但因为存在一定的客观条件,无法达到社会的需求。所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保险机制对临床输血风险有效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何顺美.如何科学合理用血[J].医药前沿,2013(26):393.
[2]梁昭清.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情况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10,12(16):172-173.
[3]秦欣,张三明.临床输血风险分析与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2010,6(13):822-823.
[4]潘艳,郑兆丽,董长征.基层医院临床输血感染的风险因素调查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00-202.
[5]刘存芬.基层医院临床输血风险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2):172-173.
[6]陈梅,杨晓晴.临床输血护理与安全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4(36):622-623.
[7]白宇,付振艳,孙艳萍.临床输血与输血风险的预防[J].中国伤残医学,2014(5):249-250.
[8]李菲,闫波.临床输血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疆医学,2014,44(1):75-76.
[9]周长春.防范临床输血纠纷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5(13):633-634.
[10]郭祥萍,梅静,杜娟.输血科在医疗事故防范中应采取的措施[J].新疆医学,2011,9(5):266-267.
[11]邹文,刘晓丹,徐勇,等.加强防范临床输血纠纷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7(4):176-177.
[12]肖素娟,曾钰莲,黄艳,等.临床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调查分析[J].内科,2014(2):234-236,238.
[13]中国输血协会.血站质量管理规范[Z].北京:卫生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