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4-02-17刘志
刘志
【摘 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单一性,学生知识面窄,见识少。随着网络与教育的结合。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可有效扩充教学内容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兴趣;效率
1994年毕业回到家乡任教,家乡是一座小镇。不算落后偏僻。但相对于城市,要相差很多。上课要使用多媒体,要把学生带到专用电教室。不能两个班同时上,很不方便。遇到学生不熟悉的名词,只能是自己去找图片,或用语言描述。
2007年,学校安装了班班通,应用信息技术迅速在各个学科间展开。在语文教学中是否有应用的必要,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颇有心得,整理出来,与同行们共商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深远,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 “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学中,我首先问:“你们到过涨潮吗?回忆你见过的水势最盛大的样子。”随后一起随着多媒体课件中的画面去观赏钱塘江大潮。画面中既能看见钱塘江大潮汹涌的来势,又能听到惊涛拍案的雷鸣巨响。又可从不同角度观看潮水形态,身临其境般。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了解钱塘江大潮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泛泛讲读要好得多。
二、巧妙运用电教手段,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原有的农村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忽视了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造成语言贫乏、语感不强、语文能力低下的顽症。为了达到扩大阅读,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探索在课堂上体现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学习过程,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意识。
如学习《让它们自由生息》一课时,学生从来到过瑞士日内瓦,感觉不到日内瓦油画般的湖光山色,体会不到课文语言描写的精彩之处,感情也不易与课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点击主题网站,日内瓦的秀丽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图片、视频、文字介绍……学生面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的画面,羡慕不已。学生领略到自由飞翔的气息后,再去读课文中的词句时,感情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心中有了向往,阅读过程中再进一步想象、发挥、感受,反复品味,涵泳咀嚼,沉浸其中,语文学习便到了最佳境界。这样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人。
三、巧用课件,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生活体验少,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从下笔。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应该有与文章相关的感情表象,它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以获取的亲身感受,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清楚丰富的表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录音及课件等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真实、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创造观察的最佳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与平时亲自经历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打开学生的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学生写起相关作文就会得心应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写春天的赞歌时,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培养写作兴趣的目的,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作文。
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农村语文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成果一定显著;投影屏幕完全替代教师。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成语有“耳濡目染”一词,教师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风格,流畅飘逸的书写……,很多东西都不是信息技术能够达到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多媒体信息技术,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力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文学教育(下)》,2011(06)
[3]《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endprint